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志(山东省畜牧总站 山东 济南 250022)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全面开创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新局面
李有志(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 济南250022)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修订颁布,山东省坚持以深化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为核心、提升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通过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起高效到位、支撑有力和农民满意的推广队伍,为全面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1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1.1.1推广机构逐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基本成型,省里设有省畜牧总站加挂省种畜禽质量测定站牌子,14个市、72个县设有独立的畜牧站,占到全省的82%、60%。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推进,全省乡镇级推广机构1124个,三权归县管理的占到76%。
1.1.2推广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修订,技术推广体系的法律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也激发了基层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省基层推广机构在岗人数14196 人,其中县级8137人、乡镇级
6059人,26.8%具有本科以上学历,31.8%具有大专学历,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1.1.3财政保障日趋有力中央1号文件“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出台,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县级以上推广单位均实现了财政全额拨款,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工资基本得到保障,彻底扭转了基层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我省基层机构改革与建设;2005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主推技术推广,2016年资金达到3000万元。
1.1.4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推广体系的工作职能更加明确,主要聚焦在技术推广、辅助执法、种畜禽性能测定、草产品质量监测、粪污处理利用等五个方面。体系与其他部门间的协作机制逐步完善,产学研对接进一步紧密,系统内外纵横结合顺畅,工作方法和模式不断创新,特别是基层机构三权归县,人、财、物统一管理,强化了组织体系,机制更为灵活。在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基础上,积极引导产业技术体系、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等组织开展推广服务,“一主多元”的畜牧技术推广格局逐步形成。
1.2创新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机制
多年来,本省畜牧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坚持畜牧技术创新和推广,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2.1财政支农推广项目成效显著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作用,加强主推技术的集成和示范,2016年省站牵头实施9项主推技术,资金达到2200万元,参入的项目县100余个。项目实施中,省站充分调动市、县畜牧站工作积极性,把资金和任务层层分解,由县级站统筹县域内项目建设,市级站作为项目督导部门,在省站统一组织下采用异地督查的方式参与项目管理,实现了整个推广体系的联动。期间集成了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牛羊混合日粮配制和肉羊规模化育肥等50多项实用技术,建成了2000多处标准化示范点,培养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基层人才。
1.2.2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扎实推进坚持“模式、方式、方法服务于实效,实效体现于强农、惠农、富农”的原则,2014年以来省站连续承担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任务,每年的资金180万元。项目采取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县级站根据农民需求提出培训内容和主体,市级站组织落地实施,省站负责督导和总结,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多元化的畜牧技术培训联盟活力十足,逐步形成了“一主多元、多元联动”的良好局面,推广体系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3年来共组织关键技术培训56期,培训学员近2万人次,赢得了业界一致好评。
1.2.3全省技能竞赛活动风生水起“全省家畜繁殖工技能竞赛”是省局联合省人社厅、省总工会举办的技术大比武活动,2015年由省站首度承办,2016年比赛刚刚闭幕。这项活动采取“县级初赛、市级预赛、省级决赛”的程序进行,主要参赛对象面向基层一线。大赛开展以来,各级畜牧技术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在全省掀起了技术大比武的滚滚热潮,为行业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决赛分设一、二、三等奖,排名第一的选手获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省技术能手”表彰,所有决赛获奖选手均在原有资格基础上升一个岗位。这项活动既锻炼了队伍,提高了体系凝聚力,又充分调动了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积极性,营造了“学技术、比技能、创一流”的良好工作氛围。
1.2.4科技转化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技术推广科技人员深入产业一线,对接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科研团队。目前,我站有1名专家获得岗位专家,2名专家牵头成立了省级综合试验站,带动本站近10名技术专家参与相关产业体系相关工作。通过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与省站相关技术推广工作的结合,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1.3强化畜牧技术服务支撑能力
