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岭
浅析山水画笔墨新程式的探索——以姜宝林山水画创作为例
文/孙晓岭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程式,是古代画家对客观自然深入观察、高度提炼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绘画语言形式。笔墨程式是山水画的重要成分,其中笔墨皴法程式是山水画山石构造最为重要的部分。清代以后,山水画笔墨程式语言极度规范与完美,现今的艺术家在笔墨程式规范上很难有所再超越,在传统与当代的迷茫之中徘徊。所以,当代画家便提出了对山水画传统笔墨程式的改造革新。
山水画;笔墨;新程式;姜宝林
中国画历来讲求程式,注重法度。笔墨程式是通过在生活中长期积淀锤炼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笔墨造型图式与技法表现形式。
在传统山水画中,笔墨程式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转变为被艺术家们所确定接受的造型符号与形象结构,如此,在客观自然中的树石形态逐步变为一种图解上的造型模式。在传统山水画的程式体系之中,虽然造型符号与客观自然有着形象上的联系,但艺术家们在借助程式符号造型时,并不关注其是否表达真实自然,而是倾向于以笔墨程式符号传达内心情境。比如从董源、巨然的长披麻皴到黄公望的短披麻皴,进而再至王蒙的牛毛皴,在山石的结构上并无太大变化,而表现山石肌理的造型符号不断改变,形成了为后世所承继的新的程式符号。画家们借助笔墨程式符号的演进,来表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各自不同的心境意向。
如此来说,若想用笔墨新程式来表现当代社会环境下的思想情感,笔墨造型符号的创新便显得十分重要。山水画创作若不讲求笔墨程式则显得底气薄弱,但若过分依赖传统笔墨程式,又会显得单调重复。所以,怎样在笔墨程式体系之中寻求造型结构的拓展与形象符号的扩充便显得尤为关键。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山水画经历了外来艺术风格与思想潮流的激烈碰撞,它的发展进程变得十分活跃。当代山水画在中西文化的辩论中获得发展,这为其从传统向当代的转型提供了许多有意义与价值的养分。在这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与西方现代绘画理念成为了最为主要的两个参照。对于这两者的选择与汲取的过程,艺术家们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如此,画家从这两者中获取什么元素与抛弃什么元素将很大程度决定了当代山水画笔墨新程式的风格与面貌。尤其是在引入了西方绘画的符号概念之后,当代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在延续传统上,加以分解和重构,以笔墨符号的全新组合来构筑具有当代意义的笔墨程式,这为山水画寻求新程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当代山水画一直在强调笔墨程式中传统审美因素的延续,在另一方面又着力对于笔墨程式语言的现代性的发展建设。在当今时代语境下,画家们生活中的客观自然与现实经验成为了他们对于笔墨新程式表达的素材来源。艺术家们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激烈交锋中明确了自我的追求目标,以传统为基础来构筑复杂与丰富的新笔墨程式的语言系统,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这类创新的山水画笔墨程式最富有发展建设性,其是山水画走向审美现代化的必要环节。艺术家们将山水画笔墨程式的传统审美理念与变革创新相统一结合起来,把具有传统审美情感的笔墨程式引入当代社会语境,将笔墨程式进行当代新解。如此,当代山水画的笔墨程式语言获得了崭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当代山水画需要新的笔墨程式。山水画的当代转型建立在分析传统笔墨程式与现代新程式的共性与差异之上,其实质是完成山水画从传统向现代审美的推进。同时,艺术家们不断借鉴传统程式与西方符号体系,以此所蕴藏的无限潜力让山水画在内容观念、笔墨程式语言以及技法材料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尝试与发展创新。创新是永无止境的,笔墨程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了使它更好地结合当代社会语境和艺术家们的现实情感表达,画家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不倦的探索精神,不断地进行笔墨新程式的转型尝试,使山水画具有当代精神品格。
当代山水画家姜宝林无疑为这一时代在笔墨程式上有个人独创的画家之一。齐白石曾说过:“十年树木,盖能成林,然绘林之法,虽穷一生恐未能尽得也。”①如此可见,笔墨符号若形成程式化的法则,并非简单所得。而姜宝林经历多年的苦苦探寻,终于获得了山水画造型符号的程式创新。他的山水画创作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先对物象元素进行解构;第二,将解构后的典型造型符号进行分析,用心去体味这些符号所表现自然的真实情感;最后,他用创造出的视觉化的、独特的造型图式去重构自然,进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笔墨程式语言。
姜宝林认为,笔墨程式一直是中国画民族性的核心内容。笔墨程式功夫越深厚,掌握的笔墨技法越多,在笔墨程式艺术的探索和创造中,拥有的手段越高明,办法就越多。在把握中国画主题精神——笔墨程式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加以审视,将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因素筛选出来,使其既有古老观念的内蕴,又具有现代生命的实质,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如此,姜宝林一直致力于笔墨程式的发展创新,他用自己对于客观自然的理解,在继承传统笔墨皴法程式之后,将古人的笔墨程式分解重组,形成了一系列的皴法程式新解。这些传统笔墨皴法程式的新解,是姜宝林在笔墨新程式上的努力尝试与探索的结果。
而姜宝林的白描山水画可以说是其自然主义的高度个性化的呈现,它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造型程式。姜宝林强调造型符号的抽象性与具象因素融合,运用他对客观自然的长期观察,发展创造了重复的“之”字形的盘旋线条,与柔和的色调相结合,色墨相融,发展创造了个性化的笔墨程式符号。姜宝林凭借其对自然客观的生命脉络所提炼出来的个性符号程式,致力于探索山水画笔墨程式创新性的诸多可能。
姜宝林在创作中以特有的线条将山石脉络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的几何三角形,其中用蛇形线构筑山石纹理,通过线条方向的变化与空白进行对比,创造了艺术家们所尊崇的“蚯蚓皴”或“等高线皴”。姜宝林独具一格的“蚯蚓皴”,是在继承传统披麻皴的笔墨程式的基础上,用重复的排比线将网状山石相互挤压形成了画面的主体结构,而这些极富抽象性的符号语言形成了整体画面的笔墨程式。画家将这些符号元素布局画面形成一种平面性的虚拟空间。画中如同迷宫般的蛇形线是其创新性笔墨程式的主要构成,具有象征意义又极富装饰性。
姜宝林的白描山水画在其已经成熟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通过重塑符号构筑了新的笔墨程式语言。他的白描山水具有简单的重复性,更加趋于单纯化,山石物象的客观真实性因素极大减弱,整体画面的律动性得到了强化,造型符号的程式特征更为突出、更为新颖。他将这种个性化的创新图式加以大力发展,为笔墨程式的创新寻找到了突破口。
在艺术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山水画既要不同于传统,又要适应新的时代背景,这便要求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和发展中寻求变化,在客观自然中去发掘与古人不同的当代笔墨程式的语言符号。当代画家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具有独特山水画视角的艺术灵感,在把握创作时,需要依据个人在感受笔墨意趣上的不同以及程式语言上的差异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与改变。艺术家在改变和发展当代笔墨新程式的过程之中,去突破传统的束缚以获取具有现代性的新笔墨程式必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
注释:
①拉尔斯·伯格伦德,丁宁.姜宝林的理性自然主义[J].美术观察,2002(5).
[1]谭晓燕.论绘画符号语言的差异——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符号绘画的比较[J].美术界,2011(8).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孙晓岭,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