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山东省舞蹈学研究述要

2016-04-08 19:29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齐鲁艺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山东舞蹈

孟 梦,赵 宇(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013年度山东省舞蹈学研究述要

孟梦,赵宇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纵观2013年度山东省舞蹈学学科发展状况,在以往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积累和突破,但相比较于舞蹈的发展态势,舞蹈理论研究的步伐显得有些滞后。可喜的是,一批年轻学者茁壮成长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山东舞蹈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梯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2013年度;山东省舞蹈学;研究述要

新世纪的舞蹈学科建设已经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尴尬局面,作为艺术学门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舞蹈理论的学科建设势头迅猛,学科构架逐步完善,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可资鉴证。作为文化大省的山东,有着丰厚的民间舞蹈文化历史积淀和多元化的舞蹈教学资源,为我省舞蹈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2013年度山东省舞蹈学学科发展状况,在以往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积累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伴随着“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拉开帷幕,其中的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于6月份在山东临沂和日照两个城市共同举办,山东的参赛作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可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收季”,从而引发了对全国舞蹈创作以及山东舞蹈发展的热议。其次,有关山东民间舞蹈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研究依旧保持着研究热度。经搜索,在13篇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的文献中,有11篇的研究对象均为山东省内的民间舞蹈。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民间舞蹈研究的对象也已不再只局限于目前各大艺术类高校教学中相对普及和成熟的“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广,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各地市民间舞蹈倍受关注。此外,孔子乐舞思想的研究依然是山东历史文化挖掘与研究的主要话题。再次,舞蹈真人秀节目的引进和播出引起舞蹈圈内的关注,将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者推向大众的视野,必将带来电视传媒效应中舞蹈艺术何去何从的再思考。最后,舞蹈教育与教学研究在文献数量上占据高位,共计19篇,其中民间舞教学和高等教育成为研究的核心领域。随着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体育与舞蹈的交叉研究悄然兴起,无论从期刊文献,还是综合类大学的硕士论文的数量和选题上来看,体育舞蹈的研究成果都比较丰富。

根据舞蹈学学科研究以及相关专业期刊的特殊性,本文采用了综合搜索与主题筛选和爬梳方法。为确保所搜集到文献的全面性,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高级检索设定检索条件,将主题圈选为舞蹈、作者单位圈选为山东(模糊),共检索出2013年度所发表的112篇文献以及硕士论文28篇,进而对所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筛选出与舞蹈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由于部分核心期刊以及与舞蹈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期刊,如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舞蹈》等期刊文献中并未体现作者的单位信息,因此针对这类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又采取了逆向筛查(首先获得作者信息,通过作者姓名进行检索)的方法。同时,利用问卷和电话访问的方式,针对山东省内具有舞蹈专业培养方向的重点高校,如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德州学院、泰山学院等十余所高校舞蹈学方面学术成果进行调查梳理,以确保综述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一、当代舞蹈创作与发展现状研究

1.舞蹈的创作与发展研究

尽管舞蹈作品数量可观,表现形式多样,然而真正称得上体现了艺术地表现和触及人的灵魂的舞蹈作品还为数极少,从而使我们舞蹈艺术的当代性文化品格,及其审美的社会效应和美感效应相当程度地削弱。实践再次证明,舞蹈创作若不着力于触及人的灵魂,不仅其作品绝难进入更高艺术层次,而且舞蹈也就摆脱不了被人们视为“小儿科”的阴影,那也就只能沦落为真正缺乏“舞蹈本体”独立意识的附庸者地位。陈艳(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艺术团)的《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从舞蹈作为一门肢体语言艺术的特殊性上,提出了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即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提倡把舞蹈编导、舞蹈作品放到特定时代、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以检验其是否已达到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三者融合的美学理想,而不能摒弃文化视角,文化创造的基本规律,仅仅只从“舞蹈本体”的结构、知觉形式上来作为舞蹈审美本性衡定的唯一标准。进而还应极其清醒地意识到,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的现实存在,当下的舞蹈编导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1]

宁亚群(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展望还是希望——浅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舞蹈发展》中沿着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的脉络,分析了中国舞蹈融合与蜕变的过程,并反思了在受西方芭蕾和古典舞蹈意识影响下中国舞蹈未来的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2]

赵峰(山东省泰安艺术馆)的《舞蹈创作的角度分析:泰山文化的精髓及作品挖掘创新方向、方式初探》一文,以泰山文化为素材的舞蹈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封禅大典》等具有代表性的泰山文化题材舞蹈作品,来剖析泰山文化的精髓,并提出了泰山文化题材的舞蹈作品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针对问题和困惑,从舞蹈的选材、创作技法、文化挖掘和表现等多个角度在这类作品的创作上进行了探索。[3]

