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组
新常态下异地在杭商会的调查与思考
◎ 课题组
新形势下,异地商会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总体而言,异地在杭商会呈现发展态势较好、治理规范有序、服务管理到位、功能日趋完善的特征。与此同时,异地在杭商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经费不足、发展不平衡、政商沟通机制不畅、管理服务缺乏整合等问题。为发挥好异地商会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了逐步建立机制健全、结构合理、行为规范、功能完善的异地在杭商会组织服务体系的八点建议。
异地在杭商会 杭商文化 社会组织 共赢发展
课题研究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邮政编码 310006),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 310018)。
随着经济要素的流动和市场交易的拓展,跨区域投资拓展了市场主体的活动空间,商会组织也因此超越了地域限制,一种跨区域的商会组织——中国异地商会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异地商会作为商会的特殊形式,普遍被认为是指以原籍在同一行政区,因工作或业务需要而在原居住地以外的另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组织和工商业为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自愿结成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社会治理日趋开放、政府管理日趋规范、要素流动日趋频繁、城市功能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之下,异地商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转型中的功能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开展异地在杭商会的研究,进一步发挥异地在杭商会的功能,对于助推杭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和发展环境的逐步优化,目前经登记注册的异地在杭商会共有55家,其中杭州市来杭投资企业(商会)联合会1家、省级商会9家、地市级商会19家、县级商会26家。异地在杭商会的兴起与杭州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密不可分的。2014年,杭州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达103757元;GDP突破9000亿元,达9201.16亿元。按世界银行划分贫富程度的标准,杭州市人均GDP已接近富裕国家的临界水平,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生产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和流动越来越明显,城市化形态呈现新趋势。
(一)异地在杭商会的兴起得益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杭州市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催生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也引致异地投资创业人群快速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规模越来越大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亿万打工大军中部分人转化为异地创业者,这部分创业者后来成为异地商会发起和组织的重要力量。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加速了资本和企业家资源、企业管理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跨区域投资兴业渐成风潮,有效地拉动了各地投资建设的规模,支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部分跨区域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往往也是地缘性商会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参与者。
基于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的政治地位,以及杭州市良好的区位条件、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人文氛围、优质的公共服务、高效的政府管理、完善的市场机制等,杭州成为越来越多人理想的创业目的地。2013年世界银行公布了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杭州以91分高居榜首,与上海一并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2014杭州互联网创业热度报告》显示,从2014年的融资数量、新增公司数量来看,在北上广深之后,杭州在二线城市中居首位。尤其是2014年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使杭州这座人口不足1000万人的城市诞生了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而在阿里巴巴之外,一批新锐创业公司也已在这里接二连三地兴起,如蘑菇街、虾米、快的、丁香园、花瓣、19楼、挖财、又拍等。这其中,还包括颇具话题性的视频社区“9158”,如今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当然,杭州还是网易大本营所在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优秀的创业者来杭州投资创业。在这些创业创新的“新杭州人”中,涌现出了以阿里巴巴的马云、吉利汽车的李书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成为异地在杭商会发起和运作的最重要力量。
(二)异地在杭商会的兴起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崛起
民营经济是杭州经济的优势、活力和潜力所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503.05亿元,占全市的59.8%。民营商贸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3228.62亿元,占全市的74.0%;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983.54亿元,占全市的46.9%;民营经济实现财政收入788.68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1.1%。2014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7.6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9%;共有个体工商户34.5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3%;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为222.96万人和72.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4%和8.9%。2013年,在全市78家上市公司中,共有 59家民营企业,占比达到了75.64%。