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玉苗
冷露无声湿桂花
龙玉苗
编辑完这一期的《满天星周报》,窗外已是一片漆黑。匆匆下楼,走过刚刚施工完毕的人工湖畔,凉凉的晚风迎面而来。这么走着,不经意间,就走到了最喜爱的这盏幽黄的路灯旁,忍不住稍停了会儿,竟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清香,淡淡的,沁凉沁凉的,哟,原来是桂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晚露悬浮在清许的月光里,似一层淡淡的白霜。路旁这几株极度营养不良的桂树,晚熟似的,比别人慢了几拍竟也开起了淡黄色的小花儿来!也是,再晚,是花儿,总会开放的呀。就算小小的,细细的,不仔细还瞧不见,但总在开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的一些期待,一点儿耐心罢了。
其实,观之我的那爿“小花圃”,不也是一样么。从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对叶圣陶先生那句“教育是农业”,感同身受。坐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人儿,他们有血有肉有灵魂,他们会哭会闹会思考,绝对不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模一样的器具。我想,我若可以,像家里种了一辈子地的爷爷一样,成为一名农民,或者成为一名更有意思的花农,会是不错的选择。
我现在经营着的这爿“小花圃”,最开始,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第一次单元作文,想先给他们摸个底,也想知道这些孩子,我要怎么去“施肥”。结果却是让我措手不及,四年级的孩子,全班平均只能写出200多个字的作文,而且大多是口水文,没有太多实在的事物,也没有细节的描述,就像是路旁那几株瘦弱的桂花树,细细的枝,细细的茎,小小的黄黄的叶,更别提开花了。
此时,恰逢学科教改,整合思品与语文。学校的安排是每周有一节思品课,是语文老师“兼任”,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是真的必须要上点思品。随手翻了翻手边的思品书,发现倒是有趣得紧,第一单元讲的就是——走进美丽的家乡。想想,这其实倒是个很好的题材。特别是联系到一单元作文,和写景有关。好好准备,说不定,还会有些收获。
第一个课件的大纲是参照了课本。“用眼观察家乡”,从方位入手,东西南北。但又不想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家乡”,毕竟,那个“家乡”,是那么生硬那么遥远,第一印象就有了距离感,肯定会让孩子们失去了再了解下去的欲望,倒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后来想到,要不就给这个班的这群孩子来一次“自我介绍”吧,刚好大学期间写过一些关于童年、故乡的小文章。这倒是一个契机,想想自己八九岁的时候,上课最喜欢的,就是老师胡天海地和我们聊天,聊生活里发生的趣事儿、新鲜事儿,全班学生坐在教室里,竟听得格外认真。当年的我们喜欢那样子的课,我想,现在我的这些孩子们也一定会喜欢这样子的课。
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在空间找照片,在百度里头找相似的图片。里面的内容也都是投其所好,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就是贪玩、嘴馋么,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倒不如利用这个机会,乘着“时光穿梭机”,再一次回到八九岁的童年时光吧。
真正上课的时候,就以“故事会”的形式吊足他们的胃口。从春天酸甜可口的野草莓、亲自上山摘蕨菜、采春笋讲到夏天下河摸鱼、洗冷水澡的趣事,他们在台下盯着课件上的图片流口水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一听到好玩的稀奇的事物眼睛都闪着亮光。他们还会随着我十分拙劣的画工走进我童年故事,并心向往之。接着,孩子们还会看到刚刚讲完还温热的故事马上变成文字的神奇,盯着屏幕上的文字去找故事里的痕迹。站在讲台上的我,心中是欢喜的,因为我的故事得到了分享,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可是,精彩的故事怎么能一次性讲完呢?我讲了这么久,是不是轮到你们了呢?按照我的思路,你们也分享分享你记忆里的美好吧!
于是,一堂思品课,成了大家的“故事交流会”,讲得精彩的,绘声绘色,听得认真的,若有所思。如果,再动一下笔头,就更好了。可是,也不能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有了这样的“恐惧”,以为思品课就是写作课呀!那之前的功夫不就白费了么?不过思品课不写,不代表一直不写呀,利用当天的晚修,写写日记,写写自己的家乡,写写自己的童年,写写自己的故事。意外的收获,班上有两个女孩子的遣词用句,似乎都带着点儿我文字的感觉,其中一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了《小学生作文辅导》杂志上。
接下来的思品课,成了咱们班孩子最期待的课:从食物的故事,到植物的故事,从动物的故事,到人物的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然后,写故事。慢慢发现,他们的文字里,不再只是干巴巴的那些成语、好词好句,而是多了一些温度、多了一些故事,我的“小花圃”,长活了。
后来渐渐地,我发现用故事滋养他们还不够,如今的小朋友,生活在“水泥森林”“电子世界”,他们对我的“故事”那么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这样鲜活的经历,可对于一群才八九岁的小孩来说,这会是多么苍白无力的童年!带着些许同情,我开始不满足于只给孩子们视觉享受、听觉享受,我想让他们多一些自我的心理感受。
四年级语文上册刚好有一篇课文《火烧云》,写得真美。可是光凭我去吹嘘,借着萧红的文字去想象,孩子们怎么能理解到真实的火烧云带来的震撼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晚修的铃声已经响过,孩子们都坐在教室安静地看课外书,因着教室偏西的缘故,一抬头,就被走廊尽头那幅绝美的画面撞了个满怀。马上叫孩子们放下书本,安静有秩序地分批欣赏。
“哇!那边房子变成金色的了呢!”
