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楠
摘 要:涂尔干是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基于当时法国道德滑坡、社会示范的现状,他提出了“职业伦理观”以重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新的整合。针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涂尔干的职业伦理观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些道德示范现象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涂尔干职业伦理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职业伦理观
(一)提出背景
19世纪20—60年代,法国爆发了工业生产中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一场变革,历史上称为法国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的蓬勃壮大,国内的工业,如铁路运输、煤铁生产等重工业,棉纺织业等轻工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法国的现代工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形。现代工业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劳动分工,涂尔干提出,劳动分工催生了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社会关联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新的社会关联中,还衍生出了新的道德观念。正如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所表明的那样,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化,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个人从集体意识的附庸中不断地解放出来。与这一过程相关联的是,出现了强调个人权利与尊严的道德理想。①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国内市场相对狭窄、劳动力供应不足、工业原料缺乏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中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会把“追逐利益”作为最根本的生存目标。个体欲望在利益的刺激下不断膨胀,难以形成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导致反常的社会分工,损害社会团结,逐渐造成“社会失范”,也就是社会剧烈变迁引发的旧规范不适用、新规范未建成,或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亦或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②涂尔干表明,十九世纪“经济事务主宰了大多数公民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人把整个精力都投入在了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这样一来,一旦这种环境的道德色彩不浓,许多人就会越出一切道德之外。”③涂尔干把当时的社会危机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危机,在工业革命进程中,中小企业占整个工业的很大比重,大型企业的数量远远落后于当时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大企业发展缓慢,也导致了工业革命中高利贷资本活跃。因此当时频繁发生“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从1845年到1869年,破产现象就增加了70%“。二是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势必会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无疑是这种危机表现最为剧烈的出口,主雇之间的敌对状态、激烈和频繁的劳资冲突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显著特征。三是精神危机,在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影响下,精神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自杀率的上升。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后期不到50年的时间内,自杀率在西方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里增长了3倍、4倍甚至5倍。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涂尔干把目光投向了“职业群体”和“职业伦理”,“在我们时代的民众组织中,如果完全缺乏职业群体的制度,就会形成一个真空,此事关系重大,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我们所缺乏的正是共同社会生活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整个组织系统……在国家与个人之间,需要有一系列的次群体,这些群体很贴近个人,能够强有力地把个人吸引到群体活动的主流中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生存下去。我们刚才已经表明,职业群体适于扮演这个角色,而且这个角色也注定由它们来扮演。”⑤而建立在职业群体之上的“职业伦理”,与涉及面广泛的国家或社会“公共意识”相比,则是更具规范性和约束力的道德力量。
(二)作用
涂尔干认为,社会规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规范,它对公民在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层面做了最普遍的界定。这种普遍的道德规范因人类天生的人性,规定了人如何来调节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及所该履行的义务。第二种是因人类自身实践的不同而有不同规定的道德规范。例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道德规定。“性别的差别、年龄的差别以及由亲属关系的远近造成的差别,所有这些差别均对道德关系产生了影响。”⑥这种观点引申到职业群体中,就会发现,不同职业群体同样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涂尔干更是直接认为,有多少职业群体,就有多少道德规范。这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简称为“职业伦理”。
1.团结互助
在职业群体中,由于职业同质性的关系,群体成员相较于其他公共群体很容易在其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劳动分工在使群体成员获得了更大的独立与自主的同时也加深了个体间的依赖性,因为只有与他人积极合作,个体才能达成对自我和工作效能的最大满足,这使得群体自然而然处于一种紧密联结的团结状态,这种团结就是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有机团结借助职业伦理的力量,极大降低了极端个人主义出现的可能性,成为了现代社会团结的助力。
2. 规范秩序
