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新
(东兰县兰木乡渔牧兽医站,广西东兰 547403)
蛋雏鸭饲喂与管理
张远新
(东兰县兰木乡渔牧兽医站,广西东兰 547403)
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雏鸭育成率的高低,可作为鸭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自饲喂和管理两个角度,就提升雏鸭育成率做技术指导,以供参考和借鉴。
雏鸭;饲喂;质量
雏鸭饲养质量好坏,影响整个鸭场的养殖效益。在规模养鸭场,育雏期提升雏鸭的成活率,为中心任务所在。同时,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雏鸭育成率的高低,可作为鸭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蛋鸭的育雏成功与否对蛋鸭养殖场来说至关重要。要想养好蛋雏鸭,就要做到让雏鸭每天都能够吃饱、喝好、睡好、玩好,营养全面有保障,自由健康地成长。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养好了雏鸭,蛋鸭的养殖也就成功了一半。
2.1 适时开饮,刺激食欲
“开饮”即第一次饮水,通常安排在雏鸭出壳后20~35h,及时开饮,有利于湿润消化道,便于粪便排出,有效增进食欲。可借鉴的开饮方法较多,将雏鸭放入鸭篓,慢慢浸入水中,以刚漫过膝关节为准,雏鸭水中嬉闹的同时,可实现饮水的过渡。
及时开饮,冬春季节,应控制温水温度,保证在20℃以上。禁止用不加温的冷水,避免受凉甚至冻死雏鸭。
2.2 适时开食,控制密度
“开食”为第一次喂料,多数安排在 “开饮”后15分钟,或紧接着“开饮”饲喂。冬季严寒季节,“开食”可考虑安排在鸭篓内。通产情况下,将雏鸭放在塑料布上,适量洒点水确保湿润。然后,取料将其均匀撒在塑料布上,注意控制喂鸭密度,确保体质孱弱的雏鸭,同样有觅食的可能。此外,”开食”的头天,建议所有雏鸭吃点食物,之后更容易饲喂。
在出壳后 18~32 h左右开食较为适宜。初次开食时间应根据当时的气候情况和有否觅食表现而定,一般春鸭出壳后 20~30 h,夏鸭出壳后 18~24 h,秋鸭出壳后 24~30h开食为宜。开食过早,雏鸭身体软弱,采食活动能力差,腹腔内还有未吸收完的蛋黄,容易造成雏鸭消化不良;开食过迟,雏鸭不能及时补充所需的养分,使雏鸭体内养分消耗过多,过分疲劳,降低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雏采食能力差,体质虚弱,总也长不好,容易生病,非常难养。
2.3 严格饲喂次数,控制饲喂用量
通常情况下,雏鸭10日龄内,考虑到其特殊的生理特点,约吃进的饲料4h即可肠胃内排空。由此,建议每4h喂料1次。雏鸭11~20日龄,每昼夜饲喂4~5次。雏鸭饲喂量,头3d适量控制,约吃7~8成饱即可;3d之后,逐渐放开喂料,每次吃饱即可,但不能过饱。之后的喂料量,将随日龄的变化而变化。
3.1 保持适宜的温度,并将温度保持稳定下来
雏鸭正常发育,需要适宜的问题。温度忽高、忽低,达不到预定的标准,将影响雏鸭的茁壮成长,得病后不好养。关于温度的控制,可参照温度表,或通过雏鸭的站姿或休息时分布情况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温度合适的情况下,雏鸭三五成群,散开休息,头脚伸得开,行动悠闲,无怪叫声。温度过低的话,雏鸭相互扎堆,缩颈耸翅,并发出急促的尖叫声。此时,应注意升温。温度过高的话,雏鸭相互间的散的较开,而且远离热源。此时,应注意通风换气,注意适当降温。
3.2 及时进行分群,严防鸭群扎堆
雏鸭喜扎堆、喜玩耍,尤其温度较低时,更喜欢如此。扎堆对养殖管理极为不利,打堆的鸭群,被挤压在下的雏鸭,更容易因重压而窒息。轻则,会导致全身湿润,管理不善,易诱发感冒致死。由此,温度控制得当后,应注意分群,禁止扎堆。
大群雏鸭不能在自由活动的大场地饲养,应隔成 200~400只左右的小群,分栏饲养。没有条件分群的鸭场,大群育雏时应安排足够的饲养人员 24h轮流换班,定时驱赶雏鸭,千万不可大意,严防雏鸭打堆。10 日龄以内的雏鸭,尤其在雏鸭临睡前和刚睡着后,更要多次检查,严防打堆。
3.3 调教下水,锻炼放牧
根据气候特点、雏鸭体格,酌情下水调教。通常情况下,5~10日龄雏鸭,即可训练下水。赶鸭下水要慢,下水时间每天 1~2 次,每次 5 mi n,10 日龄后增加到3~4 次,每次 5~10 min,以后逐渐延长时间,水温应不低于 15℃。每次放水后都要在运动场避风处休息、理毛,待羽毛干后再赶入鸭舍。准备实行放牧饲养的鸭群,在育雏后期要逐步锻炼雏鸭放牧出行的能力,出行地点由近及远,出行时间由短及长,慢慢锻炼。
3.4 注意清洁卫生,搞好接种防病
雏鸭随日龄增加,体内排泄物增加。而鸭舍潮湿、污秽,鸭毛极易被弄湿,非常有利于病原微生物与鸭体表繁殖增生。由此,建议搞好鸭舍环境卫生,及时清扫干净,勤换垫草。而且鸭舍环境差,雏鸭睡下不舒服,往往易起哄,久之不利于雏鸭的生长发育。
雏鸭育雏期间,应根据相关的免疫规定,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切实做好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例行接种期间,注意留意接种细则,避免出现“漏免”的问题,导致群体免疫失败。同时,接种用弱度活疫苗,接种前后3天,注意不要使用消毒药品,避免影响最终的接种质量。
(1)掌握适宜的温湿度,确保雏室温湿度恒定。忽冷忽热的育雏舍,鸭群易受不良应激而得病,得病后的雏鸭不好养,成活率较低,不宜育成。
(2)适时“开饮”、“开食”,而且先后顺序应控制得当,一般在出壳后18~30h最好,而且要先“开饮”,后“开食”,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经几次训练后,雏鸭适应形成条件反射,今后就好养多了。
(3)免疫接种到位及时,同时,注意饮水、饮食中,加适量的有效药物,做好防细菌性疾病的准备。
(4)育雏舍保持稳定的养殖小环境,避免受不良应激而惊吓。尤其,注意老鼠、野猫等,偷食雏鸭,影响最终养殖效益。
(5)雏鸭舍要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因为雏鸭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弱,所以育雏舍内环境的湿度不能过大,育雏舍内圈窝不能潮湿,每天要及时清除污秽潮湿的粪便和垫料,铺上干净干燥的垫草。
[1]孙德林,王楚端,吴德.系统饲养与个性化饲喂技术[J].猪业科学,2010,(9):11.
[2]孙守琢.生产药蛋鸡的简易饲喂技术[J].养禽与禽病防治,1995,(4):72.
[3]马玉胜.母貉难产的处理及仔貉的人工饲喂技术[J].北方牧业,20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