李博超(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的《精神内涵在舞蹈中的创造想象》一文指出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它的高雅性和内涵性,所以舞蹈的表现需要以创造意境、展现精神内涵为首要目标。舞蹈的动态意象能够完美地诠释文学意境的三大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甚至传达文字不能表达的精神产物。主要对精神内涵在舞蹈中创造想象的四个方面、以蕴涵文学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以高雅文化品味和意趣为依归、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以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为创作源泉,结合经典舞蹈作品进行了探讨。[4]

2.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专题研究

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专业艺术单项评比展演系列活动之一,全国舞蹈比赛自198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届(从2007年起规范为两年一届),走过这变革发展的30余年,“全国舞蹈比赛”已成为与“桃李杯”、“荷花奖”和“CCTV舞蹈大赛”共同引领中国舞蹈发展的品牌赛事。本届全国舞蹈比赛于6 月29日至7月4日在临沂和日照连续进行了9场决赛,160余部精彩纷呈的舞作令人应接不暇。无论从大赛的报名数量、参赛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来看,这注定是值得庆贺而又必须追溯的盛大赛事。孟梦、宁亚群(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无病呻吟”越来越少 ——从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看中国舞蹈创作发展现状》[5]和孟梦、王玉玲(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百花百样开——从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看创作选材的多样性》[6]分别从创作手法、选材构思、舞种参赛比例等方面全方位评析了首次在山东省举办的本届全国舞蹈盛事。孟梦(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文明”的冲突与“精神”的重建——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感思》一文从民族精神的坚守、时代精神的把握、人文精神的探寻三个方面阐述了全国舞蹈比赛的创作趋势和发展动态,并指出只有以全球视野来观照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自觉的心态扎根于传统舞蹈的沃土之中,才能完成在多元文化冲突下精神重建的双重使命。[7]以筹办“十艺节”为契机,山东舞蹈同样迎来了艺术创作的“井喷期”,沉默许久的山东舞蹈在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的爆发,无疑在山东舞蹈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孟梦的《舞蹈精神的追求——从全国舞蹈比赛看山东舞蹈的创作发展现状》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山东舞蹈创作的发展现状上,以全国舞蹈发展创作为参照系,山东舞蹈厚积薄发的精彩亮相彰显了突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针对不同个案创作规律的探讨或为山东舞蹈发展和突破提供了思路。[8]

3.新媒体下的舞蹈发展研究

在信息时代,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视栏目不断推陈出新以迎合观众的需求,2013年伊始,一档由上海卫视从美国引进的舞蹈真人秀节目《舞林争霸》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原本“默默无闻”的中国舞者借助电视媒体的传播力,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充斥着梦幻色彩。裴亚建(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在《大众文化视野下的舞蹈无关吐槽》一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分析了《舞林争霸》所透射出中国舞蹈的本质与发展前景,并特别强调,风格独特的表演和优秀作品是一名成功舞者的立足之本。[9]

二、舞蹈教育与教学研究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分为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省内各大高校体育、学前教育等专业纷纷开设了舞蹈方面的普及性课程,因此出现了一些非专业舞蹈教育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及成果。

1.专业舞蹈教育研究

近年来,舞蹈科学选材与科学育才已成为舞蹈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运动解剖生理课已列入舞蹈教学大纲。舞蹈教师们开始注意在教学中运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在课堂中实践、指导舞蹈选材与舞蹈育才。唐华(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浅析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招生与选材》主要阐述了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在招生与选材方面的基本要求。[10]此外,唐华(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浅析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一文中,主要阐述了艺术院校舞蹈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三心”,即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还特别强调教师应把德育教育贯彻始终。[11]舞蹈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其主旨,也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结果和归宿。尚爽(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从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谈起,提出了四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3.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4.加强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以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舞蹈创造能力,开创新的舞蹈教学模式。[12]魏燕宁(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高校舞蹈教学初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主抓训练和乐感,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舞蹈教学质量;改革专业管理模式,优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舞蹈整体素质;重视实践教学,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六方面,就如何搞好高校舞蹈教学进行了具体分析。[13]颜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初探》,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问题和现状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将音乐和舞蹈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学进行探讨。[14]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武术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发展轨道截然不同。但追根溯源,舞蹈与武术曾出一脉,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韩相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高校舞蹈与武术项目教学中的柔韧性训练》指出,当下的舞蹈与武术动作均朝着"高、难、美"的方向发展,运动中各种难度动作对学生提出了很高要求,并提出了“肩部”、“腰部”等肢体局部的训练方法,以期两者在柔韧性训练方面可以互取精华,相互借鉴。[15]史展(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神”的训练》一文中认为,“神”即神韵,心意,是表达情感的手段,在身韵训练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神韵是身韵训练的本质,是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精要所在。在身韵训练中,“神”贯穿始末,所以需要在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中去训练,以深化身韵的艺术内涵,使之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上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16]

