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一安,王天宜,季春双,公一囡,于潇涵,陈泽林,郭义(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 300193)
·经络腧穴·
标本根结理论析疑
钱一安,王天宜,季春双,公一囡,于潇涵,陈泽林,郭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 300193)
【摘要】中医针灸界历来不乏对于标本根结理论的探讨,但仍存在诸多疑问。该文通过阐述标本根结本义,追溯其理论源头,整理标本根结理论中存在的疑问,如“标本”与“根结”部位的区别、未载手六经根结的定位、经气循行的不同规律、理解重视、应用发展等,以明确标本根结理论的重要性,供予参考。
【关键词】经络;标本;根结;经络循行;文献研究
标本根结作为针灸学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而对于其本义、源头、理论意义及应用发展方面历来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经气循行规律、手六经根结定位等方面更是存有不少疑义。本文将逐一例举析疑,以供参考。
1.1部位之别
1.1.1根与干之别
标与结属树木上部。
《说文》:“标,木杪末也。”“杪末,谓末之细者也。”指树木之末端。《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标。”《淮南子·天文训》:“高枝曰标。”《庄子·天地》:“上如标枝……”其位在上,高处,顶端。
《说文》:“结,缔也。”为系,绳打结,缠束,果实之意,《广雅释话》:“续也。”其位在上,远端果实所结之处。
本与根属树木下部。
《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尔雅·释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淮南子·天文训》:“本标相应。又高枝曰标。”故本为树木之低处,其位在下。
《说文》:“根,木株也。”为植物茎干下部长在土里的部分,或物体的基部和其他东西连着的部分。其位在下,在底部。
因此,类比树木运输营养的路线为自下而上,“标”“结”其位在树木之上,在易见之处,果实缔结之处,说明此二者为经气运行聚散过程中的归结点;“根”“本”其位在树木之下,从底部维系着植物上部的营养,说明“根”“本”为经气循行的起点。
1.1.2点与面之别
十二经标本部位与根结基本相似,但相较之,根结面积更广。《灵枢·卫气》中关于标本部位的描述:“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均可见标本部位多指某一区域,如“窍阴之间”“背腧”,而非特定点或穴位。而《灵枢·根结》中所述根结部位均为特定穴位,定位明确,且“根”穴多为井穴,如“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等。亦有学者[1]发现“本部均在腕踝附近,根部均在指趾末端,根比本向四肢末端延伸,而结比标向躯干靠近”这一分布规律,可供参考。
1.2源流、主次之别
《庄子·天地》:“标,又表也。”引申为表面的,非根本的。
《太素·阴阳合》:“结,聚也。”引申为聚、归结、终末。
本,乃本源,与“末”相对,引申为基础、中心、主要。
《广雅释话》:“始也,或称本也。”《老子·道德经》:“重为轻根。”引申为事物的根源,对事物起决定作用。
“标”“结”在表,能反映经络循行和经气流动输注的状态;“根”“本”在里,是经络循行的基础和源头,对于经气流动输注起决定性作用。而古人以“标本根结”四字命名此经络腧穴理论,体现了标本根结的循行分布和重要性两方面内容。
此外,根据“根结”与“标本”部位点与面的差异,有学者[1]推断出“标本理论可能出现在穴位经穴完成之前,根结理论当完成于经穴发现之后,比标本理论完成时间为晚。”
秦汉时期,《内经》中出现了“标本”“根结”的概念。《灵枢·卫气》最早提出“标本”理论,不同于《标幽赋》中广义之标本(“标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经之标本,有天地阴阳之标本,有传病之标本”),而论述了手足六经的标本部位,“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灵枢·根结》首先提出“根结”,描述了足六经之根结及其应用,还提及足六经和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素问·阴阳离合论》又补充说明了足六经根结的内容,而后《广雅》《太素》《标幽赋》将其发展完善[2]。《难经》阐述了五腧穴“井、荥、输、经、合”,虽未明确提出“标本根结”概念,但与标本根结理论大体一致。
《灵枢》首先提出了“标本”“根结”的概念及其部位。虽有观点[3]指出根结理论直接源于《帛书经脉》和临床,但仅为猜测,缺乏内容考证。
3.1理解重视之疑问
《内经》中多处论及标本根结理论的重要性,如《灵枢·根结》:“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灵枢·卫气》:“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此外,《灵枢·根结》提到“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笔者认为该处“终始”为经脉两端,意指根结,此正与《素问·标本病传论》中“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之言相应,亦可证实标本根结理论在当时医家看来极具临床意义,被奉为针道之准则。
现今标本根结理论思想及其重要性多被忽视,《经络腧穴学》《针灸学》虽均提出了“标本根结理论对于疾病有重要治疗作用”,但其中论及标本根结理论的篇幅较少,编排次序靠后,且对于此理论的重要性也未着重强调,容易使初学者忽略这一重要思想,而限制了标本根结腧穴配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3.2手六经定位之疑问
《灵枢·卫气》论述了手足六经的标本部位,而《灵枢·根结》仅描述了足六经之根结,却未见手六经之根结。为何不见手六经根结穴之定位?应如何定位?谷世喆[3]认为:“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都缺手厥阴经,其经脉之气皆由四肢流向头胸腹,没有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流注循环。……故而省略手经,只写足六经的根结。”笔者以为此观点欠妥,《灵枢·经脉》已详细记载有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和主病,有研究[4]表明汉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手厥阴心包经的相关内容,且当时医家认为十一脉循行的方向均为由四指末端到躯干。故手六经根结省略的原因仍有待考证。
后世不乏对手六经根结穴的推测、增补,却未曾统一。如黄欣宜[1]根据足六经分别根于各自所属经脉之井穴,判断手六经的根结部位亦当为各经之井穴;但邓春雷[5]却提出手六经根于各经的井穴,而结于头胸标部附近或本经募穴。
3.3经气循行之疑问
秦汉时期医家重视标本根结理论,强调四肢末端穴位的重要性,并总结出“经气起于四肢末端穴位,最终归结于头胸腹部”这种经络向心性循行的规律,而根据《灵枢·经脉》论述的十二经脉起止,却呈现了另一种“经络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规律,为何会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循行规律?陈顺荣等[6]运用哲学理论“二律背反”中的“假悖论”解释了《灵枢》中提出的两种经气运行规律,认为两种循行方式实为一种。那么经气如何运行聚散?针灸教材对于经气循行规律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如《经络腧穴学》[7]:“根结理论说明了经气活动的上下两点之间的联系,强调以四肢末端为出发点,头胸腹为归结点,着重于经络之气循行的根源与归结。”而《针灸学》[8]却认为这是对于经气流注运行状况的一种补充说明,体现了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然而“经气流动输注,是依次为根、溜、注、入循行输布,从小到大的,最后贯注于十二经主干,从此参与十二经脉流注的程序。”[9]以笔者之见,以上两种经气运行规律并无相悖,标本根结向心性循行是十二经循环流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4应用之疑问
