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圆圆 肖 楠
(1.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2.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辽宁三线城市高校特色化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刘圆圆1肖 楠2
(1.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2.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分析了目前三线城市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建筑学专业为例,提出了以“在地化”视角重塑自身特色的发展策略,并对其基本内涵和建设策略进行了说明与探讨,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线城市,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教学内容
目前对于高等教育存在的区域限制发展不均衡现象和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学校同质化现象严重问题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省内外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和行政部门均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小同层次、小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规划方针,《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就此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特色化发展战略,推进强校建设;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制定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划,合理控制院校数量和发展规模的工作部署。各大高校也纷纷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专业特色提炼。但对于辽宁地区三线城市(三线城市是指具有战略意义或比较发达或经济总量较大的中小城市,它们的人口规模多数也都在百万以上,拥有一定的居民消费能力,拥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产业,对某些特定行业的大公司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GDP增速分别为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增速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2015年前三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增速分别为2.7%,6.3%,5.5%,仍列全国后五,辽宁依然垫底),仍有如下问题尚未出现有效的解决途径:
首先,师资问题。大部分三线城市的高校发展中专业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五大方面都存在一项或多项不尽人意的地方。通常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同时出现;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三个方面独立出现;更有甚者五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其次,教学内容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大扩招阶段,各地方高校纷纷合并更名,辽宁省三线城市高校在由学院变大学的过程中增设了许多新的学科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和艺术类专业。但这种增设存在着很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表现为专业设置人云亦云、缺乏特色,教学内容陈腐老旧,适用性不强。
最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由于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联系,地方高校理应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三线城市地方经济的欠活跃性和高校服务社会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地方高校与社会脱节,使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普遍低下,这种低下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不利,也限制了专业的良性发展。
2.1 “在地化”释义
“在地化(英语:Localization)”是相对全球化而来的另一趋势和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强调全球化下的本土自身文化。在主体不明的情況下,可能称为本土化。但是本土化与在地化也有着意义上的不同,本土化趋向于主观融入当地即本地者归返乡土,而在地化是指客观地融入当地即外来者融入所居地。以在地化视角塑造专业特色是指一所高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着“出现、适应、融入、发展、飞跃”的“在地化”发展脉络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在此过程中整合其“在地化”同质特点并对其深入研究,理性进行发扬或克制。
2.2 “在地化”专业特色构建策略
1)加快教师“在地化”速度,整合并完善师资平台构建。加快教师“在地化”速度理念,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青年教师的在地化培养,使其迅速适应岗位,留住人才;二是骨干教师融入当地和服务当地能力的深度挖掘,发挥人才能力优势;三是打造教师理论实践平台,使研究成果得到实践检验,反哺理论研究与实践,与当地行业共同发展。
整合并完善师资构建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学科结构五个方面组建良性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学生培养和区域繁荣建设。由于各个专业自身发展的过程有时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师资建设存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或学科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在所难免。在地化师资平台整合可以有效改善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种整合针对自身师资队伍的不足,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完善师资队伍的短板,并利用双来源师资的优势,加快专业融入区域行业的速度,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例如辽宁科技大学位于钢都鞍山,该城市以及城市周边拥有丰富的铁矿、镁矿以及玉石矿藏,城市经济以重工业及旅游业(千山、玉佛风景区)为主,在建筑市场中存在大量工业项目以及宗教文化景观项目,因此在建筑学专业“在地化”师资构建中,校方积极搭建青年教师赴工业设计院实习实践平台,培养研究工业建筑设计的专门人才来填补建筑学专业工业建筑研究的空白;与此同时,搭建建筑学与景观专业共建平台,完善教师专业协调能力,在达到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骨干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另外,专业建设与本市各大设计院所、地产开发单位联合共建,人才共享,在既能充实本校师资队伍的同时又可有效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2)以在地化视角确立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由数据显示可见产学研合作和加强实践教学是大部分专业所采取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加强了专业培养与区域繁荣建设的联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完全符合人才在地化培养的理念。因此,以在地化视角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确立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当地行业现状调整专业知识构架和能力培养构架并按照社会需求开展实践教学;二是建立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三是植根区域经济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创业工作室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强化对学生的应用技能、创业理论与创业体验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教育。