刘薇(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如何让舞蹈毕业生摆脱困境》一文探讨了舞蹈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措施:1、授之以渔,重视舞者的能力训练;2、培养专业眼光,增加舞蹈赏析;3、加强编创等实用技能的培养;4、强化舞台及教学实践。[17]杨倩(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美育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价值》一文中,强调了美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美育在舞蹈教学中的建设,对舞蹈教学有着积极意义。[18]

2.非专业舞蹈教育研究

曹静(山东临沂大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奥尔夫教育理念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舞蹈教学结合的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独创的注重综合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后得到广泛传播,主要应用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等,并开始形成本国的特点。本文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奥尔夫的声势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即兴性和创造性等教学方法,并提出建立创新型舞蹈教学模式的设想。[19]

耿凯(山东省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在《在职业学校舞蹈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教学法》一文中,从职业学校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如何运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有效的舞蹈教学进行了探讨。[20]牟秀萍(山东省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的《浅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舞蹈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就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舞蹈专业教师业务素质从师德培养、专业追求和编导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综合思考。[21]

任鲜花(山东省莱西市特教中心)的《浅谈舞蹈教学中听障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听障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从心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强调了舞蹈教学对于听障学生成长的特殊意义。[22]

3.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山东三大秧歌生长在齐鲁大地,其动作既具有抻与韧的共性,又各具特色、各显其章。山东秧歌作为训练体系,能促使男女舞者肢体各部分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对提高肌肉柔韧性、内在协调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冷英嘉(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一文中分别阐述了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及鼓子秧歌对男女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23]鼓子秧歌作为民间庆祝农业丰收的一种舞蹈艺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以自身的庞大阵容和明确分工而成为汉族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原创动作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而著称,体现了山东人民特有的周而复始循环劳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形成的舞蹈文化。经过数代艺人们的加工,使得这种民间艺术以其特有的舞蹈律动成为中国舞蹈界的一朵奇葩,同时,也给舞蹈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可供思索和借鉴之处。张哲(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在《从鼓子秧歌教学看舞蹈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一文中从肢体训练、舞者气质培养和“情”的展现三个方面梳理总结了鼓子秧歌教学改革中的思考。[2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素质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谈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当代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美”是指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在我国现行的中学艺术教材中,美术、音乐教学内容占了绝大部分。胡祖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民族民间舞蹈纳入中学艺术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认为,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舞蹈的身体训练和作品欣赏纳入中学教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并针对在师资和教材等方面所面临困难提出了一定的建议。[25]赵文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对中国民族舞蹈教学的认识》中指出,在教学中,应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除了基本动作形态的教授以外,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26]

三、中国古代乐舞思想与历史研究

孔子乐舞思想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代不同也会使人们对其产生不同的认识。孔子乐舞集礼、乐、舞于一体,融入了儒家思想的“仁”的特色,其内容深厚而又哲理,追求和谐统一,表现了对天地、君主及礼制的庄重与崇敬。张玉青(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官效臣(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孔子乐舞的艺术审美分析》,从美的本质角度分析了孔子乐舞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多样性,并从审美的艺术角度来分析孔子礼乐在音乐美角度、舞蹈美角度方面的审美特征,并对孔子乐舞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及其对封建社会礼制等级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归纳。[27]官效臣(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孔子乐舞思想浅析》一文中通过对孔子乐舞思想的渊源、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基本内容的阐述,使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孔子的乐舞思想,这对当代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

义。[28]

明代乐舞理论学家王邦直的著述《律吕正声》大量引用了《尚书》、《乐记》等儒家经典以及韩邦奇的乐舞思想,较为系统地记述了周至明代中后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概貌,其中的一些观点为我们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和深刻启迪。作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谭俊峰(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在《王邦直乐舞思想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启示》一文中,从《律吕正声》中关于中国古代乐舞编创和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入手,探究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应该予以借鉴的经验,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教育和传承问题寻找参照系。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建构与传承的问题上主张:一是应该竭尽全力把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精神充分地融入当代中国古典舞蹈中,在历史遗存中继承,在继承和发展的框架中创新;二是开展当代中国古典舞蹈作品比赛和展演,搜集优秀作品,利用现代摄像技术整理、汇编成集;三是建立专门的中国古典舞蹈展览馆,收集从上古时期至今与之相关的乐舞文物和资料,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参与性和大众的传承、保护意识;四是提高当代中国古典舞蹈的地位,把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引入全国的教育教学体系,合理设置相关的课程,重视传承者的队伍建设;五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以拯救和保护中国古典舞蹈的继承和延续。[29]

