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宏
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共包含四个要素:人、专业、管理和创新。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专业是核心竞争力的重点;管理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近几年,江苏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努力实现办学品质、水平的整体提升,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高职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引领。为此,学校从两个层面理解职业教育规律:一是社会发展层面,即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基本途径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用一流的标准办好学校、用服务的理念建好每一个专业、用科学的精神教好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关爱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力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打造精品专业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为此,学校充分调研,以国家、苏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在专业定位和布局方面有了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考虑到“中国制造2025”,要让学校的发展紧贴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古城等)的对接,学校设置了电子、机电、信息和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等专业。第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历史,结合行业需求,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
引企入校,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如引入索尔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建设现代电子生产实践基地,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与日本TBC集团、日本NSK公司等国外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国际化……目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0多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8项。企业参与了学校20多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以及10个专业的实训环节教学和35门课程的改革。
围绕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学校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改实验,以社会调研为基础,制定并完成了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构建了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学校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倡导“三用三精”原则:一是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提倡“精选”;二是专业课以“适用”为原则,提倡“精干”;三是实习、实训课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
立足一流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新建全省一流的实训基地,建设电子信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同时建设相关专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并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集产、教、鉴、赛、学、研及名师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平台。
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招贤引智,倡导采用“教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实施“名师工程”,构建了一支“数量充实、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74.19%,硕士以上教师比例42.43%,“双师型”比例超80%。
加强技能训练,做亮专业品牌 职业技能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特征,技能大赛是彰显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舞台。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报频传:获技能大赛省赛金牌32枚,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2个,省一等奖3个,创新大赛省一等奖4个……同时,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得此项成绩的高职校。
弘扬“三创”精神,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通过“三大转化”,即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化、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学生成才典型。按照苏州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与市教育局共建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创业园”,整合专业师资优势,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更为广阔天地。
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系二制
科学的管理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保障。学校在探索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实践,按照“小处室、大系部”原则,将重心进一步下移,责任进一步明确,权力进一步下放,为专业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逐步完善“结构合理、责权清晰、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组织保障。
在苏州职业教育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抢占发展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为铸就高职品牌、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而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蘇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