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推广体系创新服务思路,以更强的组织、更精的技术、更高的能力支撑畜牧发展。
1.3.1积极开展种畜禽质量检测工作省站建有种猪性能测定站和精液检测实验室,是全国最早通过省级双认证的实验室,每年承接农业部和省里双重检测任务。2015年集中测定种公猪数量达到285头,业务涵盖河南、江苏、安徽、河北、辽宁5个省;抽检农业部和省内种公猪精液1520份(760头),抽检在我省实施冻精良补的公牛精液1250份(50头),保证了本省良补精液的质量和良补政策的顺利实施。
1.3.2扎实推进种猪联合育种工作根据国家和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由省里牵头,联合一级以上种猪场及相关专家,成立了“山东省猪育种协作组”,建设了“山东省种猪育种管理服务系统”,安排2名专职育种数据管理员负责育种数据催报管理,要求一级以上种猪场月度多次动态上报育种数据。截止2016年10月,先后有46家猪场参与了良种登记工作,累计登记育种记录170余万条,组建了有纯种母猪33030头、纯种公猪2819头的在场核心种猪育种群,扎实推进全省种猪的联合育种工作。
1.3.3创新奶牛DHI测定工作机制省站建有奶牛DHI实验室,拥有2台FOSS体细胞测定仪、脉动测定仪和黄曲霉检测仪等大型设备,测定能力8万头,是最早通过农业部审查认定的实验室之一。2016年随着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测定站走出了一条依托基层站、种公牛站联合开展服务的新路子,实现了服务模式更趋优化。年内参测奶牛场达到创纪录的107个,月平均测定奶牛样品数17000个,上报数据合格率90%以上,奠定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3.4深入推进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省站建有草品种质量检测实验室,已通过省级双认证,承担农业部和省里草品种质量检测任务。2015年全年完成抽检样品399批次,涉及全省草种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80家。完成农业部下达草种抽检任务25批次,国家级草品种区试8个试验组37个品种的田间观测和测定,监测并审核上报了天然草地生产力野外调查样地105个、家畜补饲情况入户调查110户。
1.3.5省种养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依托省站建设,是山东省域内唯一的废弃物处理工程中心。2013年挂牌以来,已吸引包括印遇龙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加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创新研发出了“集约化畜禽粪污微生物巣处理技术”,成果已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入选了“2016年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整体工作正有序推向深入。
1.3.6山东现代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全面提升我省种畜禽性能测定水平,在省局和济南市局的大力支持下,省站联合济南市站共同建设了“山东现代畜牧业科技示范园”。 项目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70亩,规划建设种畜禽测定中心、拍卖中心、物联中心和休闲体验中心四大功能中心,目前项目已完成种猪隔离舍、测定舍,家禽、羊示范舍建设,种公猪年测定能力达到900头;通过了拍卖中心、物联中心设计方案。项目预计2017年底全部完工投入使用,项目的建成,必将大幅提升我省的种质资源创新能力。
1.4持续推进体系科技创新能力
本省体系坚持“内健机构,外强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在畜牧技术支撑中的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切合本省实际的科技创新之路。
1.4.1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为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我省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站里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省畜牧站长会,大家就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和职能拓展等相关议题踊跃发言,最后形成行动倡议。2015年度的站长会提出了“开展能力提升行动和体系建设推进行动”的两个倡议,重点围绕能力提升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针对站长会达成的广泛共识,省站积极整合省饲养工技能竞赛、新型农民培训和展会组织等重大活动,加强与市、县级畜牧站的上下联合,逐步形成了“省站牵头、市站组织、县级执行”的多元化支撑体系。
1.4.2畜牧科技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平台、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力度。省站牵头建设了生猪、奶牛、肉牛、品种资源、蜂业5个省级信息化服务平台,引领了行业核心发展方向;建设了种猪测定、精液检测、奶牛DHI、草品种质量、种养废弃物5个省级实验室,夯实了了行业管理基础;固化了与发改、财政和科技等部门的沟通渠道,近3年主持和参入了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5项、省农业重大应用创新项目5个、省科技发展类基金项目3个,争取科研类经费2600多万元。“十二五”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授权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审核通过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26个;主编、参编专著1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1.4.3科技推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依托一体化的畜牧技术推广主渠道,每年加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遴选发布,我省畜牧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组织推广了畜禽发酵床养殖、高产奶牛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畜禽粪污微生物巣处理等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发布主推技术20余项,大大加快了我省畜禽标准化、智能化和生态化养殖水平。在强化推广体系作用的同时,积极整合行业协会、技术体系以及社会专家资源。调整强化了省猪育种协作组,由省站按照《山东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13-2015)》推动全省种猪联合育种工作;创新承办和组织山东畜牧业博览会和山东省猪业博览会,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行业系统优势,开展专业论坛和畜牧主题活动,2016年第31届畜牧博览会展位数超过了1500个、第10届猪业博览会参会人数达到5000人。
随着环保、土地和疫病等约束性因素的不断加大,推广体系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2.1服务能力亟需提升
