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效能共同体:让集团华丽转身

2016-04-08 08:57熊福建
江苏教育 2016年6期

熊福建

【关键词】课程效能共同体;自主成长课程;集团办学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70-02

2013年元旦之际实施的“选课走班”情景,至今仍然萦绕在心头。那一学期比以往都显得特别“漫长”,新课早已结束,离放假却足足有月余。是否还像传统做法那样“一张试卷接着一张试卷”,确保学生考出高分呢?盐河校区三年级语文教研组毅然与过去“诀别”,一改原来搞重复性、机械性的“题海战术”,而是建构了茶文化、玉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梅文化等五门课程,供学生“选课走班”。学生很喜欢,学得兴趣盎然,期末考试成绩并未下滑。许多家长欣喜地发现,自从孩子上茶文化课程以后,渐渐喜欢上喝茶了,原来只喝“垃圾饮料”的坏习惯也逐步改掉了。他们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和担忧,纷纷赞同与支持学校的课程改革。这一改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伴随着辞别旧岁的鞭炮声,学校徐徐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重新扬起洁白如银的风帆,向着美好的梦想起航。大家一致感受是:“课程效能共同体”,让集团得以华丽转身。

学校是由原来两所大学校合并而成的教育集团,东为盐河校区,西为龙河校区,刚走过四年的探索之路。组建集团带来的收获是“1+1>2”的,然而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由于“两河”校区在历史、文化、师资、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要使“两河”汇聚成一条宽广的“大河”,交往互融,资源共享,实现多赢,完成组织交给的“历史使命”,需要架起一座桥梁,才能使“东西两岸”心灵融通,成为真正的一大家人。那么,该打造一座什么样的桥梁呢?

“两河”校区有许多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但闻耕耘,莫问收获”,为这座“在海一方”的浪漫都市竖立起精神的标杆,让学校成为港城教育的一块品牌。然而当市教研室调研家长得出结论“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时,有些教师困惑了:难道成绩真的不重要了?当下教育确实需要转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由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问题是,说转就能转得了吗?该如何实现转型呢?

最近几年,为了鼓励教师,行政部门设立的名目繁多的“荣誉”名称,举不胜举。然而评职称、评特级等都需要与这些荣誉挂钩,且量化打分,荣誉越多分值越高,评上的把握自然就越大。由于分到学校的名额少,竞争往往很激烈。有些老师在这种现状面前急躁了、叹气了,甚至是气馁了。追求没有错,但倘若沉溺其中,只为这一纸荣誉而存在,有价值吗?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用什么来改变这样一种追求的价值观呢?

几番思量,我们集团提出组建“课程效能共同体”这一价值取向。共同体意味两个校区“同呼吸,共命运”,主体平等,开放互纳,共同发展,而不是彼此对立,“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课程效能是一块“敲门砖”,意在用有效能的课程发展我们的教育集团,用课程改变我们的学生,用课程改变我们教师自己。思索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是羽化成蝶后的轻盈。

“爱一所学校的前提是要理解这所学校”,而理解的前提是宽容。如何让“课程效能共同体”走进“民心”?如今,集团由两条“小河”汇聚成一条“宽河”,由此提炼出“宽和”这一文化价值观。两个校区都建有标志性建筑“宽和亭”,翠竹簇拥,古朴典雅,仿佛一位智者在诉说“大善者宽容,大智者谦和”,做一个“宽容、谦和”的一附小集团人。一座“宽和桥”让“东西两岸”彼此打开心扉,捐弃成见。正如歌者唱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岸的东边住着盐河校区,岸的西边住着龙河校区。听惯了学子的琅琅书声,看惯了美丽的宽和亭……”集团成员取得了共识,他们理解了:和谐是发展之本;课程是撬动集团发展的杠杆。这艘集团大船怀着“课程效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迎着前方绚丽的霞光,开始了新的航程。

学校两个校区各有十余名省市级骨干教师毛遂自荐,率先成为“课程效能共同体”成员。加入组织之前他们均已清楚,这里是“三无三有”团体,无行政部门的任命,无荣誉证书,无津贴补助,有的是师德境界的不断提升,业务技艺的不断优化,生命的不断自我完善。集团的“书友会”为他们购买了一本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他们边研读边进行读书交流。集团的“教师发展培训学院”为他们请来了多位省市资深课改专家,请他们授业解惑。集团特地安排他们“南下北上”,采撷“他山之石”。他们亦有困惑甚至是苦恼,但他们一诺千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4年,难忘的金秋十月,连云港市小学课改现场会在集团召开。“课程效能共同体”的成员展示了他们的课改成果。他们秉承“全课程、全生命”的理念,共同参与设计了集团《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将学校课程设置为三大类: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现场会上,22位成员展示了他们自己设计的特色课程,“小蚂蚁”“世界名城”“海底世界”“STM课程”等等,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也很兴奋,纷纷与同学和家长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甚至有家长打电话到学校,埋怨没有在他孩子的班级开设某门选修课。如何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程效能共同体”?为此,共同体团队开展了“打开一扇窗,欣赏一片新天地”活动,每周集团召开教师例会,由一位成员介绍自己设计的选修课程,现身说法。同时,在集团校刊《成长教育》上充分宣传他们的课程效能事迹。集团期待更多的教师拥有课程意识,改变传统“只问教学,不问课程”的弊端。通过研究,大家明白:不仅要厘清怎么教,更要厘清为何而教,教到什么程度,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不少教师纷纷参与到共同体活动中来。

经过酝酿,“课程效能共同体”决定将成员由校内扩大到校外,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有专长”的家长到校开设微课程。仅仅上学期,学校就先后邀请了56位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了琳琅满目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尤其是邀请一些“平民家长”,到校开设“接地气”的生活课程,让学生体会到熟悉的未必是真正了解了的;同时也让“平民同学”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同样了不起,不会因为“拼父母”而让自己有自卑感。有的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申请,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被邀请到校开设课程。有的学生还主动在同学间调研,了解同学需要什么,回家与父母共同备课。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20世纪中叶,美国进行了一场影响世界的“新课程运动”。由诸多课程专家设计了美妙绝伦的课程方案,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它把直面课程的一线人员排斥在外。由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才是有效能、有活力的课程。

不少兄弟学校向集团的“课程效能共同体”发出了邀请。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经过思考,共同体成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有效能的课程改变偏远学校的面貌,留住偏远学校的学生。我们邀请了三区一县的四所偏远学校加盟集团“课程效能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分别到这些学校挂职任教,与学校一起充分挖掘当地珍贵的教育资源,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充分享受课程大餐。平时,只要共同体开展重要研讨活动,一定会邀请这四所学校成员一起参加。一所学校招生由以前一个班扩大到现在能招到三个班,让大家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己“宽和”,对他人“宽和”,这是集团“课程效能共同体”应有的胸襟与担当。

台湾著名学者邱祖贤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分为三部曲:实习教师、初任教师、课程领导者。集团“课程效能共同体”的不少成员在实践中养成了课程领导智慧,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课程领导者,引领着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形成了集团高尚的课程文化。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人世间播撒爱和善良。”一个在校园里播撒爱和善良的人,是一个不会感觉到庸碌之苦、生命短暂的人,是一个摆脱功利羁绊、精神自由的人,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生生不息的人!

当下,学生需要哪些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哪些核心素养,新的课题又摆在了集团“课程效能共同体”的眼前。我们已整装待发,开始新的航程……■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