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德培小学(315105)俞碧波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德培小学(315105)俞碧波
[摘要]精心设计探究学习话题能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筛选探究内容,精设探究学习话题,丰富呈现形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品德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倡导。然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去自主探究,目前提出的合作探究也仅仅是一个理念,大部分探究时间只停留在资源内容的堆砌上,缺乏相应的活动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推动的设计。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笔者从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出发,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引导式探究,引领学生发挥自主性,促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探究性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话题内容的选择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选择适合的探究话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能力,达到《品德与社会》提出的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的目的。根据学生阅历尚浅、认知能力有限的现状,教师应先从文本中确定适宜的探究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挖掘,分析学生的学情,确定探究学习的话题。
1.“探”远离学生生活的综合性内容
中、高年级的学生的视野从“个体”“家乡”向“国家”,乃至向“世界”拓展,文本涉及的领域也逐步拓宽,内容涵盖了人类的文明遗产、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与资源的变化等方面。学生如出笼的鸟儿,雀跃欲飞,却无明确的探究方向。学生既有对这些远离生活的综合性内容“知之甚少”的彷徨和害怕,又觉得这些内容枯燥、乏味,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个合适的探究话题,让学生顺“梯”而上,能帮助学生站在高处看到更远的美景。
【案例】六年级下册的《不平静的世界》。
主话题: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
辅助探究材料:
(1)利用书中的文字材料,找找二战所涉及的范围;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将一团团火焰图标粘贴在相应的区域;
(3)出示数据,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数据进行比较;
(4)思考1:哪个数据让你印象深刻?
思考2:为什么只有三个发起国的二战,会造成如此惨重的后果?
思考3:二战发起国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4: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
本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的视线从枯燥地了解二战中的某一场战争拉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地图上战火纷飞的效果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了两次战争的基本情况。战争中持续时间变长、参战国增多、卷入人口上亿、军民伤亡、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更让学生明白了战争不能给人类带来“利”,带来的只有伤痛。这样的话题探究没有说教,却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2.“探”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类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但品德课程的意义还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和提升,使学生的生活更具有意义。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话题可以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方便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探究未知的领域,促使学生在询问、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例如,表格1为《民风、民俗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这样的探究性话题使学生在探究“习俗传承的原因”时,不仅合理地叙述各种习俗,而且能质疑各种习俗存在的原因,使文化传承变得更有意义。探究学习话题需要体现教学重点、难点,能反映教材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这样更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研读文本、含英咀华、自主感悟。同时,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百态,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更鲜活、更有意义地生活。
探究性学习需要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就是在一个话题的引领下,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活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巧妙设计、点拨与指导,或一个表格,或一份数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整,让他们逐层去探究、建构,尽情展示自己的同时,获得鲜活的体验与认知。
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中的第二课《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探究内容为例,学生提出困惑:为什么爸爸妈妈会限制我们使用手机这种高科技产品?鄞州区的方老师采用以下形式设计探究话题,引领学生思考:手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通过手机,怎么看待科学技术具有的两面性?
1.调查与设想——学会交流合作
探究性学习以“真话题”为前提,以过程为重点,话题的设计需要创设情境,更需要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真实性资料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猜想与假设,都应该是有根据的,必须具备可验证性。在调查活动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也能在交流调查资料中,激发内在的主动性,学会分享与合作。
【案例】六年级上册的《科技是把双刃剑》。
(1)教师述说自家的闲置手机;
(2)小组统计闲置手机的数目,交流闲置的原因;
(3)共同统计闲置手机的数目:
闲置手机数目的统计第一组:11个 第四组:15个 第七组:15个第二组:8个 第五组:29个 第八组:15个第三组:16个 第六组:21个
(4)分析初步的原因:旧手机功能少、速度慢。
(5)设想:全国4亿户大家庭估计会有多少个闲置的废旧手机?
(6)对比:竖放手机,能绕着地球排多长?
从个人到小组,再从小组到全班,乃至全国,随着闲置手机数目的不断增大,学生隐隐的担忧已经呼之欲出。“闲置手机数目的统计”这个活动方便学生探究,却在结尾超出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图表与数据——学会观察与提问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探究的程度不够深入。教师设计的探究学习话题切入点要小,更需要有梯度地追问、研讨。教师往往需要在反馈时补充一定的资料,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这份资料可以是一张图表,也可以是一份数据,甚至是一个数字。这位方老师在引导学生统计家庭闲置的手机数目,讨论了全国闲置的废旧手机后,出示了一张观察统计表:(如下)
【案例】六年级下册的《科技是把双刃剑》。
出示数据1:观察统计表。
2001~2014年我国手机用户统计
师:这是2001年到2014年全国手机用户的统计表。观察一下,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生1:2001年到2014年,手机用户的数量逐年上升。
师:估算一下,每年增加多少?
