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刍议(一)——意义

2016-04-08 12:03徐苏申
商品混凝土 2016年9期
关键词:外加剂配方混凝土

徐苏申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刍议(一)——意义

徐苏申

本文从复配外加剂作为市场终端型产品的属性要求、其供应侧—应用侧间的基本矛盾、固有的两阶段生产特征和产品性能设计的“中值”原则等问题入手,探根溯源,分析了“自产”企业行为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兼述在当前行业下行大势中,“自产”的积极意义。

复配外加剂;企业自产;合理性;经济性;可能性;创新性

近年,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以自用,由最初的谨慎试水,逐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企业行为和趋势。但其出发点大多只是为着节约成本、降低费用,目的较为单一。由于对这一性质实为“回归”举措的深层次积极意义,如:对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的认识尚不足,措施也未能完全跟上和展开,在品种设置、选料用料的优化、配方的适应性和合理化、复配工艺的设计、产品的掺加方法(这些将放在“刍议二”中叙述)诸多方面均还有待改进、提高、革新和突破,因此,目前自产复配外加剂举措的经济性也尚未被充分地挖掘。为此,笔者依据几十年所从事的互为上下游的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三个关联行业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草就“刍议”三文,试予这些先行者企业和拟跟进的企业以些许专业方面的启发和帮助。

“刍议”三文中的某些观点,属个人的见解和看法,期待争鸣和商榷。

1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的急迫性

盛极而衰,是世间万事万物无不遵循的客观规律。经济结构中的某一产业、某一行业在发展到极点,回落将是自然的、必然的,预拌混凝土业也概莫能免!我们东邻日本国本行业盛消轮回的历史就颇能印证此规律。日本的预拌混凝土业,起步于 1949 年东京都东武铁道业的“业平桥工厂”,经40 年的发展和连续的增长,1989 年达到 1.98 亿 m3的极点,23 年后的 2012 年缩减至 0.92 亿 m3(为 1989 年历史顶峰值的 46.5%),呈现典型的正弦波形的行业兴衰轨迹。

我国的预拌混凝土行业,在整体经济三十余年持续高速发展的带动引领下,业已超越了水泥,巍然成为建材工业的第一行业,2014 年度其总量最高达到了 23.62 亿 m3,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全国预拌混凝土的产能利用率仅为 36.12%。按目前国际所公认某健康良性运行的行业、产业的产能过剩率<20%(即利用率>80%)的指标衡量,已超出此红线数倍。行业总体和本行业先行发达的省市(如上海),均已双双显现折返拐点。(2015 年度的全国总量较2014 年度下降 6.24%;上海市 2009 年减量 0.628 亿m3,逐年下降至 2015 年减量 0.519 亿 m3)。我国近年建设市场近乎饱和后的趋缩,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是建设市场趋稳、趋熟的正常表现。对此,预拌混凝土行业应该主动地予以顺应、“转弯减速”,按照经济的“新常态”进行自我调整和转型。今后,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无疑将会进入一个持续的下行期,而一个处于下行期中的行业,将会直面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同时,业内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将会持续恶化,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将会更多,部分挺不过去、无力回天的企业将会沦为苦主,被淘汰出局、或被重组。

危则思变,变则方生。处于下行期的预拌混凝土行业,作为整体迫切需要“救亡与突围”,而已沦为弱势企业的个体,则需要脱困、生存和发展。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求变。“变”,即对策、即措施。企业的发展生存之道,不外乎外延、内涵两大基本模式。但目前企业面对的仍是“鱼大水小”,产能严重过剩、加市场饱和萎缩的双重压迫局面,此局面还将长期存在,故增量的外延之路无疑不通,唯有内涵减支,即节本降耗增效之路方为可行之策。摆在预拌混凝土企业面前可供选择的诸多内涵减支措施中,自产复配外加剂无疑是一项自主的、可行的选择,并有“近水解近渴”的效果。自产自用,无开拓市场之苦,无垫资之险,无追要货款之虞,企业百分之百可以自控,且效益短平快,虽然效益的体量小了点,但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节本降耗的脱困措施。企业若想止颓图存、保有“23 年以后46.5%份额”中的一席之地,绝不能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需急迫地抓紧时间和机遇,积极地行动起来,步行业先行者的后尘,补上自产复配外加剂项目。

2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的经济性

首轮试水自产复配外加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绝大部分的目的是为着降低使用外加剂的成本,而自产复配外加剂也确实能够达到此目的,其直接降幅视现条件的不同有高有低。

