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虞我诈:我不骗你,你也不骗我

2016-04-08 18:55大梁如姬小毛象动漫
金色少年(美绘小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宋国楚庄王晋国

大梁如姬/文 小毛象动漫/图



尔虞我诈:我不骗你,你也不骗我

大梁如姬/文小毛象动漫/图

“尔虞我诈”的典故跟春秋时的宋国和楚国有关。

当时的大形势是,楚庄王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名声大噪,一时间所有诸侯都把楚国奉为老大。然而,楚庄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提出了一个和平方针。他叫来儿子公子冯和大夫申舟,说:“儿子,你去一趟晋国,去宣传我的和平理念,告诉他们,我们楚国以后都不想打仗了;申舟,你去一趟齐国,告诉他们,现在天下和平,我们希望再无战事。”

“好啊,那大王开个借道证明吧,到齐国,中间要经过宋国呢。”申舟说。

“宋国又打不赢我们,路过宋国还需要向他们借路?儿子,你去晋国要经过郑国,也不许开借道证明。”

申舟不干了,说:“不行啊,郑国人明事理,去晋国的使者肯定没有危险;可宋国人不明事理,我借路就死定了。”

“宋国要是敢杀你,我就灭了宋国。”楚庄王刚打败中原霸主晋国,自然霸气十足。

申舟知道自己这次完了,回到家后拉着儿子申犀就往宫里跑,把儿子介绍给大王,算是托孤了。

交代完,申舟哭丧着脸出发了。刚走到宋国边境,宋国的执政大臣华元就抓住了他:“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啊,楚国人,你来我宋国干啥?”

“去齐国访问,路过贵国而已。”申舟说。

“路过?没见你们向我国递交借道申请啊,借道证明拿来看看。”华元说。

“这个……出门匆忙,忘带了。”申舟弱弱地撒了个谎。

“骗谁呢?楚国路过宋国,却不向我们借道,分明是把我宋国当楚国的边邑了,这不就是说我宋国要亡国了吗?杀了你,楚国肯定要来打我们,反正怎么样都是亡国,我先把你杀了再说。”说完,华元就杀了申舟。

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鞋子都顾不上穿就暴走了。侍从们等反应过来,赶紧分工行动。楚庄王冲到院子外,拿鞋子的终于追上了。楚庄王走到寝宫门外,拿佩剑的终于把佩剑送到了他手里。楚庄王还是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怒气冲冲地一直跑到了街市上。追到街市,驾车的终于把楚庄王喊上了车。

九月,楚国的部队就围困了宋国都城。好几个月过去,宋国既不投降,又没法突围,城里粮食用尽,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

就这样僵持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楚庄王动摇了,再不回家今年的庄稼就来不及种了。

申舟的儿子申犀听说要撤军,跑到楚庄王面前哭诉:“大王,我爹当初可是明知必死也不敢违背您的命令啊,您说过如果他死了就必定要灭了宋国,您现在撤军,他老人家死了也不服啊。”楚庄王很不好意思,不知怎么回答。

一旁正给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忍不住出主意:“大王,咱把一部分人放回去种田,一部分人留在这边筑城,让宋国人看到我们既不耽误农事,又要将他们围困到底的决心。”

“好好好!”楚庄王拍手称快,按计划进行。这样一来,宋国人可就受不了了。到了夜里,华元悄悄地出了城,来到了楚国令尹子反的军营,当时子反正在睡觉。楚国人围困了许久,深知宋国没有任何抵御能力,于是都放松了戒备。

“喂喂,楚国的令尹,起床了!”华元爬上子反的床,将子反叫醒说,“我们国家派我来表态,我们城内都没有吃的了,可即便这么惨,要是被逼着签订耻辱的条约,我们也不干!如果你们能后退三十里,那我们就和你们结盟,我亲自到楚国做人质。”

子反当时就同意了撤军。楚庄王原本就想回家了,也就准了。

华元到楚国为人质,双方结盟,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很直白: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

这就是成语“尔虞我诈”的出处。

“尔虞我诈”虽然是个贬义词,最初却是以否定态度出现的,如此看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尔虞我诈并不是本心所愿。

提到元景皓,你可能不知道是谁,但是如果提到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肯定听说过。那么,这个成语与元景皓有什么关系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面的意思是,宁可当一块被摔碎的玉石,也不愿当一块勉强保全的瓦片。后人常用这个成语比喻某人宁愿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也不愿为小利益而苟且偷生。这个成语源于元景皓的一句豪言。

话说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同时存在两个王朝。几乎每个王朝都寿命不长,拥有实权的大臣、将军动不动就夺权称帝,改朝换代。

当时的东魏一个名叫高洋的丞相,把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废掉,建立了北齐。他就是历史上的文宣帝。文宣帝上台,最操心的事就两件:一是怎么尽情地吃喝玩乐;二是怎么保住皇位,不让前朝的皇族夺权。第一件事好办,第二件事事关自己的江山,马虎不得。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杀。

很快,文宣帝派人毒死了元善见和他的三个儿子,并扬言要杀死元姓所有宗亲。

元姓宗亲们成天都提心吊胆的,只有陈留王元景皓除外。

元景皓本是元善见的远房宗亲,北齐代魏后,他成天待在国都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的王府里读书写字,不惹是生非,是个典型的“三好学生”。之所以这样做,他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没有反心,文宣帝可以安安心心治国。

然而事情并非元景皓想的那样。

有一天,朝廷的使者来到元景皓的府邸,气势汹汹地说:“王爷,皇帝陛下问你一句话,你愿意改为国姓吗?”

所谓国姓,在中国古代就是指皇帝的姓,文宣帝姓高,国姓自然就是高。

古人特别崇尚做人的气节,今日的我们,做人做事,也应有原则。

猜你喜欢
宋国楚庄王晋国
宽容的楚庄王
师旷劝学
鞭长莫及
楚庄王问鼎中原
翳桑之报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鞭长莫及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颜氏家训千古传
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