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
2015年下半年,沈阳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组织开展了“全市村屯畜禽养殖情况及养殖业粪污产生情况”专题调研活动。期间,调研组走访了沈阳市14个区县。
1 沈阳地区村屯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1.1 沈阳市畜禽养殖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畜禽存栏总量2110.25万头(羽),其中生猪147.23万头、蛋鸡1225.92万羽、肉鸡620.99万羽、奶牛7.49万头、肉牛23.74万头、羊27.49万头。年畜禽粪便产生总量2663.49万吨,污水产生总量641.57万吨。沈阳市畜禽养殖场(户)共有266370户,其中生猪养殖场(户)68921个、蛋鸡养殖场(户)91259个、肉鸡养殖场(户)3020个、奶牛养殖场(户)707个、肉牛养殖场(户)23630个、羊养殖场(户)6695个。不同畜禽品种,平均每场(户)饲养头数为:生猪21.36头、蛋鸡134.33羽、肉鸡2056.26羽、奶牛106.00头、肉牛10.05头、羊41.06头。
1.2 沈阳市畜禽养殖粪污污染现状
1.2.1 畜禽养殖仍以村屯内的散养为主 畜禽粪便污染尤以微小型散养户所占比例最大。据统计,畜禽存栏总量2032.86万头(羽),村内存栏总量为1526.09万头(羽),占总存栏量的75.07%;粪便产生总量2663.48万吨,村内粪便产生量2485.14万吨,占总粪便产生量的93.30%;污水产生总量641.53万吨,村内产生污水量431.73万吨,占总污水量的67.30%。
1.2.2 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以粗放堆积发酵为主 绝大多数的畜禽粪便仍以传统的堆肥方式进行简单处理,绝大部分微小型散养户基本无污水废渣处理设施。据统计,沈阳市采用干清粪处理方式的养殖场(户)223928个,占89.37%;水冲粪处理的养殖场(户)15249个,占6.09%;垫草、垫料处理方式的养殖场(户)11375个,占4.54%。粪便处理方式中,堆积发酵占74.99%、无处理18.85%;污水处理方式中,73.10%养殖户对污水不进行处理,仅有17.65%沉淀池过滤。
1.2.3 畜禽所产粪便数量大大超过处理能力 沈阳市畜禽粪便年产生量2659.74万吨,年处理能力仅有104.02万吨,近2500万吨的粪便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措施的建成率也不到30%,大多数建在人口密集的村居民区内,农田占有量相对较少,养殖业与农田利用脱离,没有足够数量配套耕地来消纳畜禽粪便,以致大量的畜禽粪便及冲洗混合物直接排入自然环境。
2 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养殖量逐年增加,保护环境预防污染意识不强
随着沈阳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剧增,加之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收,不重视环境保护,治污设施落后;大部分养殖场因陋就简,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建设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使养殖业成为破坏沈阳市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养殖户缺乏养殖业污染防治知识和科学的治理方法。
2.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由于国家法规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在《禽畜养殖业污染管理办法》《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但对于养猪500头以下、鸡3万羽以下、牛100头以下的养殖场未作规定,特别缺乏微小型养殖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导致大量的养殖散户未被纳入管理范围,从而放任了微小型养殖场污染状况的存在和扩展。微小型散养户大都存在着废水废渣乱排乱堆等问题,更加速了当地水环境、气环境、卫生环境的恶化。
2.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且受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堆积发酵、直接还田等粗放模式。
2.4 缺乏适合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畜禽污染防治技术模式
由于畜禽粪便污染的类型、数量、畜禽场的规模以及土地承载的负荷不同,目前,没有或缺乏针对不同地区农业污染防治的技术模式,也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关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门法律或法规,而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畜禽废弃物也没有相应的废弃物管理办法,更谈不上系统的监测、监管、预测、预警体系。
3 沈阳市畜禽粪便污染治理措施与对策
为使沈阳市畜禽养殖污染得到遏制,寻求适合沈阳市实际情况的畜禽污染防治方案和治理技术,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针对不同规模、不同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户,应采取不同形式的畜禽污染防治技术模式。第一,村镇微型散养户,应建立公共污染处理中心。对于畜禽养殖分散的散养户,打破镇、村、组的界限,建立共用的污染处理中心,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减少一家一户配套设施投入,减少养殖成本投入。
第二,规模养殖场根据畜禽养殖量确定沼气池或有机肥处理场的规模。养殖场规模以养殖场粪便能被周围种植户完全接纳为宜。要求规模畜禽养殖户按照使用可耕地面积数量、土地承载能力,确定不同种类的畜禽养殖数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沼气池和蓄粪池大小,做到畜禽粪便经沼气处理后,沼渣、沼液返田使用;对规模化养殖场,采取“场养结合,综合利用”废水治理等污染防治措施。第三,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的养殖场,采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其最大优势在于将畜禽粪便在场地中发酵,不仅大大减少对周围空气的污染,保证养殖环境,而且防治病菌传染,提高养殖效益。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处理的投入力度。推动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对畜禽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工作,配备充足的推广经费,向基层引进先进的粪便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处理设施,提供完善的技术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