谨以沪苏浙地区为例,减水率在 15%~18%、适用于配制 C45 等级以下的通用型聚羧酸系泵送剂的送达价大体在1750~1950 元/吨之间,配 C30 混凝土时的使用掺量大约为1.0%~1.2%,折合每方混凝土的成本为 6.24~6.72 元(C30混凝土夏季胶凝材料用量以 320kg/m3计)。如购母液自产,视付款模式之不同而有差异,有效物含量约 40% 的通用型品种聚羧酸母液,今年春节涨价后的送达价约为 5000~5500元/吨。配制上述性能的通用型泵送剂产品,单位配方量约需180~210kg/t,母液的分项成本约为 990~1050 元/吨;其他功能组分,如:缓凝保塑剂、引气剂、改性剂小料(增粘或降粘、保水、流变、抗扒底……)、防腐剂等合计 150~220元/吨;加工费 25~45 元/吨,总计:1165~1315 元/吨,可降低 585~635 元/吨,降幅几达约 33%,显然是混凝土诸材料中“油水”最大者。如自产产品使用掺量同为 1.0%~1.2%,折合每方混凝土的成本为 4.21~4.47 元,可降低 2.03~2.25元/m3。一个年产 30 万方的中型企业,每年可节约 60.9~67.5万元。这个量值如放在前五年、前十年,算不得什么,但在销售价格连年下调、利润空间一压再压的艰难时期(春节后,水泥与粗细骨料的市场价格又是一波上扬),就显得难能可贵了。经济低迷年月,能节约即可;竞争白热化中,作为“短腿”的地材产品预拌混凝土,只要比左邻右舍便宜一元就有竞价的优势、生存的优势。

上面计算的只是自产项目的直接效益,如再计入因此而减少的为数不菲的质量索赔和公关费用(在预拌混凝土业材境大环境趋劣的新形势下,自产自用可有效降低发生质量事故的概率,这点将在“刍议二”谈及),和跟进的衍生技术所产生的叠加效益,其经济性是毋庸置疑的。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建复配车间,可以见缝插针地利用现有的场地、建筑和基础设施,更无需新购置产品的检测仪器(混凝土检测仪器已涵盖外加剂的检测仪器),包括亦无需新增检测员,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已有存量资产的效益和生产效率。如几个邻近的混凝土企业皆有此意向,可以采用合办、联办的模式,更能进一步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和项目的经济性。

诚然,外加剂于预拌混凝土企业而言,毕竟是小项目,创利额度有限,无毕功一役、扭转乾坤之能效。但近年,在上项目扩张发展方面,因一味贪大求大,以致久久形成不了产能,遭市场低迷逆转反冲而使全局陷于被动、资金链断裂甚至于反拖死主业的案例比比皆是。故建言老总们谨记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哲理,以辩证法论项目的取舍,而不是以大小论取舍,眼睛向下,以“稳”为要,小盈也是盈,累小盈致大盈;小胜也是胜,积小胜方能大胜。

3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预拌混凝土企业所使用的外加剂产品是由“合成—复配”完全不同的两段式工艺生产制造的。前段为高分子合成工艺,化学范畴,在“户籍”上归类于“化”;后段为混合复配工艺,物理范畴,在“户籍”上归类于“建”。如以产品生产长链的切分和行业产品利润边界的划分而论,复配外加剂产品回归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在分工上将更为合理。

以产品的性能论,前段合成工艺生产的母液,属非市场终端的原料类产品,强调普适性和通用性,宜大规模地、集约化地组织生产。而后段复配工艺,制造的是细分化的、个性化的市场终端类型产品,强调的是针对性、特殊性,故宜充分贴近市场小型化地、区分化地组织生产,并即产即用。复配外加剂的市场终端是预拌混凝土,由预拌混凝土企业自办复配车间自产复配外加剂,也更符合市场的内在规律,更突显市场对产品的赋性原则。就合成与复配工艺型式对产品改性的效果比较而言,后者灵活于前者也快速于前者,更能就地介入、无缝对接应用,故由预拌混凝土企业自办复配车间自产复配外加剂,将更科学更合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的材料法规环境下,特别是产品标准的执行环境(执法不力,行货压不住“山寨”水货),预拌混凝土企业面对“千人千面”特色的原材料,自产自用的模式可充分地运用“一对一”针对性的配方和灵活快速的复配工艺,自如地、能动地加以应对。

