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游戏,照亮儿童的学习世界
李建
从网上读到一个故事《墙上的洞》:故事发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洞的大小正好能嵌进一台电脑,洞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只要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置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这是一个简单、神奇而又令人信服的故事。相信不少朋友也一定能在身边找到佐证,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也拥有这种神奇的学习魔力。笔者曾经很吃惊地发现,一次饭桌上六七岁的儿子拿着妈妈的手机玩起了游戏——爬墙高手,刚开始一关都玩不了,可一会儿,儿子就兴奋地玩过了几关。我很惊讶,儿子在我们面前从没有玩电脑游戏的机会,手机游戏更不用说,可眼前的动作俨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熟识度。问一下,儿子很不满地撅着嘴说:“班里的小朋友常聊这游戏,就你们不让我玩。”
“可你什么时候学会的?”
“这有什么呀,听小朋友说了,摸一摸就会了。”望着儿子埋首鏖战,一脸兴奋。曾发誓不许孩子上学阶段碰电脑游戏的我只能干瞪眼。可见,玩游戏似乎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就像小马驹刚从肚子里生出来时在地上扑腾一会儿,继而蹒跚几步,再不久就行动自如一样。可以判断,不是有教者的地方才有学习,有教室的地方才有课堂。
故事《墙上的洞》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而且这是一种最真实最自然状态下的学习,他们的学习没有发生在常规意义下的课堂里,他们学习的方式是接触、试探、互助、游戏,他们对这种游戏充满了向往。或者说,游戏有一种魔力,像一颗香甜浓郁的巧克力,对儿童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无关乎他(她)在哪里,社区、大街、公园、广场、田野……这些地方都成了课堂;无关乎他(她)是什么民族,什么阶层,什么肤色,他们都接二连三成了游戏的体验者、学习者。
可见,游戏如果成了我们课堂教学当下常采用的一种模式或途径,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学习自然也不是孩子最头疼的苦差事、最沉重的包袱。
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此,游戏就是点燃孩子学习热情的火焰,就是烧沸孩子学习之水的燃煤。因此可以认为,游戏可以成为课堂里儿童最真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毋庸置疑,儿童是天生的游戏制造者。他们从一出生,就对身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身边的一切都是他学习的课堂。比如他会抓住身边一切东西往嘴里送,通过品尝开始他人生最初的学习。他乐此不疲,对任何东西都充满探知欲,他的学习兴趣浓郁。这时候,身边的事物都是他游戏的伙伴。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原始的游戏,是本能的学习,或者说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反应,不能称之为真实的学习,有目的的游戏。但谁能否认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呢。不仅如此,当儿童有了同伴,有了探讨,有了交流,有了展示,有了竞争,游戏的变化、挑战、刺激、新奇……越发地显示出诱惑力。有脑科学家研究认为,同伴之间的游戏是最高效的学习。因为此时每个人的脑神经元都高度兴奋,游戏中每一种体验的获得都是鲜活的,刺激深久。同伴之间的合作或竞争,又是最有效的补充和共生。
当然,在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成人无疑也是游戏的参与者。其中尤其是老师的创设作用无可替代。故事《墙上的洞》来源于一位名叫苏伽特·米特拉的电脑科学和教育学博士做的挑战教育学定律的颠覆性实验。这位博士无疑是游戏的创设者,他的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孩子有学习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关键是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开放的大街、墙洞里的电脑、自由使用、陌生的符号……这一系列充满诱惑的游戏元素,挑起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孩子品尝到了玩动游戏的乐趣,苏伽特·米特拉达到了实验的目的,他的职业身份虽然不是老师,但他的行动无疑告诉教育界,孩子需要具有开创精神、实践精神的设计者、领路人、合作者。笔者以为,他们就是儿童最迫切需要的拥有游戏精神的新老师。
对于课堂教学,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绝妙的隐喻:“到哈佛学习,就像是很快帮助我找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里,哈佛大学对自己的教学方式非常自信。他们认为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就像高速公路,好的学习状态就如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顺畅、高效,直达目的地。无疑,好的游戏就是能很快帮助儿童找到高速公路入口处。下面,笔者将以语文综合实践课《夏日谜趣》例谈谜语游戏促成有效课堂的三步曲——
第一步:玩味,品尝学习的乐趣
游戏的目的是玩,追求的境界是快乐。因此,好的课堂需要孩子快乐地“玩”,快乐地“学”。要玩得尽兴,玩得投入,为课堂的效率奠定基础。
师:童年的夏夜,繁星点点。吃过晚饭,我最喜欢跟着父亲到院子里乘凉。这时候,父亲就会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说谜语让我猜。猜多了,父亲的谜语大多难不倒我,但有一则谜语我猜不出。说给你们猜猜看,“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坎子(南通方言:指小孩)”你们知道是什么?(边说边眨眼睛提示,谜底是爸爸的眼睛)
生:略。
师:如果谜底是“我的眼睛”谜语该怎么说?