队舞起源于唐朝,在宋朝时成为宫廷乐舞的宠儿。宋朝的队舞,对于前朝进行了较多的保留与继承,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更为注重避俗求雅,增加了大量的诗歌朗诵与对答,同时利用朗诵、歌唱、舞蹈等形式,有意识地加强故事的完整性。齐娟(山东英才学院)的《避俗求雅的宋代“队舞”之历史承袭与变革》,从宋代队舞的历史背景出发,重点论述了宋代队舞对唐代队舞的继承发展以及新的变革。[30]

四、舞蹈表演与审美研究

1.舞蹈表演与技巧研究

曾岳(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的《试析大跳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的内容和作用》提出了跳跃训练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的重要性,笔者从大跳动作形态的三个类别进行了分析,强调研究大跳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及原则性对于提高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水平和加强中国古典舞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和意义,并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中国古典舞中大跳基本功训练的建议。[31]马体亚(山东枣庄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浅论呼吸在朝鲜族古格里长短舞中的意义》从舞蹈表演中呼吸的运用,揭示了朝鲜族古格里长短舞所具备的独特风格。[32]肖雯(山东万杰医学院学生处)在《印度古典舞蹈中眼神的运用之我见》一文中,主要分析了眼神在印度舞训练中的科学性,从不同流派印度舞眼神的不同表现,引申出在印度古典舞蹈表演中眼神的重要性和文化意义。[33]

刘同艳(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的《试论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的结合》指出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运用是展现舞蹈形象内心世界必不可少的环节,认为只有在舞蹈表演中将面部表情与身体表现力完美地结合,才能赋予舞蹈作品生命力与灵魂。

2.舞蹈审美研究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通过舞者富有韵律感和审美化的动作、姿势和造型等舞蹈形象,表达作品意蕴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浅论舞蹈的形象、意蕴与情感》一文中,朱桂芹(山东省梁山县文化馆)结合自身多年舞蹈创作与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对舞蹈艺术特性的分析入手,简要分析了舞蹈的形象、意蕴与情感等诸要素及相互关系。[34]

郭婷婷(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舞蹈的艺术魅力及作用探讨》从舞蹈塑造形体、协调肢体动作、增强学习者自信心等方面论述了舞蹈的特点。[35]陈霖(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刘群(淄博第十八中学)在《中西方舞蹈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以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为例,借鉴了宗白华、王元麟以及苏珊·朗格等美学家的观点,分析、比较中西方舞蹈美学观念。[36]朱江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在《论舞蹈中的“熟能生巧、巧有深意”》一文中,从美学、哲学、舞蹈心理学三个方面浅析了舞蹈由“熟”到“巧”的渐变过程。[37]

戏曲是由多种艺术形式组成的综合艺术,而这些艺术形式在戏曲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被戏曲所吸收、融合,因此冠以戏曲音乐、戏曲舞蹈之名。虽从吸收融合其他艺术而来,但却有其独树一帜的审美特征。王岩(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等的《浅谈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提出了儒家“中庸”思想在戏曲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动作程式,并从戏曲舞蹈的虚拟性、程式性等方面阐述了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38]

张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舞蹈的审美特征浅论》一文中,从舞蹈的形象美、动律美、整体美、灵魂美和内涵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舞蹈美学能够推动学生自身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教育并非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培养,达到学生的自我完善,舞蹈教学也是如此。舞蹈具有形象美、动律美、内涵美的美学特征,而对这些特征的理解和吸收并非只通过外在的推力所能达到的,而需要学生通过对舞蹈美学的知识的吸取,进而将其吸纳、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舞蹈美的认识,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其人格心理的塑成和自我的完善。[39]

五、民族民间舞蹈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古老的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文化艺术之一。

