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雯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新媒体环境下凉山州彝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
周 雯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通过文献法和分析法,研究了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的可行性传承方式。由此得出,少数民族应通过现代网络、微博、微信及其它新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视觉感官等形式对传统服饰工艺进行传播,发展本民族服饰文化,提高民族传承力与国际竞争力。
新媒体;彝族服装;传承;裁剪工艺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征程,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分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创新,散发着独特的富有魅力的美学气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及艺术财富。
1.1 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即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数字化、互动性是其本质特征,其外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新媒体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1.2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以现代数码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型传播媒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技术整合性,可将声音、图片、影像及文本充分组合,形成立体的感官结构;二是具有跨空间性,可将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实现跨地域性的快速、广泛传播;三是具有一定的多层面交流互动性,通过新媒体,可实现人们穿越时空的互动与交流;四是高共享性与个性化,新媒体可在同一时间完成信息的共享,还可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完成个性化传播。
2.1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 广泛传播效应
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动态概念,其具有互动性与二次传播效应。二次传播一般是指信息被接收后再次进行传播的过程。在新媒体时代,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转载、转发、转播等互动功能强大,二次传播异常活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及大众之间的互动使环境信息产生强势二次传播效应。在新媒体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将会呈现交互联动性的态势,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2 非物质文化意识的促进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掀起了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各国全力争取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期待民族文化得以传播与发展。基于此,我国各地大力挖掘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在此过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目前我国进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服饰工艺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南京云锦。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服饰工艺有土家族织锦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壮族织锦技艺、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维吾尔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傣族织锦技艺、彝族(撒尼)刺绣等,在非物质文化意识的推动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得到了重视,被服装设计师所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艺的传承、融合创新与发展[1]。
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相对封闭,经济上也相对薄弱,然而在其内部却蕴涵着极富感染力、生命力和人文艺术的资源。因此,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的推动下,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将其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与传统民族美学色彩的经典服饰,有助于提升我国服饰工艺的国际影响力。
彝族(撒尼)刺绣、彝族服饰被分别纳入第二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彝族服饰成为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服饰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被服装界及大众所青睐,为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
3.1 凉山州彝族服装结构特点及手工裁剪
凉山州彝族上装都是开衫右衽、披毡,男着长裤,女穿百褶裙。但是地方不同,细节上有所不同,伊诺方言区女装上衣一般为N型门襟,百褶裙为五层结构,最上层为裙腰,第二层为筒状,最下面三层为褶裥,中间层还有三道细部条,低摆嵌有红线条。男装上衣为窄袖紧身矮领或无领右衽大襟,门襟为穿山门造型。下装为大裤脚,裤脚裁剪宽大有毛边[2];所地方言区女装为大襟长衫和右衽琵琶襟半袖罩衣。袖子宽松,后摆开衩。大襟长衫两侧高开衩。百褶裙为三个层次,中间层打上少许褶,下层打上十分细密的褶裥。男装上衣为短身紧身窄袖右衽上衣,下摆两侧开衩。下装裤裆很低,在裤裆的裁剪上留有菱形插片。但是裤腿很小,形如马裤。但无论哪一区域凉山州服装都具有平面结构特征,因此,其裁剪工艺采用手工平面裁剪法。
3.2 基于服装结构的平面结构裁剪法
基于其平面服装造型,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属于平面技艺。平面结构裁剪一般是将人体作为平面进行服装样式的解构及包装,形成裁片,再将这些平面裁片缝合成二维平面服装结构。该工艺裁剪线条生硬、简单,一般多为直角线性或是平滑的线条形状,展现出方正平直的外形特征。彝族传统服饰上衣是一个没有袖山的平袖结构,其衣片主要是通过两侧及下摆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两侧开衩或缝合,前后下摆对称或不对称。下装一般为裙子或者是裤子。女子的上衣一般为大襟右衽绣花或镶边样式,领口和袖口都有多彩精美的花边,特别是围腰最为光彩耀眼,下装通常为长裤和百褶裙。上衣和下装均比较宽大。在裁剪上彝族服饰采用传统的平面裁剪法,上衣部分一般不具有分割线和省道,以直线开始裁剪。下身裤装款式结构较为简单,以直筒形式为主,多采用平面裁剪方式进行裁剪。
3.3 裁片缝合法