在全国工商联正式公布的“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杭州市有50家企业进入“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占全国的10%,占浙江省的36.23%,上榜企业数连续第十二次蝉联全国城市和浙江省首位。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企业主阶层的崛起,客观上需要一种利益代表、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的组织或机制,以适应该阶层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聚合与表达,实现行业利益和阶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在杭州的异地企业家通过成立一个商会组织,一方面,扮演了商人群体利益代表、利益表达者的角色,向政府及时反映本阶层的经济和政治诉求,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影响当地政府的公共政策,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商会积极发挥其中介作用,沟通和协调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排解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及其他侵权行为,努力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将行业利益、企业家阶层的个体利益有序地组织、集中起来,传达到政府决策体制中去。
(三)异地在杭商会的兴起得益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招商引资方式的转型
早在2001年,吴敬琏教授就提出,建设民间商会是建立市场经济整个架构的题中应有之义。2002年,陈清泰又进一步提出,“市场体制建设实际上靠三大支柱:一个支柱是政府,一个支柱是企业,一个支柱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很多,其中包括商会。这三者不能互相代替,都有自己独立的作用”。异地商会的产生和发展,与一定的制度环境和体制结构是分不开的,只有现行的治理结构能容纳它,即在允许它合法存在的条件下,它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些异地在杭商会获准成立和运行,就是地方政府(包括各地政府和杭州政府)共同支持的结果。随着杭州市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日趋推进,原先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保姆式”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行为不断归位和规范,从原先的以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过渡,通过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企业放权,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一个能起到中介作用的组织作为载体,而商会组织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对于市场经济和现代政府意识较强的杭州市来说,各级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商会在行业自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可以有效弥补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延伸和部分替代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制度环节。
值得指出的是,2011年以来,在浙江外向型经济受挫、制造业投资回落、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始启动实施“浙商回归”战略,“浙商回归”成为各级政府的“头号工程”。浙江省委、省政府从组织机构、优惠政策、奖励考核等各个方面出台了系列措施,吸引浙商回乡创业。而异地商会作为连接在外投资创业企业家与所在地政府、家乡政府的最重要平台和纽带,在杭州各级政府实施“浙商回归”、招商引资工作以及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杭州市经合办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商会服务的办法,制定出台了《杭州市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商会考核奖励办法》,对省外浙江商会、杭州在外商会等社会组织以及异地在杭商会实施分组考核,发挥商会等社会组织在招商信息、资源、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杭州市招商工作网络,通过考核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励商会等社会组织为完成年度“浙商回归”指标任务做贡献。据杭州市经合办提供的最新数据,2015年1~10月,全市共上报“浙商回归”引进项目574个,总到位资金达557.2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00亿元)的92.88%,同比增长15.01%。2015年1~10月,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871个,到位资金达1033.1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6.09%,较上年同期增长17.66%。
(四)异地在杭商会的兴起得益于杭州城市治理的转型和以“我们”为核心的开放、共建、共享治理理念的确立
如何实现城市治理的转型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杭州作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省会城市,积极探索现代城市治理之道是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随着当代社会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杭州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呈现人口大流动、利益大分化、生活方式与价值多样化的特征。个体与组织和社会的关联弱化使城市治理面临极大的挑战,如果在城市治理中不能形成有机整合,就会加剧各种不可预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
“我们”是杭州基于自身特色和发展实践提出的城市治理理念。多年来,社会各界有序地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社会组织界多界联动、共同治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我们”协同(复合)治理的发展之路。异地在杭商会是杭州落实“我们”治理价值观重要的载体之一。商会组织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由相同地缘的创业者通过主动关联、跨界合作而形成的结构复合、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社会主体,本质上是一种城市治理的公共参与平台。