秦汉时期,有关标本根结的临床应用描述甚少,仅在《灵枢·根结》提及“暴病”“痿疾”“骨繇”“膈洞”等病运用“根结”治疗,大多停留于对标本根结的理论探讨阶段。
直到唐宋明清时期,经过各医家对标本根结理论的深入理解,与临证经验的积累,标本根结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并涌现了大批的针灸著作、歌赋,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标幽赋》《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等,而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更是集文献歌赋之大成,有约900条原文谈及“标本”“根结”的临床应用,例如《席弘赋》有“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玉龙赋》[10]有“大敦去疝气,膏肓补虚劳。”《针灸聚英》有“头面之疾针至阴。”均是采取远近配合,标本根结同取以治疗疾病。此外,《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提出了“担截法”,“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针灸聚英》之《拦江赋》也对此有多处描述。“截”,乃断之意,指取近端(局部)穴位,以阻断病势;“担”,为挑之意,指上下取穴,或经脉两端取穴[11],且多取四肢末端穴位,例如牙痛取内庭,喉闭取曲池[12],可见“担”法为标本根结理论的又一次临床应用的发展。
综上所述,标本与根结定位基本相似,但根结面积更广;手六经根结省略原因仍有待商榷;经气循行的两种规律实为一种,标本根结向心性循行是十二经循环流注中的一个分支;秦汉时期注重标本根结理论挖掘,直至唐以后临床著作兴盛。此外针灸教材中欠缺对标本根结理论的重视和统一详述。
《灵枢》的标本根结理论,通过描述标本根结经气运行起于四肢末端,止于头面胸腹,体现了四肢末端、经络远端穴位的重要性,突出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思想,应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欣宜.《内经》根结标本理论的探讨及后世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苏秋菊,张建明.程子俊“根-过-结”配穴理论经验总结[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23-424.
[3]谷世喆.根结标本理论与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 (2):14-16.
[4]李瑞超,李岩,焦召华,等.手厥阴心包经刍议[J].山西中医,2013, 29(6):37,45.
[5]邓春雷.手六经根结部位辨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 35-36.
[6]陈顺荣,杨冬东.《灵枢》经气运行理论中的“二律背反”及其解决[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3.
[7]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5.
[8]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
[9]丘汉春.《内经》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的运用[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4(3):42-43.
[10]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
[11]叶明柱.担截法初探[J].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4,12(2):11-12.
[12]曹大明,路玫.“担截”法新解[J].中国针灸,2002,22(4):273-275.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6.0729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6-0729-03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063016)
作者简介:钱一安(1991-),女,2015级硕士生,Email:annhappy@163. com
通信作者:陈泽林(1966-),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针灸标准化及刺络与拔罐的临床与实验研究,Email:chenzelin328@163.com
Explanation of Biaoben and Genjie TheoryQIAN Yi-an,WANG Tian-yi,JI Chun-shuang,GONG Yi-nan,YU Xiao-han,CHEN Ze-lin,GUO Y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assotherapy,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There has always been no lack of discussion on Biaoben and Genjie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acupuncture circles,but many questions still exist.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iaoben and Genjie,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and sorts out the questions in Biaoben and Genjie theory,e.g.the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on between Biaoben and Genjie,no record of the location of Genjie of six hand meridians,regularities in meridional qi circulation,understanding and valuing,and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Biaoben and Genjie theory and to give reference.
[Key words]Meridian;Biaoben;Genjie;Meridian circulation;Literature rese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