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防治技术

2016-04-06 00:22袁烈文
兽医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疹块猪丹毒亚急性

袁烈文

(四川省平昌县马鞍畜牧兽医站,四川平昌 636400)

猪丹毒的防治技术

袁烈文

(四川省平昌县马鞍畜牧兽医站,四川平昌 636400)

猪丹毒又叫红热病,俗称“鬼打印”或“火打印”,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慢性心内膜炎型。人可通过伤口感染称为类丹毒。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猪丹毒;症状;防治

1 病原简介

猪丹毒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根据培养基菌落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S型(多是急性型)、R型(慢性或老龄培养物)和I型(中间型)。

本菌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一般的消毒药就能杀死。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进入肠道,引起发病。

猪丹毒对青霉素最为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类、新霉素有抵抗力。

2 流行特点

2.1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架子猪(3~6月)发病为多。

2.2 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30~50%健康猪的扁桃体内存在此菌。本菌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达90D~14个月,因此,土壤污染在本病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2.3 发病情况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炎热、多雨季节(5~9月)多发,发病率约50~60%,死亡率急性型约80%左右,亚急性死亡率很低约1%,慢性死亡率低约5~10%左右。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败血型

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个别猪只不表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42℃以上高烧不退,精神不振、不食或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呈栗状且附有粘液,有的后期腹泻。发病1~2d后,耳后、颈部、胸腹侧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逐渐变为暗紫色,指压褪色,停止按压又恢复。病程3~4d,死亡率约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

3.2 亚急性疹块型

其主要特征是皮肤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41℃以上,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界线分明的大小不等的红色疹块,突出皮肤表面,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压之褪色,逐渐转成紫红色以后结痂似龟壳样,部分脱落并形成瘢痕,俗称“鬼打印”或“火打印”。通常去良性经过。

3.3 慢性型

以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为主要特征。

(1)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生长发育不良,四肢关节炎性肿胀,病腿僵硬、疼痛、发病关节肿胀、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程较长数周至数月。

(2)心内膜炎。精神萎靡、消瘦、贫血食欲时好时坏,全身衰弱、喜卧,举步摇晃,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体温略高。通常突然倒地死亡。

(3)皮肤坏死。其特征是背部、肩部、耳朵、蹄部和尾部形成局灶性坏死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结痂或形成黑色干硬的皮革样病灶。病程较长,死亡率低。

4 病理解剖

4.1 急性型

全身败血症变化,体表皮肤出现红斑,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花斑肾,脾脏充血显著,心、肝、肺充血、胃肠出血。

4.2 亚急性型

主要特征是皮肤疹块。

4.3 慢性型

心内膜呈白色菜花状,关节肿胀有多量的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尸体剖解,特别是皮肤呈典型病理变化时,现场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实验室确诊。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

(1)预防接种是防制本病最有效办法。常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7d后产生免疫力,持续期6个月;或用猪丹毒、猪肺疫二联灭活疫苗,21d后产生免疫力,持续期6个月。对10kg以上断奶猪肌注。

(2)加强消毒和卫生管理,要注意水源的消毒,做好灭蝇灭蚊工作,加强舍内卫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强猪舍周边杂草及杂物的清理以及消毒,环境消毒药最好用碱性的如烧碱或石灰乳。

(3)注意饲料的清洁和卫生,确保饲料无污染。

(4)发现病猪和病死猪,应及早诊断、及时隔离,严格无害化处理,防止传播病原。

(5)养殖场可添加加青霉素类药物的保健。

6.2 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如果发病猪为急性型,应采用青霉素大剂量注射,静脉注射2万单位/kg,同时按常规计量肌注,每日肌注两次,持续四天。疗效佳。

[1] 陈愽言.兽医传染学(第五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疹块猪丹毒亚急性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措施
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猪丹毒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