在职业群体中,有着相对于其他群体更具有约束力和公正的规范。它在显性或隐性层面规定了雇主和工人间、工人和工人间、雇主和雇主间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使得整个群体处在有序的运转之中。涂尔干还提出,纪律精神是道德的基本要素之一。职业伦理在职业群体之中具有权威性,因此短时间内具有稳定性,一定时空内具有其他主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约束力量,降低了个体随意性事件发生的几率。简言之,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分工具有内在的秩序性,包含着自身的道德准则,却不会像旧道德一样伤害个体积极性。
3. 解决危机
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个体与集体之间必然会出现利益差别,导致二者的矛盾冲突。职业伦理能够一定程度上唤起个人对经济活动的正确认识,约束个体对物的欲求。这里所指的“个体”不仅仅代表工人,也包含了“雇主”。雇主因此不能无节制地盘剥工人,工人因此也要主动发挥劳动积极性。而职业群体在此也充当了公民与国家间的缓冲带,一方面充分表达公民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执行了国家决定,使某些危机得以解决。从这个层面上说,职业伦理能够增强社会整合力度,促进社会团结,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社会发展的种种危机提供可能。
二、公民“敬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很多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公民,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中许多潜在的不和谐、不协调因子不断地暴露出来,破坏着社会的有序发展。比如,一些医生“不见红包不动刀”,一些教师“不见礼物不尽心”,一些出租车司机故意绕道载客,一些不法商贩制贩假冒伪劣商品。⑦这种种现象,让公民对社会发展状况作出了深思,同时也正是国家提出“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原因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陆玉林在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化和理论化,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抽象到具体、从实践发展到理论总结的过程。⑧同样的,公民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过程,也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三、启示
(一)培养职业荣誉感,发挥敬业精神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完善的生存发展,必须满足如下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今天,在未来,企业应当基本能够满足职工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以及由者五个层次的需要衍生出来的新的、多样化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企业能否在满足职工合理报酬的情况下给职工创造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对企业怀有归属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等方面,这些需求已然成为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当根据这五个层次的需要,联系职工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方式逐步培养职工职业荣誉感,使职工在岗位上积极发挥敬业精神。这不仅能够让职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并且能在提升自己获得期望回报的同时,对社会做出贡献。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亚文化助力作用
在企业中,全体职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称为企业核心文化,这种在企业中占核心地位,起重要指导作用的文化叫“主文化”,它规范着职工行为,也鼓励着职工昂扬奋进。然而“主文化”在职工中的传播渗透靠强制灌输显然不可取,它需要整个企业在实践中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其次,企业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亚文化”也要被允许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促进“主文化”的发展,助益于整个企业。
(三)发挥工会协商作用,大力推进民主管理
工会必须积极健全完善集体协商与民主管理两大核心机制,从源头制度上保证劳动关系的和谐。坚持把以契约精神、民主精神贯彻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全过程,把职工关心的问题作为协商和管理的重点,增强协商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企业各项决策中,职工要能够通过工会合理合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做到“集体协商、民主管理”,使得整个工会管理工作既有序,又有益。
(四)抓紧自身建设,规范职业道德
抓紧职工职业能力建设,具体说来,要培养职工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保持工作与企业发展、职工自身需求的协调一致,甚能够发挥职工引领工作发展的作用。重要的是,在当今社会要更加注重职工规范职工职业道德,提高职工法治素养。鼓励职工不断研学相关法律知识,以道德促进法制意识的提升,让法制作为衡量职工各项行为的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扩大工会法律维权的力量,造就一支专业化、人性化的工会干部队伍。(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注解:
① 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潘华凌译.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130页.
② 戴桂斌.涂尔干:社会的失范与重建[J].襄樊学院学报,2006,27(6).
③ 爱弥儿·涂尔干,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第16页.
④ 谢立中.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J].社会学研究.2003(5).
⑤ 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潘华凌译.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134页.
⑥ [法]爱弥儿·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5页.
⑦ 辛会芳.从涂尔干“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观看中国和谐社会之建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
⑧ 王钰.在实践中坚持核心价值观的要求[N].人民日报,20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