景区共生商业模式研究: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视角

2016-04-09 06:15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风景区

武 光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22)



景区共生商业模式研究: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视角

武光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肥230022)

摘要:景区是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如何将当地文化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对于景区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引入共生思想,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共生、保护与开发的共生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共生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以安徽省仙寓山景区为例,运用该模式,提出了生物资源主导型开发思路,从开发方向、保护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风景区;共生商业模式;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景区是我国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富集区域,是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载体。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是自然生态、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如何开发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来促进景区发展,如何利用景区发展来促进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关注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一致性[2-3]、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4-5]、生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6-7],而对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互动开发与保护关注较少。本文引入共生概念,关注于景区对于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产业化开发和系统性保护,探讨如何开发和保护来促进景区发展。

一、共生商业模式概述

(一)共生商业模式的内涵

共生商业模式是指利用景区当地独特的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通过对所取得的收益进行合理分配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提供保护生物和文化资源的资金,进而使得景区发展和资源保护得以统一(见图1)。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是模式的基础,景区发展和资源保护是目的。通过产业开发来获得收入,促进景区的发展。同时,通过收入的分配来提高群众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资源保护提供经济保障,进而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

图1 共生商业模式内涵

(二)共生商业模式的特征

1.融合性

共生商业模式着眼于景区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充分发挥景区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融合的核心是通过旅游产业这条线来串起其他产业,将景区的作用由单一的旅游开发拓展至景区所在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指导思想是景区不仅成为旅游产业的聚集区,更应成为所在地区的产业综合集聚区。因此,共生商业模式不仅关注于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旅游价值开发,更关注于多样性的所有价值。

2.系统性

在景区商业运营中应综合考虑生物资源、文化资源、劳动力数量、资金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多因素,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后才能确定发展方向。在景区商业运营中应系统地看待生物资源与文化资源。景区所处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受到所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生物资源、气候等自然元素的影响。同时,居民的各种文化习俗又影响着后者的发展,如饮食习惯。因此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整体效应。

3.联动性

联动是指政府总体引导、景区推动和社区居民参与三者协同。政府要成为景区发展的引导者、协调者和调控者,引导景区发展相关产业,协调各种关系,把控发展节奏。景区是资源开发保护的主体,发挥着配置各类资源的基础作用。在政府引导下和景区推动下,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保护和开发的主体。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景区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保护。

4.效益性

效益性是指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生物都得到提升的效益。它是指综合效益而非某一方面的效益,是创造实现各种诉求都得到满足的多赢局面。共生商业模式强调在景区发展、社区居民受益的同时,实现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仅有社会效益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让居民获得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仅有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也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让资源得到保护。因此,统一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生物四个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进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二、共生商业模式的开发类型与保护方式

(一)开发类型

从开发内容方面可以将共生商业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物资源主导型共生和文化资源主导型共生。

1.生物资源主导型

生物资源主导型就是以动植物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开发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见图2)。使用价值开发就是直接将生物资源开发成农副产品、轻工业用品。使用价值包括农产品和加工品两种类型:农产品就是根据当地生物资源的构成情况,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形成地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就是以地区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作为原料,通过加工而开发出衍生品。

图2 生物资源主导开发模式

服务价值是将生物资源所具有的无形价值开发成旅游产品,这种无形价值是通过人们感受而获得的、无法直接使用的价值,如旅游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服务价值涉及第三产业并能带动其他经济活动,主要可以开发涉及精神享受、文化知识等领域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需要消费者直接前往景区进行消费,因而又会带动餐饮、住宿、零售、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以此形成拉动效应。

生物资源主导型开发是以生物资源的开发为主,文化资源的开发为辅。在生物资源开发中融入文化内容,特别是在开发生物资源的服务价值时应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如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突出特殊的生物环境造就的特殊文化环境,将生物环境与文化环境相融,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生物主导开发不仅应体现生物的价值,还应进一步将生物与文化相结合来延伸其价值,提高生物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资源都能被直接开发,并非所有资源都应该被开发。如某些保护动物无法人工饲养,那么其直接的食用价值就难以开发。同样,那些脆弱的珍稀植物,开发其观赏的服务价值则会导致对其的破坏,也只能进行完全的保护。资源能否被开发、应采用何种方式来开发,都应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开发流程来确定。

2.文化资源主导型

文化资源主导型就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开发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见图3)。物质形态开发就是开发成有形载体的产品,包括根据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如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开发出的可以使用或欣赏的旅游商品,以及由文化资源而衍生的其他旅游商品。物质形态最终的产品形态包括消费品和文化品。前者是通过开发吃、穿、用、娱乐等方面的使用价值而形成饮食产品、穿着用品、生活用品、工艺品;后者是根据现有文化资源而提炼出的图书、音像、电脑游戏等文化制品。非物质形态是针对各种仪式活动、各种文化场景,将其开发成通过参与而获得的旅游体验产品,如当地的民风、民俗、语言等文化资源,而这些产品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消费。

图3 文化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

文化资源的主导型开发是以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主要方面,以当地特有的生物资源为依托所进行的开发。如饮食产品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食材的当地特色。因此,文化资源的主导型开发不仅不能丢弃生物资源,还要依赖于生物资源,否则会失去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会带来其他衍生的经济活动,非物质形态的产品都需要消费者直接来景区进行消费,必然衍生出生活、交通等方面的需求。

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创新,不仅要用传统的方式来展示文化,还应用现代的方式演绎文化,包括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现代的展示手段来演绎。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文化传说以声光电的方式进行场景化展示,可以用电子媒体的方式来进行电子化展示。同时,在方式的选择上不应低俗化和庸俗化,盲目地掺杂现代技术,反而大大降低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因此,根据各类文化的特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展示手段。

