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君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再思考★
李久君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以赣东闽北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该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作了剖析,并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其时空演变轨迹,有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认知。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方法论,类型学
最近十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赞许呼声渐高,表达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与地域的自我认同,对自我文化的极大自信,尤其是在2016年11月举办的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上,在特别设置的“与民居大师对话”环节,大师们纷纷表示了对传统建筑的重视与喜爱,如李先逵先生一再强调“乡愁”、陈震东先生说“我与民居谈恋爱了”、朱良文先生回顾了进入民居研究的历程等等。基于社会各层面的呼声,国际组织及国家文化部门亦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至此在前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共包含26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其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多达20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有南北方的,也有不同民族的;同时为加强保护与治理乡土建筑及其环境,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部、财政部在2012年—2016年共公布了 4 157个传统村落名单(建村[2012]189号、建村[2013]124号、建村[2014]168号、建村建函[2016]106号)。为强化中国传统村落的管理,切实保护好现有的传统村落遗存,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及时在制度层面设置红线,引荐了警示和退出机制,于2016年11月3日印发《中国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暂行规定(试行)》,表达出对乡土建筑与环境相当的关切。这所有的努力均得到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为此上级部门制定了全国性的保护纲领,以保护好和利用好现有的遗产资源。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28日~10月2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表达出对东方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极大关切,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而言,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遇见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应该珍视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针对传统建筑的现状与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应用研究。
乡土建筑是“传统”的,这是它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特定气质,而“传统”自身也是一种时间限定,在本文中,跨越历史长河来对赣东闽北地域乡土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解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2010年进入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以来,与课题组成员一道多次远赴江西抚州、福建南平、三明等地做了大量的乡土建筑田野工作、遗存测绘与大木工匠访谈工作,综合现有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表明:乡土建筑遗存的最早年限——闽赣均不早于明中业,闽地有个别宋代建筑。而从今上溯五六百年,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并未在闽赣地域发生,乡土建筑营造方式与特征一直得以延续,因此本文将研究时间基准定位在“明清以降至新中国成立”,研究对象则主要是“在此期间营建的乡土建筑”。乡土建筑拥有多重身份与特征:“本土建筑”“民间建筑”“自发建筑”等。一般而言,乡土建筑存在于乡野环境中,土生土长,类型则包含民居、宗祠、庙宇、书院、作坊、牌坊等。
本文基于营造的视角,研究对象认定为“乡土建筑营造技艺”,这是一种实践的探索。近几年,在营造技艺的研究方面,学术界颇有建树,如《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李浈,2004);《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张十庆,2004);《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李浈,2006);《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张玉瑜,2010);《婺州民居营建技术》(王仲奋,2014);《匠心绳墨——南方部分地区乡土建筑营造用尺及其地盘、侧样研究》(王斌,2010);《扛梁与篙尺——武夷山下梅古村乡土建筑及其营造技艺探讨》(张鸿飞,2015);《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上)》等。可谓成果颇丰,概而言之,有在宏观的较大区域范围作比较分析的,亦有在特定区域范围作微观研究的,有基于工匠本身的研究,也有从工具入手进行探析的,这些成果诠释了对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本质研究,探析了大木工匠“如何想和如何作”的过程,都是笔者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应用的。