一般而言,某一等级工业产品的性能和效果设计,均是取其概率最大的“中值”或“中位数”原则。以混凝土外加剂产品为例,其减水率、缓凝保坍值、引气量……等产品性能,均是按混凝土组成的原材料处于情况正常的“中值”条件设定的,是适宜“中值”的定值配方,类似一个“标配”。当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条件处优时,“中值”配方的定值性能就“长”了;而当原材料条件处劣时,“中值”配方的定值性能就必然“短”了。性能即成本,前者性能富余,徒增成本,而后者因性能不足配不出质量合格的混凝土,将遭遇索赔。我国地域辽阔且地材资源多样性,造成预拌混凝土所用的地材体系较为复杂、品质参差不齐,每个搅拌站都拥有一个多年熟用和信任的固定地材搭配体系,各自相异,因此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值”。某一预拌混凝土企业材料体系的锅大碗小,只有自己最明白,因此也唯有自己才能最准确地选定复配外加剂产品性能和效果设计的“中值”,使其成为专一的“定制”或“订制”产品,获得性能与经济的双效益。

任何工业产品的供给侧和应用侧之间均会存有矛盾。复配外加剂产品的供给侧和应用侧的最大矛盾是混凝土原材料状态的动态性与外加剂配方的静态性的矛盾,是原材料状态变动的随机性与复配外加剂配方(即性能)调整的延时性、滞后性的矛盾。业内常言的外加剂不适应的矛盾,归根结蒂也是此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矛盾。预拌混凝土原材料的动态变化,随机性很强,在搅拌站方面,需要的是一个上盘有变,下盘即可予以应对调整的理想机制。而按目前复配外加剂产品供给、应用两侧的现行体制,外加剂生产供应商在接拌站原材料有变的电话通知,接下任务、做出反应、调整配方、并验证确定效果的最快时间短则 4h、长则 8~10h,而再用大缸按调整验证配方生产出新货、并送达搅拌站替下旧货的时间则更长。往往配方调好改好、新货也送到了,但状况或事故也过去了,落为“马后炮”的尴尬局面。要解决此动态性与静态性的根本矛盾,唯有就地调整、就地生产,即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由自己来掌控这个控制调整的重要手段。

配制混凝土的过程,很像是求解一个多元的动态方程,质管责任人如能多掌控一个自变量(原材料之一),特别是能完全地加以掌控,其求解的自由度和准确性就可增加一分。在构成混凝土的诸项原材料中,外加剂无疑是技术含量最高、对其后生成的混凝土性能干预力、影响力、补救力最大的一个(外加剂也因此重要性而被喻为混凝土的“味精”)。但在目前的分工与程序体系中,外加剂是一个已打包集成的产品,其多种性能(减水率、缓凝性、含气量等)均已封固不可变动,搅拌站的质管责任人无权拆分灵活地运用。如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质管责任人自兼配方师,就可根据具体材情的变动、主动地对外加剂配方的功能组分抑抑扬扬,重新调整减水率、缓凝量程、含气量等诸性能的组合搭配,以适应届时的材料状态。如此,质管责任人手中又多了一个控制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质量节点基本全数在握,质量控制长链更趋完整。需要强调的是,近年随着地材市场竞争的无序化,和用户逼良为娼式的一味压价,地材市场的供给—应用链,被新冒出的“垫资商”和“垫资”供应模式所截断,使得混凝土原材料的劣化、伪化倾向更趋严重,更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矛盾和质管责任人的压力,这种新动态更需要将外加剂性能的调整权交还到质管责任人手中。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外加剂,将这把“钥匙”由目前的供给侧转移至应用侧是完全合理的。

4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的可能性

向原材料上溯、开展自营自产某上游产品以纳入企业一体化的内循环,是企业实施“内部多元化”发展的一项常用策略,也是技术含量不甚高的材料加工类型企业节本增效的惯用例行措施之一。但目前预拌混凝土企业普遍囊中羞涩、营运资金捉襟见肘,在诸项原材料中,相比较也只有所需资金体量较小的复配外加剂项目可予自主承受,能够全资控制。企业尽管目前很困难,但在资金层面上,自产复配外加剂还是存有可能性的。