彝族服装裁剪工艺上主要是运用裁片缝合的方法,根据人的体态特征进行裁剪。成衣一般高0.65 m,袖子到领子的长度为0.69 m,腰宽0.50 m,袖宽0.17 m。与其他裁剪工艺不同的是,彝族服装在其领子周围会再裁出一圈坎肩,其长度和宽度以衣领领口的大小为依据,一般是先裁出独立于衣服之外的长0.40 m,宽0.08 m长条形状的两块布,一块作为面料,一块作为里合,缝合成坎肩,再将其缝在领子上。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多采用裁片的方式进行平面架构,使服装更具特色[3]。
4.1 公共管理机制与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
加强公共管理对民族文化产业及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保证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健康有序的传播与发展。公共管理主要通过网络及政策手段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引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公共管理手段搭建网络宣传的平台,提升凉山州彝族服装业的发展及其工艺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完善公共管理机制,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为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产业的发展及文化传播提供政策保障与引导;三是壮大产业的发展实力,拓展传播空间,结合公共管理新媒体技术的虚拟空间的便捷功能,提高发展创新水平。通过以上方法与凉山州彝族服装产业相结合,促进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4.2 充分利用自媒体实现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的大众化传播
在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传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实现其大众化传播。民间艺人及相关部门可通过在微博及微信上的视频或多媒体形式,对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进行宣传,使工艺社会化、实用化。比如可制作工艺动画、纪录片、短小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通过“自媒体”建立工艺学习、交流平台,将传统元素加入到现代技艺中,特别是加强工艺的专业性传播,鼓励服装设计师加以应用,促进工艺的社会化、商业化及艺术化传承与创新,丰富我国现代服装艺术创作及实践,推动我国民族服装行业的发展,提高其创造力及美学文化价值,使传统工艺得以流传下去。
4.3 以民族性为根本实现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的世界性传播
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艺术,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学造诣,真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和生产方式的演变,是生活进程的基本文化信息。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的根本是凉山州彝族文化,在凉山州彝族文化的长期孕育下,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才得以成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通过新媒体实现传统工艺的国际传播的同时,需继承和挖掘传统工艺的精髓[4]。
4.4 构建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新媒体平台 加大其保护及传承力度
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传播者和受众的素质。要从根本上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帮助,在目前尚无经济实力扩展新媒体设备的地方,政府应以财政投资的办法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更多地接触新媒体和使用新媒体,推进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应对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的固有传统工艺进行保护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新的文化意识理念及新技法融合在服装设计上,使凉山州彝族服装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促进凉山州彝族服装裁剪工艺的繁荣与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促使其逐渐从本土向世界延伸。在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下,以及人们对自然及人文本质的诉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向着更为广阔、更为多样的方向蓬勃发展。新媒体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新媒体环境,各少数民族应通过现代网络、微博、微信及其他新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视觉感官等形式对传统服饰工艺进行传播,在发展本民族服饰文化及服饰纺织业的同时,给我国现代服饰纺织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民族传承力与世界竞争力。
[1] 冯敏.凉山彝族服饰艺术[J].民族研究,1990,(1):41—48.
[2] 张建世.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6):45—53.
[3] 杨阳.彝族服饰的“灵魂”—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彝族羊毛披毡制作及工匠考察[J].中国美术馆,2011,(10):113—120.
[4] 杨渝坪,魏玉君,阳川,等.凉山彝族服饰传统染织工艺研究[J].针织工业,2013,(12):67—70.
Heritage of Tailor Craftwork of Liangshan Yi Minority Traditional Costum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ondition
ZhouWe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 )
The heritage model feasibility of tailor craftwork of Liangshan Yi minority was studied through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inorities should broadcast traditional clothing technology, develop national costumes culture, improve ethnical inheritance force and world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modern network, microblog, wechat and other new media technologies in the forms of image-text, visual sense and other forms.
new media; the Yi nationality clothing; heritage; tailor craftwork
2016-09-02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3ZB0166)
周 雯(1981—),女,四川成都人,讲师。
TS941.11
A
1009-3028(2016)06-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