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赣东闽北的空间范围是在历史进程中慢慢沉淀并逐渐明晰的。狭义而言可泛指中国地理上的江西东部及福建北部。基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该地域是历代南北交汇的移民要冲,中原文化与闽赣文化在此频繁碰撞交流。文化的本质具有流动性,从中心传播至边缘,古今中外皆同此理。古代北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及文化随“北民南迁”经豫、皖、鄂传入赣地,并经赣鄱大地传入闽越,这样的文化技术传播拥有时空双重概念,于时间纵向与横向地域上都有或明或暗的线索,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源流及传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由赣入闽移民路线之分水关与杉关路线沿线的赣东闽北地域”作为研究范围,是因为它是一条由北至南、由东向西的古代移民路线,具有明显的线型特征。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研究方法应有别于以往的传统思维,故本文综合传播论、类型学和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三种理论和方法,以动态的角度审视其发展与演变,重新梳理该地域的相关研究,以期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认识。
本文研究在空间范围上侧重于历史上由赣入闽移民路线的北部线路,即分水关、杉关路线,主要包括赣北九江市、赣中南昌市和赣东抚州市,闽西北南平市、闽中三明市及闽东福州市,周边邻近地区的乡土建筑技艺对其影响深远,如江西鹰潭市、上饶市及福建宁德市、莆田市、龙岩市、泉州市等地,也是需要加强研究的,相关临近地域的研究有助于该地域研究的深入解析。
本文选择“由赣入闽移民路线之分水关兼杉关路线沿线的赣东闽北地域”作为研究范围与前面学者研究的地域范围有所不同,这是一条由北至南、由西向东的古代移民路线,是一条线型文化路线。之所以选择沿古代移民路线形成的线型地域乡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1)可以突破行政区划之局限,对不同地域间的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作横向对比研究;2)可以审视某一独特营造技艺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发展与变迁情况;3)可以将乡土建筑营造技艺这一技术史的研究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及习俗等结合起来,对该移民路线沿线的乡土建筑作整体性研究。在这一线型区域内,考虑到古代移民迁徙的影响,传播论理论与方法是研究这一特定的线型地域文化现象的较好选择;类型学方法则是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探寻事物的本源,但它必须要选择大量的样本进行比对分析与研究,这就需要结合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来加以考量;而与大木工匠面对面访谈、进行实地测绘田野调查的人类学方法是基础,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是对这一特殊研究对象的较佳选择。
3.1 文化人类学之传播论与历史特殊论
文化人类学有两大主要学派:传播论及历史特殊论,二者均认为“文化采借(Culture Borrowing)”的情况比发明要多得多,重视特殊社会的研究,重视文化的传播和迁徙过程,强调开展全面细致的田野研究工作,并从中收集可供科研用的大量实地考察资料,认为“科学的结论,只能得之于事实,而不能得之于科学家的思想。[1]”
作为研究问题的两种理论方法,传播论及历史特殊论不仅有益于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而且有益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深入探析。这是因为从传播论及历史特殊论的二维角度重新梳理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乡土建筑侧样与地盘类型等的产生与传变历程,必定产生新的认知领悟与借鉴启迪。以往建筑学术界多以民系对传统建筑的影响来探讨其传变历程,往往显得很片面,缺乏从传播论及历史特殊论引发出的细节分析和整体概念。而实际上,由于传统建筑业——“匠作”一直是对上层社会服务,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艺的发展,在古代主流文化中显得可有可无,长久以来“师徒传授”显然成为最直接、最可靠的一种传承方式;但在这种方式中,本质上依靠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传统建筑自身。还有必须对传统建筑传播媒介进行深入分析,除建筑语言、碑刻文字史料外,图像传播和空间传变显得更为重要,这在一些跨区域的远距离传变中可以找到例证:如课题组成员对中国乡土建筑的调查与工匠访谈中,西南四川地域的很多做法跟江浙地域和徽州地域的做法一致就是例证。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连续性演进过程中,随着中原人士南下的由赣入闽移民线路的兴衰,南北方建筑文化及技术在时空中的接触与交融使中国建筑体系在连续性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变异性的演进过程,进而可获得以移民线路上的建筑技术交流史观来重新审视赣东闽北建筑的异同,有可能廓清一些较为重大的建筑历史遗留问题。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演变与传播是连续、动态的过程,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匠作技艺、风格与人类的迁徙息息相关,尤其是大木工匠这一群体,因为他们是建筑营造的主要“携带者”和“实施者”。在传播论方法下进行审视方能得到更透彻的理解,有助于理清各地区、各流域建筑技艺与文化的原本状态及动态交流过程。在全面细致的田野调查资料基础上,寻求时代上纵的历史传承,探寻赣东闽北及周边地域间横的地理空间上的传播关系,理清某些营造技艺的来龙去脉及传播路线,对中国古代建筑史与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及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类型学
