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流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

2016-04-08 08:57张俊
江苏教育 2016年6期

张俊

编者按:在《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中有这样的表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扩大并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建设,拓展结对帮扶途径,形成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稳定的共建机制,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6月5日,这是一个应该被载入史册的日子,经过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的全面督导检查,教育部于这一天宣布,江苏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继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后全国首个实现全覆盖的省份,也是县市区认定数量最多的地区。这是江苏教育继1996年实现“两基”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一天,将在史册上熠熠闪光,回照历史,昭示现实,引领未来。

【关键词】教师交流;学区协调;区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38-02

一、整体联动,促使教师交流层层推进

江苏如皋接连采取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选派优秀校长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强化城区教师调配、城乡教师交流、富余教师分流、支教,进而重点推进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等一系列举措,从教师交流到管理互动再到教学共通,既有连贯性又不断创新升级,有力而又有效地提升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

(一)强势推进教师交流

2008年,如皋开始选派城区部分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自此拉开城乡教师交流的序幕。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教师交流的一系列制度。在交流对象上,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分批进行交流。在交流形式上,采取支教、顶岗学习、互派交流、分流任教、重新应聘、优秀教育人才项目帮扶等多种形式。在交流时间上,最初确定为两年,后调整为三年。2015年,教育系统干部选拔任用又针对教师交流新增一项指标,即:城区学校教师提拔任用的,原则上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直接提拔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近五年,全市交流教师4496人,其中2011~2013年全市教师交流比例分别达专任教师的18.6%、16.3%、17.4%,2014年交流教师755人,占符合省定交流条件教师数(1777)的42.5%。

(二)抓好管理干部有序交流

如皋制定了《如皋市中小学管理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着力通过管理干部的合理交流,激活教育一盘棋。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一是任期轮岗式交流。在同一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满两届的必须异校交流。二是名校输出式交流。从市直学校及镇综合评估在全市前五名的学校中挑选懂管理、善思考、有能力的优秀管理干部,大胆启用到薄弱学校任校长。三是多岗锻炼式交流。对拟提拔任用的对象,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为他们提供多岗位锻炼的机会。

(三)开展城区教师调配

2011年、2012年,如皋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突破重重阻力,对如城城区符合条件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进行“人走关系动”的统一调配,903名教师参加抽签,其中2/3的教师走进新的工作单位。教师的均衡配置激活了教师成长的动力系统,保障了城区施教区的顺利调整,也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大力拥护。2014年,城区教师调配后的首届初中学生参加中考,城区3所初中的学生均分,以及普通高中录取数、高分段人数与生源总量的占比等都趋于一致。2014年中考,城区三所初中继续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始终保持着适度竞争、和谐共进的良好态势。

二、县管校聘,确保教师流动管理有序

为强化教师流动管理,使教师流动平稳有序,如皋以“全市统管、学区协调、学校聘用”的思路,探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一)全市统管,统筹协调

全市新进教师统一公开招聘,全市所有教师统一培养培训计划、统一职务职称评审、统一教育人才评定、统一考核奖惩方案、统一工资标准发放、统一扎口跨区调动、统一人事档案管理,同时教育局直接负责学校校级干部的统一管理,以及统筹各学区间的教师流动管理等。全市所有教师都成了“系统人”,走到哪里政策都一样,交流轮岗无后顾之忧。

(二)学区协调,联盟帮扶

从2013年开始,如皋着重推进城乡学校定点结对帮扶支教工作,组织城区6所学校与农村12所学校组建联盟学区,开展对口定点支教和顶岗学习,实行捆绑式考核。2014年,新增6所学校加入联盟学区。2015年,对联盟学区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再次升格,全市小学学段建立5个联盟学区,覆盖全市各镇(区、街道);初中学段建立3个联盟学区,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师流动主体上是在本学区内校间进行,交通食宿无困难。去年中考,如皋22所初中有17所初中进入南通前50%;22所初中校际分差南通最小,教育均衡得到再次诠释。

(三)学校聘用,管理考核

各学校按照全市统一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范围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并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考核,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等。同时,对交流教师制定明确的交流时限和严格的管理考核标准,使教师人人成为“学校主人”,让教师安心工作、认真工作。

三、强化保障,保证教师交流顺利开展

(一)强化生活成本保障

如皋设立了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基金,将地方教育附加的5%用于对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进行以奖代补,切实为交流教师解决生活问题。同时,教师镇内、镇际交流注意控制范围,最远的距离在8公里左右。对于城乡支教路途较远的教师,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交通等方面的补贴。

(二)强化管理考核保障

制定《如皋市义务教育阶段交流教师学年工作考核办法》,交流教师实行双重管理,以接受学校管理为主,派出学校管理为辅。对于考核优秀的支教教师,按全市教师人均绩效奖励数的1.2倍拨付到接受学校,接受学校按不低于本校同岗位优秀教师绩效奖励1.2倍的比例予以发放。同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工作中,对教师交流也有相关的硬性规定。

(三)强化激励要素保障

提请市委、市政府设立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基金,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优教师按月发放奖励补贴,并对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进行专项补助。为鼓励农村教师扎根基层,全市确定了23所边远中小学教师享受特殊津贴。镇中心学校交流到边远中小学的教师,交流期间一并享受特殊津贴。每年召开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表彰“德业双馨”优秀教师、十佳乡村教师、教育均衡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2012年以来,如皋新增特级教师10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110人、骨干教师136人。

教师队伍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广大百姓对教育公平的获得感。如皋下活了教师交流一盘棋,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添了助力。如皋市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并于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全国19个)。教育发展永远在路上,我们相信,满怀着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美好憧憬,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剔除弊端,如皋教育发展的下一站风景会更美。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