1.“山东三大秧歌”研究

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秧歌,是中国北方汉族最广泛、最大规模的农耕文化形式的民间舞蹈。山东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因其特有的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其传承与发展形式的研究,对民间舞蹈特别是山东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齐娟(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的《山东三大秧歌传承发展形式研究》从民间传承和“学院派”传承两种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提出了“元素教学”的推进,成为了搭建民俗文化与舞蹈剧场的桥梁,是课堂教学实验成果的探索与延伸,也是其教育、创作思想的变更,即在教学上的“雅化”与在创作上的“还俗”相结合,并重申和强调了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教授对学院派民间舞的表述,即“学院派民间舞是源于自娱性而止于表现性的,是对原生态的一种审美把握,是以‘丰厚整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为取向的,它是一种介质,更是一种内容”。其“三点一线”学术观点的提出,“既尊重民间舞在不同时空点的状态下动态风格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又强调贯串任何时空点的状态中民族审美的同一性,保证了民间舞的教学、传承和创作、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可以说广场民间舞是沟通剧场与教室的桥梁。[40]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阳秧歌源远流长,但由于秧歌艺人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秧歌技艺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至今。除了秧歌的表演技巧本身源自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之外,在传承过程中,海阳秧歌原有的民间艺术魅力渐渐消失,替而代之的是一些简化的、粗劣的海阳秧歌节目,这使得海阳秧歌成了四不像。基于这种现象,于力(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当代价值》一文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间舞蹈的学科建设”、“舞台艺术创作的源泉”、“民俗与宗教文化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此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当代价值”的研究成果。[41]

于力(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胶州秧歌当代价值与体现》一文中不仅关注了胶州秧歌的起源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并从“走向现代舞台”、“走进现代生活”等不同视角中分析胶州秧歌的当代文化价值,并认为胶州秧歌的创作要向现代舞借鉴,借鉴它的动作发展、训练以及创编方法等,打破原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创作法,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42]魏燕宁(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基因——以胶州秧歌为模本的舞蹈文化解析》一文中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山东胶州秧歌的动律形态特征,对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三道弯”、主要动律“扭”以及角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山东海阳秧歌进行了对比研究,印证了艺术是一个特定人群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43]

2.山东各地区民间舞蹈研究

花鼓锣子是山东省莱芜市颜庄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民众“集体狂欢”、表述文化的重要工具,并通过反复的展演,最终实现群体内的“文化强化”以及周围区域内的“文化强调”。作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郭凌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在《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的变迁——山东莱芜花鼓锣子的民俗学研究》一文中,力图将花鼓锣子置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村落之中,关注此种乡民艺术从一种乞讨的艺术发展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围绕花鼓锣子展开的一系列在政府、市场、区域以及村落之间的富有意味的对话和博弈,探讨这种转变的影响和意义。文中指出,乡土社会特殊的资源为乡民艺术提供了赖以传承发展的生存土壤,反过来,特有的乡民艺术的发展也对乡土社会的话语权分配以及整合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乡土社会的性格。但是,随着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乡土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型。与此同时,乡民艺术也适时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做了较大的改变,之前的娱乐化成分淡化,代表国家、政府的政治符号被添加了进来。作者还提出了遗产带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那个时代某些族群的集体记忆和社会价值的体现,而且在遗产“被遗产化”的过程中,政治的因素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自在的乡民艺术本来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为主的管理模式,政治因素不多,但是一旦变成国家的遗产,其管理模式就变成了自上而下为主,本来就强势的国家政府力量在渗入乡土社会之后,接着就会在乡民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乡民艺术真正主人的传承人却被边缘化,因此而导致了乡民艺术中原先的大众化、娱乐化成分减少,更多关于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被塞进来,乡民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教化的工具。花鼓锣子当然也无力抵抗这种改变,而是迅速地从内容到形式都做出了很大的调整。[44]

“百鸟朝凤”产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流行于鲁中地区,以庞大的舞容、奇特而巧妙的道具、委婉而悠扬的艺术表演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独具特色和神韵的地方民间舞蹈,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201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齐地民间音乐研究》阶段性成果,王福银(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宋飞(济南大学音乐学院)的《民间舞〈百鸟朝凤〉的舞容特色及文化特征》一文,从《百鸟朝凤》的由来、舞容特色和文化特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历史渊源的分析中指出,《百鸟朝凤》源于先民对凤鸟的崇拜,既是远古遗风的再现,又是花灯艺术的升华,并从奇特的道具、灵活的表演形式等方面分析了此舞的形态特点,由此引申出《百鸟朝凤》的文化特征,即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群众性广场民间舞蹈形式,是花灯与舞蹈的巧妙结合。它具有群众参与的广泛性、道具与舞蹈的技巧性、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并参与的一种民间舞蹈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调,展示了人类生命力和美的韵味。[45]

跑驴是秧歌活动中颇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广泛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东北等地区,各地题材、内容大致相同,但表演技巧、风格却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德州跑驴在德州的民间舞中较为突出,带有本地区特有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李德敬(德州学院音乐系)在《德州跑驴的起源、形态与文化特征》一文中,将德州跑驴与流传在其他地区的跑驴在表演形态、表演风格和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德州跑驴中运用了大量的武术动作,表演风格雄健、轻快、流畅,同时体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德州跑驴的社会功能也从早期单一的娱乐、凝聚功能,逐渐转变为融政治宣传和文化展示等多重功能的表演形式。[46]