作为一所三线城市工科高校,辽宁科技大学根据所处地域的经济环境精心建构以主打专业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创业工作室平台和科研平台。既为学校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提供培养条件,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目前学校有两个专门部门负责学生实践教学和双创能力培养。一个是辽宁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学校为依托,以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孵化、辐射为重点,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开放式园区。内含16个校级实训基地,23个院级实训基地;一个是高新技术研究院,内含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市级科研平台和4个校级科研平台,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校内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及团队之间的联合攻关和协调发展,加快引导和培育适合地方实际情况的重大理论、战略性行业共性技术及核心关键技术,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以及反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3)以在地化视角利用地缘优势,凝练教学内容特色。相对于外阜院校,地方院校各个专业更加熟悉当地的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状况。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方面有意识地加以强化,形成强项合成特色,是合理且可以操作的。在教学内容方面,利用地缘便利为学生提供可以亲身体验与实践的机会,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另外“学以致用”往往是传统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而利用地缘优势,以在地化视角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也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以“在地化”视角凝练教学内容特色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课题本地化,课题和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拟定本着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观点出发,与学校所在区域行业发展热点问题和区域周边环境相结合,融合教师服务社会创新研究成果进行设置;二是课程结构设计加入本地调查研究内容,进行情景化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为在校生科研创新和特色化发展提供可能;三是成果检验的在地化,聘请当地官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市民进行综合成果反馈,反哺在地化教学,以评促建。这种深入融入当地的教学内容设置,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感官体验与实践的机会,还有机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可能。
例如辽宁科技大学位于辽宁省鞍山市,鞍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其矿产丰富,工业建筑市场较大。因此辽科大建筑学专业的地域特色系列课程为《工业建筑系列课》,它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工业建筑设计理论教学,然后配合一个工业建筑认识实习,最后为工业建筑设计专题课。系列课横跨2个年级,每一环节均配有在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双来源任课教师,在理论讲解上以本校教师为主,在实践环节上以企业教师为主,在设计专题与创新研究上双方教师共同协作。在设计专题上课题来源均为生产实际真题,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在大四工业建筑设计专题结束后,大五的设计院实习直接选择工业建筑设计院所实习并就业,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该专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
4)针对生源现状,实践“在地化互哺”教学方法。“在地化互哺”教学方法并不是授课教师针对一门课程或一个课程体系的短期实践,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它与使用后观察理论相类似,是一个既有主观实施又有客观反馈的过程,但它与这个理论不同的是施方与受方的互哺关系。
首先当地化课题是在地化互哺教学方法的前提,以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设计课为例,教学课题的确定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城市作为研究环境,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现场感受,在师生、生生讨论中发现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和立足点。这种在地化开放式的讨论在给予学生一定压力和学习动力的同时,教师也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得到一些启发和触动,从而实现教学互哺。
在地化的师资力量和在地化技术条件是在地化互哺教学方法的核心。根据教学课题特点,组建具有相关研究背景的教师进行教授与指导,每一位教师都根据自身的研究专长或研究兴趣给予学生相关知识的启发式指引,再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结合在地化技术条件寻找更多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使得设计能够切切实实地有落地的可行性,整个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教”和“学”。
在地化成果评价是促使该教学方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评价与反馈分阶段的进行,在每一个阶段,鼓励学生向课题涉及到的社会行业团体、相关人士或热心市民以及有此研究背景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咨询反馈,教师根据这一过程给予评价和指导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简单地给出分数。
“在地化互哺”教学方法在教学全过程,由于命题的当地性,教学与实践的关系相对紧密,以及资讯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生对于新事物的了解与把握超乎想象,教师与学生对于命题信息的把握基本对等。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并在与学生的讨论中结合当地现状亲自演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促使项目有落地的可能,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实现了教学互长又实现了高校教学与区域需求之间的互哺。
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必然需求。当前,我国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也处于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之中。然而,三线城市的高校承载着支撑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重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她的发展,势必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突破瓶颈,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每个专业每个高校都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热情。
[1] [英]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国锋,杨金田,潘国祥.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培育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235-240.
[3] 谢宏坤,易 纯.地方院校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16(1):19-20.
[4] 李亚平.客商“在地化”的概念、进程与其意义——以近代兰州客商为中心[J].兰州学刊,2014(4):67.
[5] 张应强.精英与大众:中国高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third-tier cities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ase of architecture is put forward to remaking itsel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iew of the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ts basic connotation and describe and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so a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third-tier citie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courses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third-tier cities about Liaoning★
Liu Yuanyuan1Xiao Nan2
(1.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iaoningSchoolofArchitectureandArtDesign,Anshan114051,China; 2.ShenyangInstituteofEngineering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Shenyang110136,China)
2016-03-17
刘圆圆(1978- ),女,硕士,副教授; 肖 楠(1980- ),男,博士,副教授
1009-6825(2016)15-0222-03
G642.0
A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地处三线城市的高校在地化专业特色建设研究”(课题编号:JG15DB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