类型学是一种对事物表象研究的基本方法,它指出了事物的一种形态和做法,表达了创作者的深层思想。德·昆西说“类型即某物的根源”,认为类型中某些与过去联系的特征之永恒性是通过转变和发明创新加以表达的。“类型犹如语言,语言总是存在于个人或团体语言能力之前,作为系统的建筑总是先于个体建筑师或某个建筑历史阶段之前。[2]”类型学作为一种设计方式,存在于前工业或古代社会中,其生命力在于其拥有的永久更新和生长特性。当代西班牙建筑师R·莫内奥(R.Moneo)认为“类型本质上是内在结构的相似性和对象编组可能性的概念。”本质上,类型学亦是乡土建筑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类型概念是对物体本质的一种识别,这种本质是在对另一物体的再造可能性中获得的。但任何方法与理论都有局限性,类型学亦不例外,其局限性在于仅对已知和已存在的事物作归纳分析与总结,并进行提炼,而对未知的事物或须经创新得到的东西所起的作用则收效甚微。本文对赣东闽北区域乡土建筑地盘、侧样式样类型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最本真的原型与转化方法,并与周边区域的同一类型作比较、解读和分析,试图理清其地域空间传变轨迹。
3.3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
如前所述,前两种方法的使用均离不开大量样本的选择,不能脱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社会学范畴,定性分析方法“以切确的语词式样,而非通过数字和度量式样来描述实物”。有的学者直接认为定性分析“是一种非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文化人类学学者则认为“定性分析指关于社会现象或事物之属性的分析”[7]。由此看来,定性方法存在以下特征:1)内容上,是对事件或现象的主要特性的解释;2)式样上是非量化的,包括结构化或轻微结构化的访谈、参与式调查等,当下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总体而言,本文对赣东闽北区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是有大木工匠介入的、释读描述的、感性的、多方位的一些内容,属于定性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则加入定量研究,本文通过田野工作搜集了相关数据和图像,以“史料”说话,避免对其主要特性给出不合理的、有失公允的解析。美国人类学家S.Stevens说过:“人类学需要数学,不但数学是富有魅力的,而且它可以帮助人类学家们解决他们想解决的问题。[8]”因为定量分析和数学一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关切的问题,往往非常有效,如乡土建筑进深与面阔的数据,统计综合分析后的成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具体的议案要按照整理数据的结果得出,针对性很强,凭数据说话。这样得出的结论理性科学,是以客观为导向得出的结果,能够接近符合科学探索的真谛。
文章对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作了新一轮的再思考,对由研究对象引申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要擅长挖掘匠作技艺在古代“北民南迁”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出陈更新之处,是由于技艺的传变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亦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通过整合每个单独的分子才能归纳分析得出整体的发展与演变,才有可能得知我们要寻求的问题的真相。而我们面前并没有现成的路,只能一边熟谙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知识,一边深入田野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一边以问题为导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这是一种态度,更是方法,是探求真相的最原初、最本质的方法。
[1]容观敻,周大鸣.容观敻人类学民族学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李 浈.营造意为贵,匠艺能者师——泛江南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J].建筑学报,2016(2):22-23.
[4]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李久君.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初探[J].住宅科技,2014(7):19-20.
[6]李久君.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探析[D].上海:同济大学,2015.
[7]自卜卫.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J].国际新闻界,1996(6): 29-30.
[8]容观敻.关于文化的定量分析问题——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2):20-23.
Rethink about vernacular architecture’s carpenter technique in East Jiangxi and North Fujian region★
Li Jiu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Taking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East Jiangxi and North Fuj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loc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it was possible to form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cognition by examining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carpenter technique,methodology,typology
TU241.5
:A
1009-6825(2016)36-0004-03
2016-1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608248)
李久君(1982-),男,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