武城位于鲁西北,古称“贝州”,文化繁盛、历史悠久。水运驿站,武城所在的德州市自古有“神京门户”之称,当地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武城花杠舞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当地,“架鼓”、“花杠”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吴丽(德州学院音乐学院)的《武城民间舞蹈花杠舞的艺术风格探源》,梳理了起源于民间祈雨仪式并一直在武城广为流传的花杠舞的历史背景,并从地缘、人缘、情缘三方面分析了花杠舞的风格来源。[47]商羊舞是发源于山东省鄄城县境内北部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发源于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一带,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及周边地区。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据考证,此舞源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趋于成熟,宋明时期达到鼎盛。商羊舞是我国民俗舞蹈的“活化石”,它的形成与当地人民的图腾信仰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张雁(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商羊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究》一文中,从商羊舞的起源、道具、表演及音乐、伴奏等几方面,探寻商羊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关注在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日渐改变的当下商羊舞的生存及发展。[48]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民间舞蹈“凤秧歌”,是山西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凤秧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反映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描写自然风光。刘维佳(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在《试论山西民间舞蹈“凤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历史渊源》一文中,针对“凤秧歌”的表演形式、特点和历史文化渊源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关于“凤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具体建议:1.对动作加以规范并且提炼典型语汇;2.对队形以及特色道具进行改进,使之符合舞台表演的要求;3.把舞蹈节奏的鼓点进行总结归纳。[49]高德文(山东省邹城市文广新局)的《板声阵阵踏“雩”来——感受广场舞〈阴阳板·雩〉的独特魅力》以改编自邹城市东部山区流传了四百多年的地方舞蹈“阴阳板”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广场舞决赛的节目——《阴阳板·雩》为引子,概述了阴阳板这一民间祭祀求雨舞蹈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传承现状。[50]

3.其它民族民间舞相关研究

藏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大花园中绚烂多姿的一朵奇葩。受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等影响,藏族人民形成了农牧宗三位一体的民间舞蹈,其最具特色的风格为“点”与“线”。朱江宏(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在《论藏族民间舞蹈中“点”与“线”的形成因素和舞蹈特点》一文中,以藏族舞蹈“硬颤膝”在卓(锅庄)中和“软颤膝”在谐(弦子)中的运用为例,剖析藏族民间舞蹈中“点”与“线”的特点,探究了它们所表达的民族心理,并探讨了未来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51]

梁萌(山东英才学院)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一文中,在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面临的“保护与创新”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52]

六、体育舞蹈研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舞蹈与武术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舞蹈与武术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两者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表现形式的体韵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自古就有武舞同源的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不断发展,两者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表现形态。在它们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两者既有交融性又有差异性。韩相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舞蹈与武术的差异性》中着重对舞蹈与武术的差异进行分析,从动作特点、表现形式等方面阐明了舞蹈和武术之间的关系。[53]作为2011年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成果,王汝尧(山东科技大学体育部)、孙玉芹(山东科技大学体育部)在《对中国民族音乐融入体育舞蹈的探讨》一文中,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时代背景,通过对国内外音乐、体育舞蹈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民族音乐与体育舞蹈的相互影响,思考体育舞蹈对音乐的要求,并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与体育舞蹈的相互交融的现象。[54]而在另一篇《试论体育舞蹈和中国民族音乐的互动发展》中,则从体育舞蹈的概念、体育舞蹈音乐的特点入手,以体育舞蹈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为切入点,在中西文化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中国民族音乐融入体育舞蹈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促进体育舞蹈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互动发展的对策。[55]崔宗祥(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的《另辟蹊径,舞伽相融——对成人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的创新探索研究》,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成人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论证瑜伽训练法能更有效地发展成人舞蹈专项素质,减少或杜绝成人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受伤几率,同时保持体态和美感意识,借以达到舞蹈训练的目的、消除成人对于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畏惧心理,使舞蹈能够更好地普及和推广。[56]作为2011年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孙玉芹(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体育教学部)等在《简析制约体育舞蹈课中男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一文中,针对体育舞蹈教学中男生学习速度较慢、学习欠缺积极性等问题,对山东省15所开设体育舞蹈专项课的高校进行了电话采访,对参加体育舞蹈专项课的男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分析找出影响男性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课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总结出改进措施,以便使更多的男性大学生投身于体育舞蹈这项运动中,提高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57]孙玉芹(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体育教学部)等的《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一文,通过对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一些现象,指出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利与弊,以期为以后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参考依据。[58]

