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6-04-08 18:46丛洪娟
2016年8期
关键词:经管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丛洪娟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非常旺盛,也对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着重研究了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而,很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的运行当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力图找出更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性思考,提出对策。

关键词:经管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也日趋国际化,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未能切实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企业在专业型的技术人才需求上将达到8127万。在如此庞大的技术人才需求环境下,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因此,努力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做好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关系,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衔接。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的家长,在对经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认识上都存在着一些偏差。

高职院校在经管类的高职人才的培养上未能充分结合企业需要。当前我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除去五年制的高职以外,其它都未能够达到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大众对经管类高职培养的水平所处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基本上都理解不清楚。在对高职与本科的区别上认识也不够,而专升本也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选择高职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人才培养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学校的实际培训过程中,存在着过于偏重实际的情况,没有认识到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引导地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是实践活动,那么就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没能够及时作出沟通和交流,学生的收获也较少。因此学生在毕业后就难以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就会具有盲目性。

(三)实践培养内容陈旧,针对性差

大多的实践活动都基本参照理论课本,缺乏统一性和实践性,没有真正将实践活动结合到将来的企业需求中,难以真正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进而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上述的这些问题,是存在于经管类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切实问题,也是能否提升经管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充分把握这项问题,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建立起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对策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省在经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应从下面的三个方面着手建立起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经验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几种,其中德国“双元制”模式,指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锻炼,具有双重身份,即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教育者和企业界人士一起对某一专业不同岗位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能够胜任某一专业的基本能力,制定出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课程分析小组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如何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这些专业的基本能力,进而编写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二)完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市场和职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建立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

这方面黑龙江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进行了积极尝试: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工商管理学院分会,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探索合作办学机制。二是创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具体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工学结合,校企三阶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意识树立、职业能力培养、实战能力提升三个阶段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改进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黑龙江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从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兼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建设ERP实训室及学做一体化教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场所,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2.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校企联合进行科研课题研发、开展社会培训、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在服务企业、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以校内外一体化的“专业导师”代替单纯的课堂教师

学校开展的培养活动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中需要积极提倡实施专业导师制。在对学校专业导师选拔时应该选拔出具有较高品德以及优秀的组织能力的教师。要求专业导师不但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崇高的师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指导教师则一般由单位中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员来担任。在这样的工作、学习结合的模式下利于校内外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以便于制定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出这种一体化“专业导师”的人才培养效果。(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诊释与应对[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经管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