与混凝土外加剂在我国应用的起步初级阶段不同,目前外加剂的配方技术已由当年的非公知性技术转为相对的公知性技术。仅笔者购得的混凝土外加剂专著就逾二十本,从配方机理、配方设计、调整技巧、应用禁忌等,已多有全面的介绍,足以胜任预拌混凝土企业试验室主任的入门启蒙(注: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技术负责人自然而然将会由试验室主任担任)。另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 85%以上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试验室主任,都经过不同部门举办的一次乃至多次的外加剂培训班的授课学习(笔者 2010 年就曾与“上海三瑞化学公司”联办过一届),均已初步掌握了外加剂复配的基础技术,所差的只是实践。当然,依近年混凝土原材料的劣化、伪化环境,将不乏有外加剂配方不适应的问题频现,在自产复配外加剂的过程中遇到疑难杂症时,试验室主任可临时寻求母液供应厂的技术支援,或行业资深人士、专家的外援模式予以解决。总之,在技术层面上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也是可能的。

另外,复配外加剂项目小巧玲珑,所需场地、新增动力负荷,均是预拌混凝土企业现有条件可容纳、承建的。

5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的创新性

创新、研发,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驱动引擎,自然也成为预拌混凝土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创新、研发不仅仅是产品、设备、工艺等“硬件”的创新、研发,它还包括行业产业结构、企业产品结构、企业管理方法、执行程序和产业分工等体系“软件”的创新、研发,而后者所获的效益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前者。在目前的分工与程序体系中,复配外加剂由外加剂厂生产,为了面向和服务众多的客户,其配方和性能均以普适性为准。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复配外加剂,将根据本站已基本定型的原材料搭配体系,设计针对性的配方,两者是“大锅菜”与“炉前小炒”的关系,后者的配方更贴切更精确也更经济。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自用外加剂,将首先是产品分工与程序体系上的一项创新。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外加剂,于企业而言,向材料上游溯延、增加了一项新产品,改善了企业的产品结构,是企业在自身内在结构方面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上的一项创新。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立足,也由此而多了一个产品支撑点。新产自产外加剂,必然促使企业要主动地延长自有的生产技术长链,丰富和扩展企业原有的技术和专业领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素质。企业也因此在发展之路上有所进步、晋身而成为一个“升级版”。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外加剂,于试验室主任个人而言,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地拓展专业知识领域,其结果都能从此将混凝土技术与外加剂技术熔于一炉、集于一身,自此能从学科的综合性、关联性入手,以更广阔的视野解决以往难以解决的复杂技术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在新的平台上逐渐成长为一个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因此,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外加剂,除于企业有积极的创新意义外,于试验室主任个人,也有创新的意义、进步的意义,可在探索材料科学发展演进的实践中,获得纵向和横向耦合交联的进步。

创新,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概念游戏,企业天天喊创新,其实课题就在身边。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外加剂,为试验室主任增添了一个新的知识迭进、技术迭进的平台,只要有心,就会有很多文章可做,很多创意出新。有关内容,笔者将在“刍议二”中予以补述。

6 结束语

中国上古哲学有“天行有常,顺昌逆亡”之说。是讲世间万业万事,均有其内在的客观运行规律,顺应则兴、则昌,反逆则衰、则亡。笔者撰写本文,立意完全秉承自该古训哲言,而且一不取立场,二不偏袒预拌混凝土企业的利益,而是纯粹地从客观出发议事论事,同时热诚欢迎同行质疑、争鸣、商榷。

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外加剂,难称“高大上”,但确是一项顺应这个产品本来固有规律,循律而为的回归措施,相信必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和效益,众多先行企业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至今日的局面,可以说没有一个企业是不困难的。企业如再不求上进,依然靠管理粗放、技术粗放来混“圈子”,恐怕难了。困境企业如欲“弯道超车”,自身必须发力、提速,做一点促进的实际事情和创新项目,如眼下再不长进、再不突破,恐怕再想做时,已经来不及了。为此,特撰此文,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自产外加剂的行为略予剖析和论证,诚期望尚未自产复配外加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行动起来,积极响应、跟进,共同创新,脱困图强。

[通讯地址]上海市莘松路 1150 弄 14 号 901 室(201612)

4 结论

(1)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水泥基墙体材料,将其划分为C05、C10、C15、C20 四种强度等级,并对每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指标限值。

(2)玻化微珠掺量对混凝土 28 天强度的影响显著,对导热系数的影响不显著;TY 颗粒的掺量对混凝土 28 天强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都比较显著;引气剂的掺量对混凝土导热系数影响显著,对混凝土 28 天强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徐苏申,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泥、混凝土和混凝土外加剂三个互为上下游的关联行业逾四十年,专心于现场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案例信息容量较大,擅长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疑难杂症”。

猜你喜欢
外加剂配方混凝土
混凝土试验之家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建筑工程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检验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一招值千金 配方建奇功
混凝土预制块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坝中的应用
绝密配方(下)
绝密配方(上)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及应用技术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