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霖(大连市第十二中学高三10班)
爱,在寂寥中发酵
文/谷霖(大连市第十二中学高三10班)
我爱古诗词。这份爱在孤独中不断滋长,在寂寥中不断发酵。
年幼时,我在父母的影响下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对“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率真童趣充满好奇,歪着脑袋想象出属于自己的画面。稍大些,浅唱低吟间体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曾幼稚地问妈妈,李白为什么不回家?当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又固执地问爸爸,两个黄鹂是鸟爸爸和鸟妈妈吧,它们的宝宝呢?
夏雨冬雪,岁月敲着不变的鼓点行进,我从小学进入初中,并走入了古典诗词的沃野:“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我读出了西北的苍凉和戍边将士的豪情;“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看到了江南的妩媚和诗人对人生的哲思;“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我领悟到四季的美妙……
也正是因为古诗词,我进入了一个寂寥孤独的世界:当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明星八卦的时候,我只能默默站在一旁;当身边的好友对着韩剧、美剧的精彩片段着迷时,我只能以沉默应对。每当这时,一种淡淡的寂寥之感便在我的心间荡漾开来。可是,当我的小诗、随笔偶尔在报刊杂志变成铅字时,激动与喜悦冲淡了寂寥之感,也让我找到了诗词让我如此着迷的原因:或许,在浮躁时代里,古诗词是通往宁静心灵的唯一通道。
路边的野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我跨入了高中学校的大门 。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如山的作业,残酷的高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和所有高中生一样,埋首于书山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我却并未感到枯燥寂寞,因为我学会了与古代诗人对话。成绩下滑时,站在窗前,面对城市的万家灯火,吟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然后平静地坐下,打开书;看到或听到了现实中那些充满着正能量的人时,我会在高考练习题的空白处潇洒地写上“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繁忙的学习间,我依然大量阅读着古诗词,虽然理解得浅薄,但却爱得疯狂,以致作业常常完成得马马虎虎。
妈妈看见后说:“不知你独爱古诗,是福还是祸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我笑着说道,然后抚着妈妈的肩,把她推出了我的小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次去书店,我买下了柳宗元的《江雪》草书条幅,把它挂在书桌边的墙上。诗中既有万物俱寂的寂寥之感,又有埋首于孤寂的坚持决绝。或许,在这条寂寥之路上,《江雪》是我最真实的写照。
“宁可枝头守香寒,何曾浮躁弃瑰宝!”
爱,需要付出;寂寥之路的爱,更需要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