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定
我所了解的胡耀邦的点滴小事
◎ 周文定
1986年,胡耀邦题写“孜孜不倦”
1963年1月,胡耀邦到浏阳县(今浏阳市)调查研究,当时我在浏阳县委办公室担任收发员兼通讯员。在浏阳县城时,胡耀邦就住在县委招待所,每次到食堂吃饭,都要横过一条马路还要走一段路。为了节约胡耀邦的时间,也为了安全起见,我被安排给胡耀邦送饭。从那时起,我一天可以见到胡耀邦3次,对胡耀邦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都很熟悉,还不时跟胡耀邦对话,谈了很多的东西。1965年,我被选为浏阳县团委书记,成为胡耀邦的下级,工作上的接触就更多了。1972年,我被调省委组织部工作,后来胡耀邦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我又一次成为他的下级。我在担任省委组织部部长赵处琪同志的秘书以后,更有不少机会见到胡耀邦。此后,我成了胡耀邦的粉丝。只要见到有关胡耀邦的书、文章和资料,我都会注意看。我确确实实体会到,胡耀邦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领导干部,是一位值得我学习和效仿的好老乡。
胡耀邦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个拼命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经常说:“活着干,死了算”,“为人民服务一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光辉一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85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胡耀邦六年批阅人民来信两千件》。胡耀邦在担任中组部长期间,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不分昼夜,抓得相当紧。在他的带动下,全国平反了300多万件冤假错案。
胡耀邦下去搞调查研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走回头路,不走重复路。他每次去基层,都要尽量到他没有去过的地方,争取多了解一些情况,多接触一些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他担任总书记后,曾决心要到全国的每个县都走一遍。
他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很满,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由于忙于工作,积劳成疾,70多岁就去世了。
1974年3月,中央调赵处琪任甘肃省委常务书记。当时我担任赵处琪的秘书,随他一起去中央组织部报到,胡耀邦找赵处琪谈话,由于他俩曾在湘潭地区共过事,谈话时间较长。谈完话后,胡耀邦留我们在他家吃午饭。
饭间,胡耀邦仍不忘记关心家乡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他问我:“现在浏阳县委是谁当县委书记?”我答:“是陈再仁同志。”胡耀邦说:“就是那个长年师傅(意为长工出身)吧!”我回答:“是的。”胡耀邦交代我回到浏阳代他转告县委书记陈再仁,要他动员群众割草垫牛栏、沤氹,做有机肥料,还说:“不要老是在我这里批化肥,我又不是化肥厂长。”
他还问我:“现在浏阳的稻谷产量每亩产多少斤?”
我说:“已经跨过纲要。”
“那具体是多少?”
我说:“每亩产900斤谷子。”
他问:“总产是多少?”
我答:“大约9亿斤。”
他说:“想不到我们浏阳县一年产的谷子,可以供全国人民吃一天。”
当时,我听了很是感动。胡耀邦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老百姓。
回湘后,我立即将胡耀邦的指示传达给了陈再仁,陈再仁说:“耀邦同志真是了不起。”
大概是在1974年左右,胡耀邦的亲哥哥胡耀福来省委,要省里批点化肥指标给他家乡。省委秘书长沈瑞庭听不懂他的浏阳土话,就找我当翻译,这样我才认识了胡耀福。以后,胡耀福每次到长沙或经长沙去北京,就会到我家来找我问路、找人。
记得有一次他来找我,说要到北京找胡耀邦批一个项目。我就劝胡耀福不要去找,我说耀邦同志是不会帮你批的,胡耀福不听,还发了一个电报给胡耀邦。胡耀邦收到电报后连打两个电话:一个打给湖南省委办公厅;一个打给湖南省警卫局,请他们派车子到长沙火车站把胡耀福劝回去。后来还是省委办公厅要我派车子将胡耀福送回浏阳文家市的。
事后我才知道,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立下了两不准:不准亲朋好友上京找他办什么事;不准亲朋好友打着他的牌子出去办什么事。胡耀邦制定的规矩自己坚决要求做到,连他的亲哥哥也不例外。
在我给胡耀邦送饭的日子里,每次我都看见他手不释卷。他吃饭都是左手持筷,右手拿着报纸和资料,一边吃饭,一边学习。
胡耀邦学历不高,上过一年初中,不满15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能静下心读书的时间并不多。然而,他毕生好学,渴求知识,学而不倦,锲而不舍,因而能见缝插针,长期坚持利用“业余”的时间读书,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从而成为一名具有渊博学识和很高文化素养的领导人。他每到一地视察工作,都要查看当地的地方志,向当地的负责人询问当地的山川地理、历史文化、气候名胜、地产矿物和风俗人情等。
胡耀邦还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惯。在浏阳时,他每写完一篇日记,秘书就会拿到县委办公室文印室打印。记得当时打字员忙不过来,就叫我去帮忙印刷。一篇日记10份,印好后,连同原稿交回给秘书保存。出于好奇,我和打字员每次都一人留了一份。可惜的是,“文革”中红卫兵抄我的办公室时,将那些日记全部抄走了。不过,有一篇日记我至今记忆犹新。写的是胡耀邦到浏阳的第一天,那天他乘车从湘潭出发,经过浏阳葛家乡马家湾时,看见一位老妇人艰难地走在路上,看上去好像是外出讨米。胡耀邦叫司机停车,他下车问老妇人:“你干什么去?”老妇人答道:“我讨米去,今天大队支部书记家收媳妇,有油水可讨。”胡耀邦说:“我随你一路去好吗?”老妇人说:“你去了,我就讨不到了。”胡耀邦只好乘车继续赶路。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看来,现在农村里还是有讨米的。为什么大队支书家有米讨。说明‘四清’还是要搞的。”
我还发现,在胡耀邦办公桌上,经常摆满各种各样的词条、警句等,方便他在写文章和起草报告时用。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个刻苦自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