生:每年增加1亿用户,相当于增加1亿部手机。
生2:我发现手机的数量越来越多。
出示数据2:2014年国内的手机销售总量达到4.4亿部。
师:看看这个数据,再结合刚才的统计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3:我发现他们销售的手机要比使用的手机多。
师:以2013年、2014年为例,说得具体一些。
生4:2014年的手机用户比2013年的多了1亿,而总销售量却达到4.4亿部,说明了买来的手机很多是闲置的,使用很少。
师:换句话说,2014年有多少部手机被闲置了?
生(众):3亿多。
生(小声):每人大概有3部手机呀!
本案例中,教师以图表的形式把数据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一目了然地看到手机用户在逐年增长,且增长的数据相当惊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手机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面对手机越来越快的更新速度,如何处理这么多闲置手机的问题让学生开始意识到科技的两面性。这样,补充的图表和数据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3.文字与视频——学会选择和处理信息
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与学科知识一道同步增长的,也需要像知识积累一样,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话题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学生或阅读文本,或阅读补充资料,或通过观看视频来增长知识、增强体验,学会选择和处理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腹中有墨,才能探之一二。先学习、后探究的方式会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推。学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探究任务时,逐步掌握各种探究技能,逐渐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注:以下学习资料是学生在本课探究活动时逐步呈现的内容)
资料1:电子垃圾是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或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和计算机等通讯电子产品等电子科技的淘汰品。
资料2:据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每年生产超过230万吨电子垃圾,仅次于美国的300万吨;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废旧电脑将比2007年翻一番到两番。
资料3:电子垃圾不仅量大而且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将对人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产品,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废旧家用电器中主要含有六种有害物质: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电视机阴极射线管、印刷电路板上的焊锡和塑料外壳等都是有毒物质。一台电视机的阴极射线管中含有4至8磅铅。制造一台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种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一台电脑的显示器中铅的含量平均达1公斤多。铅元素可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和肾脏。电脑的电池和开关含有铬化物和水银,铬化物透过皮肤,经细胞渗透,可引发哮喘;水银则会破坏脑部神经;机箱和磁盘驱动器中的铬、汞等元素对人体细胞的DNA和脑组织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随意丢弃或掩埋,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地下,会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如果进行焚烧,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归纳电子垃圾会有以下消极的影响:(1)占有大量的土地面积;(2)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有害;(3)难处理,既不能掩埋,又不能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
资料4:播放视频——电子垃圾第一镇。课件缓慢出示广东贵屿镇的面貌,配以文字说明:南方一个面积50余平方公里的滨海小镇,正被汹涌的电子垃圾浪潮所吞噬,承受着全球电子时尚风潮背后的巨大代价。在全球闻名的电子垃圾拆解地——广东贵屿,河水黑如墨汁,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街道和房屋被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占领。环境样本中发现铅、汞及镉等10多种有毒重金属,其含量都远高于常规含量。据2010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贵屿镇,6岁以下的乡村儿童有81.8%都患有铅中毒病症。
这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科技的负面性。面对这些电子垃圾,面对科技的宠儿——手机,学生不再像开课时那么兴奋。学生沉思后,开始表达自己的担忧,叙述对科技产物的理性思考。学生的见识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家长限制我使用手机”的小烦恼中,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与他们今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这样的话题的设计也就有了探究的价值。
4.留白与悬念——学会反思
品德课强调“一课一得”。这个“得”指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和能力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指引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时,能积极思考,透过现象剖析原因,产生自己新的、有意义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话题时,除了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补充资料、丰富结论、对比材料、引发思考、展示视频、加深印象等方式来丰富探究的过程,还可以留有空白。这种空白不是空缺,而是验证,验证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否增强;这种空白也是一种拓展,为学生留有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案例】六年级下册的《科技是把双刃剑》。
“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科技其实并不完美……
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表决心,而是引导学生认识、感受,最后的落脚点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正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到:手机的普及是必然的,发展与更新也是必然的。但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做到留白与悬念,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放手的同时,不需要再播放更多的负面资料来渲染气氛。这样的品德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品德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杜老先生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选择适合探究的话题,打开学生畅所欲言的“话匣子”,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选用合适的探究形式,分层推进探究话题,才能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更多的乐学者,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与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责编钟伟芳)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