(二)保护方式

共生商业模式的保护方式也分为两种:第一,投入资金进行保护。通过建立一套制度或形成一些协议,允许开发这些资源的主体(景区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将这些资金用于资源的保护。第二,运营项目进行保护。这些项目可以是非盈利项目,也可以是包括盈利与保护双重目的的项目,但不能是以盈利为单一目的项目。非盈利项目,如投入资金用于退耕还林,投入资金用于修葺传统建筑。盈利与保护双重目的的项目,如建设民间艺术学校,通过学校来培养传统手工艺传人,而学生们的作品又可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这样既有收入又传承了文化。

共生商业模式的实施是将开发类型与保护方式相结合,通过开发来实现资源的使用价值,通过保护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类型与保护方式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也不存在固定的搭配。总体而言,根植于景区所在地的实际发展是开发类型与保护方式选择的基础。其中,开发类型的选择应依据景区资源类型的丰富程度而确定开发导向,保护方式的选择应依据景区所处社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景区的资金实力以及是否引入外部组织等多种因素。

三、共生商业模式在仙寓山景区开发中的应用

仙寓山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是国家级4A景区。仙寓山,顾名思义,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该景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独特,拥有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徽道、地质运动形成的七彩玉谷,以及中国三大富硒村之一的大山村。该景区自然物产丰富,拥有包括红豆杉和云豹在内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盛产茶叶、毛竹、木材、野猪肉、野鸡、野果、食用菌、板栗、苦丁茶及中草药等。仙寓山景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因此可以采用生物主导型的开发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使用价值开发

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物产相结合,从农产品和工艺品两方面开发旅游商品,突出生物资源特色。在农产品开发方面,特产和饮品是开发的重点。在特产方面,以富硒概念为内涵,以富硒米、富硒茶为龙头,同时开发富硒木耳、富硒食用菌、富硒笋子、富硒野猪肉等全系列多类别富硒产品。在饮品方面,开发以茶饮品为主,同时兼顾具有自酿特色的各类果酒。在上述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发取自当地原料的特有调味品以及各种其他类型的副食。

在工艺品开发方面,以竹子开发为主要载体。在产品的功能上,应注意将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相结合,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艺术性。在产品的种类上,初期应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包括竹篮、竹簸箕、竹蒸笼、竹筛、竹筒、竹筲箕、竹扫帚、竹畚箕、竹伞等产品。中远期可以进一步开发家具用品,包括竹席、竹椅、竹桌、竹躺椅、竹凳、竹储物架、竹柜、竹茶几等产品。除了竹制品外,可以在服装、饰品等方面进行开发,但应注重体现当地传统生活文化。

(二)服务价值开发

在服务价值的开发方面,突出生物资源的文化价值以及和当地特有文化的结合。在开发上侧重于以下两方面:第一,茶产品与茶文化、戏曲文化相结合。通过将茶产品、优质水源(富硒水)与饮茶习俗(饮茶器皿、饮茶方式、饮茶过程)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品茶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当地山歌、傩戏等戏曲资源,形成品茶听戏相结合的旅游产品。第二,将农产品与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相结合。将富硒农产品与菜品开发相结合当中,既突出菜品的烹饪特色,也展现菜品的食材特色。在与饮食文化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产品生产活动、当地生活方式相融合开发农家生活体验型旅游产品。

(三)生物与文化保护的制度构建

在开发中应通过成立各种类型的保护和传承组织来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保护和传承组织是在景区组织下,由当地居民组成,具有保护性和商业性双重特性的营运组织。依据农产品、食品加工、手工艺、戏曲等所具有的劳动或技艺的独立性,而分别成立不同的传承组织。以竹制品开发为例,通过将拥有丰富制作经验的传承人和有意愿进行制作的村镇居民组织起来共同成立仙寓山竹制品合作小组。该组织承担召集、培训、研发、组织生产、统一销售等功能,通过产业化发展来获得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并从其中留出合理部分作为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经费,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物质保证。

总之,景区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类资源,充分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共生商业模式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该模式的共生体现在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开发与保护的共生,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融合生物与文化资源来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在于通过保护来实现生物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生物资源或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与可开发程度是选择生物主导型开发和文化主导型开发的主要因素,成立组织和运营项目是商业模式运行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4):206-208.

[2]杨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机制[J].生态经济,2000(9):53-56.

[3]王云.从格头苗族生态文化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维护及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5(4):51-55.

[4]王国祥. 民族旅游地区保护与开发互动机制探索:云南省丘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个案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3(2):46-49.

[5]艾晶.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1):31-36.

[6]林炜,陈洪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生物学通报,2002,(9):20-23.

[7]魏琮,张雅林.“无用之木”与“能鸣之雁”所引发的思考:论西部开发中的生物资源保护[J].林业科学,2004(3):184-188.

[责任编辑王七萍]

Symbiotic Business Mode of Tourist Attraction: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WU G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Open University, Hei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Tourist attraction is the main concentration area of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How to protect and exploit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ll have important mea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diversity. By introducing symbiotic thought,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symbiotic business mode from two aspects: symbiosis of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symbiosis of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Taking Xianyu Mountain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presents biology-oriented symbiotic development mode and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otection system.

Key words:tourist attraction; symbiotic business mode; cultural diversity; biological diversity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6)01-0037-04

作者简介:武光(1978-),男,安徽芜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2015017);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xyqZD2016448)

收稿日期:2015-10-28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风景区
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博斯腾湖湖区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处处皆是景,人人为之叹——四川四姑娘山风景区掠影
国家水利风景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