“不是不是,是血红色,啊!红彤彤的,金灿灿的!”
我提示孩子们观察云朵变换的样子,惊呼的声音像是过年时家里放的小鞭炮,“劈里啪啦”说个不停。
火烧云转瞬即逝,直到眼前的暮色一寸一寸沉下西头,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回到教室,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染上了西方那片红,那么亮,那么有神采。本来的计划临时改变,直接打开课本翻到《火烧云》,把脑海里的画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文字,甚至有孩子觉得自己看到的画面比课文更美。那,既然有那么多话想说,为何不写一写呢?特意没有给他们限制字数,不想他们顶着这个压力破坏了火烧云带给他们的美好。后来交上来了的成品,有惊喜。
火烧云拓宽了我们“小花圃”的范围,我们不再局限于课件上的图片,大胆走了出去!学过《爬山虎的脚》,满校园去找爬山虎,让孩子们真的用自己的手指尝试去扯动爬山虎那么细小的嫩茎,用手指去触碰这样的体验太神奇了!从此,拿着小本子趴在科学馆楼下仔细记录一种常见却大部分人叫不出名儿的野花——马缨丹;月色正好的时候,赤着脚去足球场的草坪上奔跑,累了躺在草地看星星……孩子们是真开心呀,这些小小的欢乐可能只是他们童年记忆里很短的一个篇章,但有,总比苍白要强很多。
一位合格的农民是很享受陪着作物成长的,我就以家里早已古稀高龄的爷爷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榜样。老头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亲手把红薯藤一条一条小心地翻顺,也常常耙松农家肥,亲手一兜一兜地给玉米施肥,遇到雨天不能下地,老头儿就在家剖蔑编制篱笆,生怕奶奶养的小鸡进了他的宝贝院子,刨了他的萝卜,叼了他的白菜。当然,每当饭桌上呈现出一盘盘爽口、清甜的蔬菜,爷爷脸上的皱纹,配上他因为高兴而红亮亮的脸庞,可算得上时间最美的花朵了。爷爷的菜园一季一季地种下,一季一季地收获,跟着爷爷的脚步,我也收获了满满的喜悦。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平台展示自己,我们有属于我们的秘密花园——《满天星周报》。每周一期,没有任何的强求,单纯地喜欢去做这件事,因为喜欢在里面和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喜欢看到文字里的灵气,喜欢他们拿到周报翻看是否有自己文章的期待和雀跃。同时,我们还收获了更多的意外惊喜,有孩子的《一株马缨丹》发表在《中山商报》上;甚至《作文评点报》给了整个版面用来展示我们的孩子的作品;有个小女孩出征中山市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无心插柳的两个孩子去参加广东省诗歌节,竟然获得了三等奖!这些收获,像小时候吃在嘴里的跳跳糖,甜甜的,不停地在嘴里欢呼跳跃,也在孩子们心中欢呼跳跃。
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就这么坚持下来了。于是呀,我们的这些孩子渐渐地,喜欢看天边的晚霞,喜欢出去观察植物,或者傻傻地趴在窗台看眼前离自己仅一步之遥的芒果花的变化……因为小时候的我喜欢路边知名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所以他们也知道了路边开着一茬茬的三叶草,叫作酢酱花;蹲在草丛翻出来的蒲公英前身可能是一株野苦菜;墙角怒放的那惹眼的红色是三角梅,还有咸丰草、还有雷公根、还有扶桑、黄婵……前几天晚上送孩子们去吃宵夜时,路过那一条曾蹲点守护过的细叶榄仁,他们竟不约而同地抬着头仰望夜空,感慨从惊蛰的小骨朵儿到白露的大榄仁,感悟出,这就是时间留下来的脚印。
今晚借着这暖黄的路灯,闻着这淡淡的桂花,终是相信,“每一朵花都会开放”的道理。你瞧,这一树桂花,花开的姿态一点儿也不因为它并不葳蕤的枝头而感到卑微,毕竟,她正努力地开放呀。听啊,这湿湿的桂花香,正低低地在诉说一段,灵逸的小故事……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