王金花(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体育舞蹈社会化功能实现途径探析》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体育舞蹈的社会化功能,探讨了限制体育舞蹈社会化应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体育舞蹈社会化路径和方法,如改革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建立体育舞蹈俱乐部,推进体育舞蹈运动的社会化等具体措施。[59]作为201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成果,魏春魁(山东交通学院体育教学部)、张自荐(济南市第二中学)在《济南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的现状与探索》一文中,通过对济南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了将体育舞蹈引进济南市中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60]

七、其它舞蹈类研究

1.舞蹈作品个案研究

张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从〈莎乐美〉试析地域差异对舞蹈的影响》以舞剧《莎乐美》为研究对象,从大西洋文化、拉丁美洲文化和吉普赛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舞剧《莎乐美》中舞蹈形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61]郭贝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由〈红色娘子军〉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一文中,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研究对象,从其全剧创作运用的各种艺术形式,探究中国芭蕾舞创作路上“中国特色”的呈现与运用。[62]赵文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艾文·艾利作品的当代启示》认为在舞蹈表演与创作中真挚的情感表达尤为重要,以著名的美国艾文·艾利黑人舞团的代表作《呐喊》和《启示录》为例,说明了内在生命舞动的重要性。[63]

2.交叉学科研究

奚雯(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探究中国杂技艺术与中国舞蹈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了杂技与舞蹈从古至今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强调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杂技和舞蹈各自特有的展现形式,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都不能一味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要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筛选,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当今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借鉴吸收,兼容互补,这样才会使杂技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发展之路更为宽广。[64]创意化妆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性,而是一门艺术学科,它涉及到美学、心理学、设计学、艺术概论等方面的知识,包含了服装设计学、设计色彩、图案设计、化妆造型设计等领域的内容。而创意化妆也是舞台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徐磊等(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在《浅析创意化妆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舞蹈艺术之美》一文中主要在色彩、造型和灯光等方面探讨了创意化妆在舞蹈舞台表演中的运用。[65]

从2013年度文献数量上来看,较比去年有所增加,同时涌现了一些较新颖的研究选题,体育舞蹈、新媒体舞蹈等交叉学科的融入为舞蹈学科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从文献的总体情况来分析,问题依旧存在:视野不够开阔,外国舞蹈相关研究较少;散论较多,系统研究不够,缺乏科学的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对现状、问题的经验性描述,导致观点繁杂,系统化理论欠缺,比如在山东民间舞蹈的研究成果中,部分论文所探讨的问题陈旧,没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缺少系统的田野工作基础和方法论的支撑。由此可见,突破“经验叙述”、“技艺传授”的水准,克服杂芜、烦琐、重复现象依旧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发表于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量较少,更缺乏学术质量较高的舞蹈专著。

2013年山东舞蹈学研究在山东民间舞蹈研究、山东舞蹈创作发展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相比较于日新月异的舞蹈发展态势,舞蹈理论研究的步伐显然是滞后的。可喜的是,一批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正在前辈学者以及其他兄弟学科的关爱下茁壮成长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山东舞蹈学科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梯队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艳.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旅游纵览,2013,(3).

[2]宁亚群.展望还是希望——浅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舞蹈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3,(5).

[3]赵峰.舞蹈创作的角度分析:泰山文化的精髓及作品挖掘创新方向、方式初探[J].金田,2013,(5).

[4]李博超.精神内涵在舞蹈中的创造想象[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

[5]孟梦,宁亚群.“无病呻吟”越来越少 ——从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看中国舞蹈创作发展现状[J].中国文化报,2013—7—16.

[6]孟梦,王玉玲.百花百样开——从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看创作选材的多样性[J].团结报,2013—7—27.

[7]孟梦.“文明”的冲突与“精神”的重建——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感思[J].舞蹈,2013,(8).

[8]孟梦.舞蹈精神的追求——从全国舞蹈比赛看山东舞蹈的创作发展现状[J].百家评论,2013,(4).

[9]裴亚建.大众文化视野下的舞蹈无关吐槽[J].舞蹈,2013,(5).

[10]唐华.浅析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招生与选材[J].科技信息,2013,(23).

[11]唐华.浅析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J].科技信息,2013,(17).

[12]尚爽 .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3,(1).

[13]魏燕宁.高校舞蹈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2013,(8).

[14]颜焱.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2013,(23).

[15]韩相伟.高校舞蹈与武术项目教学中的柔韧性训练[J].艺术教育,2013,(9).

[16]史展.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神”的训练[J].音乐时空,2013,(2).

[17]刘薇 .如何让舞蹈毕业生摆脱困境[J].舞蹈,2013,(8).