生:略。
师随后电脑出示几则谜语继续让孩子猜。
上课伊始,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将孩子带入遥远的乡村夜晚,恬静的星空,慈爱的父亲,神秘的谜语,既让孩子不由自主地亲近,又让孩子跃跃欲试地开始挑战。此刻,猜谜游戏的大幕缓缓开启,孩子们群情沸腾,很快谜底揭晓。这时的课堂充满了乐趣,课堂里的孩子犹如在姹紫嫣红的游戏花丛里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老师的谜语很多是我的父亲讲给我听的,他的谜语有的又是由我的爷爷传下来的。谜语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所以,谜语又被人们叫做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它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介绍。(播放谜语来历介绍)
(学生听得入神)
师:听了介绍,你懂得了什么?
谜语不仅要入情入境地猜,更要了解谜语的文化发展脉络。让孩子明白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是母语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智慧的一种传承。孩子此时的听、说,是一种玩味,是对谜语发展历史的细细品味,是挺有乐趣的一个游戏环节。
第二步:玩索,探究学习的规律
游戏的深入需要探索。要想儿童对游戏保持持久的关注,必须引领儿童探究游戏的一些规律。这样的游戏过程才是充满挑战性的,充溢新鲜味道,让儿童畅游其间,乐而忘返,满载而归。
师:谜语虽然大多是由民间老百姓口耳相传,但许多文人墨客也对谜语情有独钟。大诗人苏轼就是一位玩谜高手,传说他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同样才华横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猜谜玩耍。
(师讲述故事,出示故事中的三则谜语。)
师:故事中三个人说的谜语其实谜底是相同的,这种生活用具我们夏天常常用。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从哪里知道的?
生:略。
师:同学们真像小福尔摩斯。我想采访一下你们,刚才猜谜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制作谜语的小窍门?仔细看看,想想。
(交流板书:抓特点用比拟巧押韵)
……
听故事猜谜语,孩子在不断的猜谜过程中必然会悄悄发现一些编谜的规律,这时侯通过汇报交流,孩子的探究意识不断地被激发。发现规律是孩子游戏过程中更高级的体验,孩子所获得的成就感更强,幸福感更深。至此,游戏进入了一个新高潮,课堂里的学习氛围洋溢着发现的欢乐。
第三步:玩绎,演绎学习的智慧
玩绎是指游戏中既要快乐玩,更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玩出成果,玩出花样,练出绝活。“学活于嬉,智启于动”。儿童在快乐游戏中不断深入体验,再加以实践,智慧亦即生成。
师:刚才我们玩了猜谜,懂得了制谜方法,下面我们来尝试编一则谜语怎么样?(实物展示西瓜)看到西瓜,我都要流口水了。来,好好看看,西瓜长啥样?
生:略。
师:掌握了特点,就可以编谜了。谁来说第一句?(结合抓特点、用比拟、巧押韵评点。)并实时输入PPT展示——
远看像皮球,近看绿油油,肚内是红瓤,里面黑籽藏。
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籽儿多,个个黑脸膛。
……
随后,播放夏日美丽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小组合作创编谜语。小组先定好谜底,再围绕它找特点,合作编谜,选一个写字快的同学记录并汇报交流。最后编得最精彩的小组获取西瓜做奖品,由他们切开来分给全班品尝。课堂里有激情碰撞,有笑声飞扬。课后作业,每个人至少创编五个谜语,在班级里交流评选最佳一百则,年级组统一收集,制作谜语展板,装点教学楼前的园子,取名“谜语百花园”,布展一学期,园子成了孩子休憩竞猜的乐园。
这一环节,班级共同创编,小组合作,汇报展示,成果分享。每一个孩子很难置身戏外,课堂里智慧碰撞,火花四射。学生的热情充分燃烧,他们不仅在玩,更在演绎。他们将在猜谜游戏中探索发现的猜谜技巧、编谜智慧互动迁移、四处拓展。游戏在课堂教学里释放出来的能量完全呈现。所谓活学活用,意即如此。
著名教育专家冯卫东先生曾经阐述过关于“游戏”的话题,他说,我们要在课程的实施中更多地体现、彰显“游戏精神”,即好奇的心态、发现的眼光、探索的意趣和创造的情怀。有了这些,即便没有游戏的活动或环节,即便还是常型的课堂、常态的活动,儿童也能“玩”起来,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好玩”。我们期待并相信,经由“玩”的历程,儿童能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与幸福,真正收获学习的效率与质量,真正享有生命的“意思”与意义,也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高效的、优质的……对照冯老师的观点,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凡真正优秀的老师、真正优秀的课堂,都有着高超的“玩”的本领,都有着丰富的“玩”的成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一个“老顽童”,他的语文课差不多就是在“逗你玩”;闻名遐迩的薛发根老师在语言训练时,即时即景,生动活泼,学生犹如在玩言语表达游戏,兴趣盎然;游戏作文倡导者张洪涛老师,更是将游戏融入习作课堂,每一节习作课都是一节生机勃发的游戏课,孩子参与其中,分享体验,快乐习作……这样的课堂成了儿童欢乐的“节日”,成了学习与收获的“峰值期”。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倘能有机地“介入”一些游戏的环节、因素,渗透或表现一些游戏的精神、情趣,那么,教与学都会变得“好玩”,也是在这样的时间里和情境中,儿童的学习才能行进在通畅无阻的高速公路上,我们教者才能不断向有效的课堂教学回归和靠近,游戏这盏明灯才能照亮儿童真实的学习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崇川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