能力建设重在提高体系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由于历史原因,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素质不高、知识老化以及年龄偏大的问题仍很突出,加之知识更新渠道有限,业务素质提升慢,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对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和上岗资质都有明确要求,这为今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1)把好源头,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招聘,注重人才素质和专业搭配;(2)提高在职人员培训的机会,争取和创造条件提升他们的能力;(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勤学好学,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2.2条件建设迎来机遇
基础条件建设主要包括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经费保障等方面。从掌握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对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投入的专项经费很少,这方面自上而下,越往下条件越差,问题越突出。尤其是2005年兽医体制改革后,兽医这条线进行了集中建设,而畜牧徘徊不前,导致基层重兽医轻畜牧的现象普遍存在,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破题,要充分发挥好现有政策和项目的作用,加大与同级发改、财政和科技等部门沟通。农业部组织制定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全国畜牧总站组织的基层畜牧示范站创建活动,都为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建设提供了思路,我们将密切关注。
2.3资金渠道仍需拓展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畜牧业推广机构自上而下都没有专项技术推广经费,各级站多是配合主管部门做一些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稳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推广畜牧业技术的主渠道,其任务是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等,因此应下大力气争取固定的专项推广经费,以使这条主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省站层面继续加大对推广、检测和培训等专项资金的争取,加强与各市、县站的项目对接力度;各市、县站也要行动起来,多方争取经费,上下联动,形成项目资金对工作支持的合力。同时也希望全国总站站在统筹体系发展的高度,加强对专项技术推广经费的争取,助推体系蓬勃发展。
2015年在山东聊城召开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会议上,韩长赋部长明确提出: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因此,围绕新常态下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亟需推进三大行动。
3.1体系建设推进行动
3.1.1提高工作条件配备严格按照全国畜牧总站《关于开展基层畜牧(草原)技术推广示范站创建的通知》对“五个到位”的要求,认真梳理基层推广机构在编制、定位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切实改善办公、试验、培训、信息和交通服务条件。
3.1.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严格考核、竞争上岗,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管理制度,确保能干事、真干事、干正事的人走上适合的岗位。
3.1.3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推行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目标管理,将各项推广职能分解成具体任务,细化量化并落到每个机构、每个岗位、每名技术人员,并进行严格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3.2支撑能力提升行动
3.2.1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的科学培训机制,加强培训和交流,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按照“优势区域、生产骨干、关键技术”的思路,着力提高基层畜牧兽医生产骨干的科技素质,带动提高畜牧科技水平。
3.2.2拓展服务手段整合已有信息化平台资源,探索
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手段,构建起畜牧业信息化服务长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采用“模块化技术”服务方式,提供“线上、线下24h”服务,用信息化提升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3.2.3发挥项目推动作用充分发挥项目推动能力,大力示范推广良种良法、增产高效和优质安全等实用技术,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实现上下互动,整体推进。
3.3推广模式构建行动
3.3.1构建阶梯式服务推广模式。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发展水平的养殖场确定不同的服务模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自身优势,切实履行主渠道、主力军职能,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不缺位、不错位,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确保技术推广服务覆盖到乡,延伸到村,服务到户。
3.3.2构建“一主多元”的协同推广模式强化“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理念,坚持产学研推结合,充分发挥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依托作用,组织、协调、带动畜牧业科研院所、技术体系及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开展社会化服务,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3.3构建形式多样的科技入场模式主推 “专家—科技人员—科技示范场”、“科技人员包片到场或包场联企”等服务模式,总结推广产销对接、农企对接、人才对接、科技对接等服务模式,择优推广适用性强、农民欢迎的服务模式与机制,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S818.9
B
1007-1733(2016)12-0063-04
(2016–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