[18]杨倩.美育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价值[J].艺术教育,2013,(7).

[19]曹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奥尔夫教育理念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3,(1).

[20]耿凯.在职业学校舞蹈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教学法[J].音乐大观,2013,(10).

[21]牟秀萍.浅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舞蹈专业教师业务素质[J].音乐时空,2013,(19).

[22]任鲜花.浅谈舞蹈教学中听障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

[23]冷英嘉 .山东秧歌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价值[J].音乐时空,2013,(10).

[24]张哲.从鼓子秧歌教学看舞蹈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J].艺术科技,2013,(11).

[25]胡祖鑫.民族民间舞蹈纳入中学艺术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3,(20).

[26]赵文静.对中国民族舞蹈教学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3,(9).

[27]张玉青,官效臣.孔子乐舞的艺术审美分析[J].管子学刊,2013,(4).

[28]官效臣.孔子乐舞思想浅析[J].管子学刊,2012,(4).

[29]谭俊峰.王邦直乐舞思想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启示[J].潍坊学院学报,2013,(1).

[30]齐娟.避俗求雅的宋代“队舞”之历史承袭与变革[J].兰台世界,2013,(36).

[31]曾岳.试析大跳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的内容和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32]马体亚.浅论呼吸在朝鲜族古格里长短舞中的意义[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3,(1).

[33]肖雯.印度古典舞蹈中眼神的运用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3,(16).

[34]朱桂芹.浅论舞蹈的形象、意蕴与情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5]郭婷婷.舞蹈的艺术魅力及作用探讨[J].大舞台,2013,(9).

[36]陈霖,刘群 .中西方舞蹈美学观念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3,(11).

[37]朱江宏.论舞蹈中的“熟能生巧,巧有深意”[J].青春岁月,2013,(22).

[38]王岩,刘茜.浅谈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J].戏剧丛刊,2013,(6).

[39]张健.舞蹈的审美特征浅论[J].大众文艺,2013,(10).

[40]齐娟.山东三大秧歌传承发展形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3,(19).

[41]于力.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当代价值[J].华章,2013,(30).

[42]于力.胶州秧歌当代价值与体现[J].舞蹈,2013,(5).

[43]魏燕宁.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基因——以胶州秧歌为模本的舞蹈文化解析[J].舞蹈,2013,(9).

[44]郭凌燕.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的变迁——山东莱芜花鼓锣子的民俗学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5]王福银,宋飞 .民间舞〈百鸟朝凤〉的舞容特色及文化特征[J].民族艺术,2013年,(2).

[46]李德敬.德州跑驴的起源、形态与文化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

[47]吴丽.武城民间舞蹈花杠舞的艺术风格探源[J].音乐大观,2013,(4).

[48]张雁.商羊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究[J].名作欣赏,2013,(20).

[49]刘维佳.试论山西民间舞蹈“凤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历史渊源[J].黄河之声,2013,(17).

[50]高德文.板声阵阵踏“雩”来——感受广场舞《阴阳板·雩》的独特魅力[J].戏剧丛刊,2013,(5).

[51]朱江宏.论藏族民间舞蹈中“点”与“线”的形成因素和舞蹈特点[J].大众文艺,2013,(23).

[52]梁萌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J].大舞台,2013,(10).

[53]韩相伟 .舞蹈与武术的差异性[J].艺术教育,2013,(8).

[54]王汝尧,孙玉芹.对中国民族音乐融入体育舞蹈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3,(27).

[55]孙玉芹,王汝尧.试论体育舞蹈和中国民族音乐的互动发展[J].科教文汇,2013,(27).

[56]崔宗祥.另辟蹊径,舞伽相融——对成人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的创新探索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5).

[57]孙玉芹,王汝尧,李颂华 .简析制约体育舞蹈课中男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体育教学部,2013,(5).

[58]孙玉芹,王汝尧,杨慧婷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J].运动,2013,(14).

[59]王金花.体育舞蹈社会化功能实现途径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60]魏春魁,张自荐.济南市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的现状与探索[J].体育世界,2013,(9).

[61]张健 .从〈莎乐美〉试析地域差异对舞蹈的影响[J].舞蹈,2013,(12).

[62]郭贝若.由〈红色娘子军〉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J].音乐时空,2013,(6).

[63]赵文静.艾文·艾利作品的当代启示[J].舞蹈,2013,(7).

[64]奚雯.探究中国杂技艺术与中国舞蹈的关系[J].戏剧丛刊,2013,(1).

[65]徐磊,邢新 .浅析创意化妆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舞蹈艺术之美[J].中国校外教育,2013,(27).

(责任编辑:郑铁民)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1—0056—10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1.012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山东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