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青
(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 蚌埠 233030)
论人类设计活动的动因
刘青
(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蚌埠233030)
文章以探寻推动人类设计活动发展和变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为目的,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设计发生的直接动因,以及生产力、社会意识等因素对设计发展和变迁的作用,从而揭示影响人类设计活动的动因所在。文章旨在认识和把握人类设计活动的本质规律,进一步充实设计原理研究。
设计发展;设计变迁;设计哲学
设计是人类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设计是一个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在设计发展和变迁的背后,存在着某些根本的推动力。
我们普遍认为设计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人的需求,即人的需求使设计不断发生改变。纵观历史,虽然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设计都纷繁芜杂,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回望设计的产生就是源于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创造最初的工具,他们将圆润的砾石的一端峭裂,另一端保持圆润,尖利的一段用于切割生肉,圆润的一端易于手握,设计宣告产生,因为这种简易加工和创造的过程已经完全具备了“在人脑创新性思维支配下的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规划、实施的有目的性行为”的设计要素。随着人类智慧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设计不断被创造,所以,我们说设计始于人的需求,设计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较为复杂的体系,其构成因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求,包括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求(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当人们的低层次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向精神过渡的多种需要。随着需求的不断产生与满足,设计的发展也受之影响,为之改变。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人类对于设计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产生的、实用性目的的需求是基于生理需求基础上的,对功能的需求;另外,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寻求精神满足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功能需求是设计的根本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是附属于功能需求满足后的,第二位的需求,就像人的思维依赖于人脑而存在,失去了大脑则失去思维的能力。
设计首先源于对功能的需求。人类最初的设计活动基本是围绕着功能需求展开的,他们利用自然界中石块、木棍等材料,有目的的改变自然物的原有形状,制造出具有某种功能的人造物以实现功能需求的满足,这种合目的性的改造自然的行为就是最初的设计。对功能需求的满足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主线,设计之所以为设计是因为其对功能需求的满足,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功能需求的不断满足也推动着设计不断的发展。可以讲,对功能需求的满足是设计的第一动因,人类需求从生存需求向精神需求递进,在递进过程中,设计的动因也是由简易向复杂多元演进的,这种演进是逐层递加的,不能因为满足高级而舍弃低级的人类需求。比如,一双筷子,最简易加工的几块钱能买到,经过精细加工,价格昂贵的筷子也可以买到,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筷子都是人们用餐的工具,都必须能为人所用,所以设计不可能舍弃对功能,这种根本性需求的满足。
其次,在满足了生存和安全需求之后,人类对设计的需求除功能之外衍生出精神满足的需求。比如,到阶级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分工细化,贫富差距出现,上层阶级的设计需求所包含的层次更丰富,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更为考究的衣饰、更体面的交通工具等,因为这些新的设计产品能彰显其阶级属性和地位,满足了上层人群的精神需求,所以,不同阶级的需求催生设计的多样化,其中精神需求也是推动设计发展的重要链条。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设计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设计以手工制作为主,人类对于物质生活的改造,设计的构想、实施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而此之后,现代设计产生,机械大生产使设计产生巨大变革,物质产量提高,设计分工细化,制作与销售分离,工厂作为设计的新的制作方式开始普遍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设计成果显著,一方面使欧洲开始步入工业化社会;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设计在工业化初期的各种问题,从反面刺激了设计的改革。由此可见, 生产力的发展是设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设计革新是离不开生产力发展的。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样,当代设计与科技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密,设计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的进步,以通讯方式的变革为例,文字产生之后,信鸽、信使加快了信息传递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报、电话、互联网产生,科技已经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手机被发明以后,随着其更新换代的加速,智能手机问世,其功能的多样化得益于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不仅满足了人们通讯功能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还有,人类社会产生之初是徒步的交通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进步,畜牧业产生、推车出现,人类借助动物和工具完成从A地向B地的运输,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蒸汽动力火车问世,随着技术的改进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直到今天的高速列车和民用航空的广泛使用都证明生产力的巨大变革都将逐步推动设计功能的优化,而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进都与设计的革新有直接推动的关系。
另外,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设计分工和分类。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属性的改变都因生产方式改变和社会分工改变造成,这些变革都进一步影响了设计的走向和设计革新的速度。阶级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分工细化导致贫富差距出现,失去生产资料的人群为了生存受雇于生产资料所有者,雇佣关系产生,一部分人逐步脱离了生产,社会分工产生分野,导致设计也开始分层和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机械大生产的方式释放了劳动力,劳动分工开始细化,设计环节开始分解,每一个设计阶段由不同人完成,设计、制作、销售分离,工厂作为设计新的制作方式普遍存在。从大的方面讲,生产力的巨大变革,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深化,促使设计分工和分类的进一步细化。
反过来讲,设计的进步同样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维克多·帕帕纳克曾说过:“设计的最大作用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变革,而是创造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中的元素。”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分工,使阶级分层益加明显,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为了社会更为完善的发展,设计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调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比如,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在倡导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实践中明确指出:“设计应该为大多数人服务,不应该是小部分权贵的特权。”这句话在现代设计肇始时就被提出,他所关注的就是设计在生产力发展及社会变革中的正面作用;包豪斯提出设计的成本问题,其本质就是设计利益的最大化,用最少的投入产出优良的功能,使设计服务更多的人群,对于设计民主问题的关注指导着现代主义设计简约的设计语言,使现代主义设计的生命力是持久不衰,在批判质疑中依然前行至今。威廉·莫里斯和后来的格罗皮乌斯的设计观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意识推进设计发展意思是指人类意识形态的改变在设计行为中延伸出的效应。比如,在物质极度繁荣的今天,人们对于设计的认知也在持续发生改变,设计不再仅仅被认为是造物的过程和手段,设计的终极目标不是造物,而是为了人类更完善的存在。人们论及设计不再是仅仅是设计的物质属性,而是把设计放在文化、哲学、伦理的层面去观照,所以,由于社会意识对于设计的认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和完善,设计活动也在此影响下发生改变,为了顺应社会意识的变化,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应运而生;在社会意识革新的推动下,设计自身也开始自省,开始关注过渡设计导致的产品过快的更新换代、大量物质资源的浪费等问题。人类对设计的需求和认知已经从如何生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演变为如何完善的发展自身,如何与环境可持续的和谐共生,所以对于设计认知的演变使设计行为更多元、更复杂。当下社会,人们要求设计理性、伦理,设计行为所关照的不仅仅是设计品,而是人类的完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革新性变化势必成为推进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设计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能动性改造或者创造对象的过程。人类的设计活动发生于人的各种需求,受到生产力、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支配,认识其中存在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把握人类设计的实质和意义。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李立新.设计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梁玖.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刘青.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李立新.设计价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原研哉,艾昕. 创造一个全新的设计世界[J]. 工业设计,2011,10:90-93.
[7]高兴. 设计伦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刘德卿)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3.015
2015-10-25
刘青,男,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J502
A
1002-2236(2016)03-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