而且这种治理理念通过异地在杭商会这个平台也融入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的大潮之中。当代产业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多元融合的生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城市在构建整体创业环境时,不仅要重视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以多方参与为动力、以特色文化渗入为导向的产业组织形式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是一种探索把信任、信息、资本和政策等元素,通过商会组织整合到一个共同平台上的组织形式创新。通过整合,实现企业、行业和产业发展所需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把文化、乡情、个人意趣、资本等元素进行有效的嫁接,形成一种基于产品或品牌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内涵,形成一种能够体现“我”的存在感的共同体,这些将引导并决定经济运作的模式、经营机制和创业内涵的变化。
基于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研,课题组对异地在杭的55家商会与118家会员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对基本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体而言,异地在杭商会呈现发展态势较好、治理规范有序、服务管理到位、功能日趋完善的特征。本次调研共计向异地在杭商会发放问卷55份,回收率达到100%。同时,课题组向会员企业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率为36.88%,其中有效问卷为113份,有效率达到95.76%。
(一)商会数量快速增长,发展态势较好
从调研结果来看,异地在杭商会最早成立时间为2000年,2004年以后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2010年后,异地在杭商会发展迅速,成立数量急剧上升,仅2015年就达到了9家,占总量的16.36% (见图1)。历经10余年的发展,截至2015年11月,异地在杭商会的数量达到55家,其中杭州市来杭投资企业(商会)联合会1家、省级商会9家、地市级商会19家、县级商会26家。
图1 异地在杭商会数量变化趋势
从调查的异地在杭商会会员企业数量来看,共有11483家会员企业,平均每个商会有302家会员企业,单个商会所属的会员企业数量最多的达到3300家,最少的则拥有58家会员企业。异地在杭商会所属会员企业的产业分布广泛,涵盖服装,建材,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食品餐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机械制造,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及其他产业。按异地在杭商会涵盖产业数量多少进行排序,依次为食品餐饮,服装,房地产,建材,医疗卫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机械制造及其他产业(见表1)。
表1 商会会员企业涵盖的产业
(二)内部建设不断加强,治理制度规范有序
一是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据问卷调查,异地在杭商会目前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26人,平均每个商会达到2.3人,专职工作人员最多的商会达6人(见表2)。
表2 商会专职与兼职工作人员情况
二是民主选举领导人。商会会长由理事会或会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比例几乎为100%。从问卷调查来看,80%的商会会长都倾向于维护会员企业的共同利益,18.18%的会长倾向于维护公共利益与自己企业的利益,仅有1.82%的企业倾向于维护自己企业的利益,这说明大部分异地在杭商会会长以商会的共同利益为重,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规章制度较为完善。问卷调查显示,商会建立章程、秘书处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费收缴、管理制度的比例为90.91%,其余依次为会长分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委员会工作负责制度、人才招聘制度和约定俗成制度。其中,72.73%的商会认为章程对于商会的有效运作最为重要,其次为秘书长工作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四是会员企业参与度较高。从调研情况看,异地在杭商会会员企业参加年会或其他重要大会的积极性较高,参加年会的会员企业占全体会员的比例在60%以上的高达90.91%,参会比例在80%以上的也达到49.09%。
五是经费基本自主。异地在杭商会收入的近90%是通过缴纳会费的形式获得的,商会领导个人捐助占8.71%,其他收入占1.01%,而政府补贴拨款和营业性收入微乎其微,分别仅占收入的0.54%和0.13%。而从商会的收支情况来看,有45.45%的商会基本可以保持收支平衡,40.00%的商会经费有盈余,而出现经费不足的商会约占12.73%,其余1.82%的商会经费则有较大盈余(见图2)。
图2 异地在杭商会的收支情况
(三)促进会员企业健康发展,对地方经济贡献不断增加
1.会员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大
从调研的数据结果来看,2014年,所调查企业的年平均销售产值达到3.02亿元,在职员工数量平均为248人。从企业注册资金来看,异地在杭商会会员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注册资金为 10万 ~100万元的企业最多,有 41家,占比为36.28%;注册资金为100万~1000万元的企业有39家,占比为34.51%;注册资金为1000万~5000万元的企业有18家,占比为15.93%;注册资金为5000万~1亿元的企业有5家,占比为4.42%;注册资金为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占比为6.19%;注册资金为10万元以下的企业最少,有3家,仅占2.65%。
2.会员企业的所属产业分布广泛
从调查的异地在杭商会会员企业经营范围来看,涉及业务可谓种类齐全,但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经核算发现,从事第二产业(建筑业)的企业有44家,占比为38.94%;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有58家,占比为51.33%,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 13家,占比为11.50%;从事其他产业的企业有11家,占比为9.73% (见图3)。
图3 企业经营产业分布
3.会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面向全国市场
从调查的异地在杭商会会员企业主要销往地来看,主要是面向全国市场。经核算发现,产品和服务销往全国的企业有48家,占比为42.48%;销往浙江省内的企业有27家,占比为23.89%;销往杭州本地和华东地区的企业数量比较相近,占比分别为12.39%和14.16%;出口国外的企业相对最少,占比为7.08%(见图4)。
图4 企业产品和服务主要销往地
(四)职能履行积极有为,功能作用日趋完善
从异地在杭商会对自身的定位来看,92.73%的异地在杭商会认为自己是连接家乡与杭州之间的桥梁和纽带,38.12%的商会认为自己是家乡人在杭州利益的代言人,29.09%的商会认为自己是政府的助手,25.45%的商会认为自己是独立于政府的民间自治组织。
