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企业上去,不好的企业滚蛋
(程晓明,全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新三板教父)
2016年新三板进入分层的时代,也是退市的时代。
新三板分层我曾提了另外一套建议,分为三个标准,由投资人进行评价,投资人评价就是股价。第一,孵化层;第二,创新层;第三,价值层。我预计有10%到20%的挂牌企业将进入创新层。同时价值层并不是指企业最有价值,而是这个层次的企业价值投资人看得很清楚。说得不好听点,这种公司不应该也不配在新三板待着,只配在主板。最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待在新三板,创新能力比较差的传统企业别在新三板待着,到主板去。
另外,没有交易就没有一切。新三板的问题是交易不够。
如果没有活跃的交易,新三板存在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如果能取消500万元的门槛,我相信新三板交易量每天将达到几百亿。我认为最迟到2017年个人交易门槛会降低,至少先降到300万元是可以的。
当然,未来新三板挂牌企业将超过一万家,没有太大必要让一万家企业都活跃。
500万元个人投资门槛可以有
(诸海滨,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
从目前分层筛选的条件来看,符合创新层条件的大概只有260家。未来做市商的数量会普遍增加,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会更高、更严谨,第三个做市商和企业都有流动性的需要,这样会修复目前的生态。
现在新三板上5 000多家企业,2 895家暂无交易。对于这些僵尸股来说,危险了。必须要有交易要有融资,要符合其他的进入创新层的财务市值等标准,有些公司努力一下还是有机会的。
未来新三板的格局中,顶层的企业融资将变得容易,并会吸引市场百分之七八十的资金。没有进入创新层的企业,尤其是质地差的企业,融资将更加不易。不仅资金会向顶层企业倾斜,由于顶层的风险最小,转板制度、竞价交易等市场热议的制度也只能在顶层完成。
对降低投资人的门槛,我个人持一个保守态度,主要认为新三板市场作为一个新近的市场,它的波动性很大,它的专业性非常强。所以对于个人投资人来说,研究新三板市场有很大的风险,这也是一个政策的初衷,不太允许个人投资者进入。
新三板在2016年是逐渐走向成熟的一年,从流动性和调控的标准来说,它应该进入到大类资产的配置阶段。单看大类资产的项目都很贵,新三板恰恰是大类资产荒中的一抹绿色,一般的投资人不能接触到。
拼命挤进创新层,值得吗?
(朱为缮,晶华光学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分层是掉下来的一只鞋子。分层后市场参与者的状态变化,也是我的心路历程。之前董事长从来不关心股价,但现在天天说到多少价格了?过几天又问,怎么没什么人交易?我最近去上海和北京参加一些研讨会,经常会碰到一些董秘都在找做市商。
之前某某券商找我,说你们要不要增加做市商,我说最近做市商也还好,不是特别需要。现在我打电话对他们说,最近我们要增加做市商,对方却回答“不好意思,你们价格太高了”。前后的状态不一样,分层让大家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责。
另外一只鞋怎么掉下来?第一个叫再分层,我个人估计再分层制度大概2018年才会出台,因为创新层要运行,运行完之后再分层。第二,集合竞价,集合竞价做完之后到底要不要转板?到时候有可能比创业板还牛;第三,降低投资人门槛;第四,放开做市商牌照,这个工作现在已经停掉了,很多资料交上去了,但是牌照迟迟没发,估计是等明年的KPI;第五,公募进场;第六,转板,仅仅试点而已,数量极少。
我个人是觉得,做好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