作为民间自发组建和政府积极引导推动的异地商会组织,其成立的目的有鲜明的功能导向。在不断发挥好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拓展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元化的功能,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商会认为现阶段已具备协调社会纠纷、推动光彩事业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协调组织内部企业的关系、为家乡招商引资、开展业务培训以提高会员的素质、开展咨询业务并为会员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和态势、维护会员的利益以及为会员企业搭建融资与合作的平台以及发挥整体优势、争创名牌等职能,占比分别达到58.18%、78.18%、78.18%、80.00%、74.55%、78.18%、81.82%和81.82%。其中,在维护会员的利益、为会员企业搭建融资与合作的平台和为家乡招商引资方面的占比最高,分别为81.82%、81.82%和80.00%。但在主办或组团参加各类展交会,发挥整体优势、争取名牌,为杭州市招商引资,维护市场秩序以及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关于政策的制定方面仍显不足,占比分别为56.36%、54.55%、54.55%、40.00%和25.45%(见表3)。
表3 现阶段商会已经具备的职能
具体而言,目前异地在杭商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助推招商引资的功能
作为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商会组织,其经济职能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商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鲜明特征。尤其是在各地把招商引资、“浙商回归”作为重点工作,甚至是“一号工程”的背景之下,商会作为招商引资的功能平台的作用越发重要。目前55家异地在杭商会几乎都把招商引资作为自身最重要的工作来抓。2014年,杭州市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地组织开展了专题招商和联动招商活动,在杭州召开了全市实体经济大会、第十七届国内经济合作洽谈会和多次区县联动招商活动,各商会积极参与,其中杭州市青田商会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帮助引荐优质项目,先后有杭州中翰盛泰生物医学谷、千桃园、凤凰城等项目顺利落户杭城并建成投产。同时,各商会与主要城区进一步加强了工作联系,为家乡企业来杭州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努力为杭州招商引资提供帮助和支持。
2.市场秩序维护的功能
商会作为一个利益组织化的集体性组织,也是一个自我约束机制,其重要的立足点是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进而组织集体行动、拓展行业的市场活动空间,获得个体行动所无法实现的利益。在商会问卷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帮助会员企业处理劳资纠纷、涉法涉诉问题高居商会功能的首位,占比为87.27%;其次是处理会员企业间的经营纠纷和矛盾,占比为85.45%。例如,2014年福建商会为会员催讨欠款近200万元,解决债务纠纷30余起。不仅维护了会员的合法权益,强化了商会的维权功能,而且提高了会员的抗风险能力,促使会员合法规范经营。
3.促进企业共赢发展的功能
长期在外创业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竞争之外,还需要合作。而通过商会组织这一平台实现具有共同地缘的商人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是降低成本和风险、拓宽创业渠道的一个理性选择。不同行业的会员企业,如果能通过商会的整合,利用已经建立的庞大的销售网络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以及信任优势,引导会员改变故步自封的状态,携手合作,就能使广大会员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政府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和扶持不足的问题。
例如,上海商会通过会员单位——上海融信健保管理有限公司支持,为会员开通上海12家三甲医院、30家专业体检机构的绿色通道,为全体会员的医疗保健提供便利。湖北商会充分依托商会办公场所的优势,2014年免费为5家小微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经营场地;为35个会员企业提供电视、橱窗产品展示宣传;为80多位会员及湖北老乡提供投资融资、经营管理、劳动用工、办证办照、法律维权、看病就医、上学入托、就业安置等方面的咨询、牵线搭桥、资源对接工作;为160人次前往商会公办的会员免费提供工作餐。
4.政企沟通对接的功能
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的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异地商会所具有的强大经济效应及其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得各级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十分重视商会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在许多方面将其纳入了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而深谙经营之道的企业家也明白,在异地他乡脱离了血缘、地缘等共同体依靠的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运用各种机会充分把握政府的政策导向,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杭州市各级政府也需要通过商会这个载体,及时传递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最新政策和发展动向。因此,商会就成为实现政企沟通和对接的重要功能平台。
例如,在杭投资企业(商会)联合会会员中有3名全国人大代表,4名杭州市政协委员,10余名区、县(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积极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勤于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和会员企业的利益诉求。市“两会”期间,在市经合办的组织下,各商会代表认真列席旁听,全面了解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重大战略部署,坚定了融入杭州、创业创新的信心。安徽商会积极发挥政策沟通、政策传达和利益表达的功能。2014年5月,杨士成会长出席“杭州市发展实体经济大会”后,及时传达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创新发展、“四换三名”、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五个方面出台的28项政策,及时为会员企业带来政策红利和发展导向。商会领导列席江干区工商联理事会,参加区内商会座谈会,反映会员企业的发展诉求,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江干区工商联努力协调解决商会投资公司注册、拟建徽商大厦选址和用地等问题。上海商会在吴征会长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杭州市的江干区、上城区、余杭区、钱江科技城等区域,积极与有关政府部门沟通,联系建设杭州市上海中心大厦地块事宜。现已初步选择杭州东站(杭州的交通枢纽中心)某地块,共计100余亩地。
5.创新社会治理的功能
异地在杭商会作为外来在杭创业者的代表组织,随着创业者越来越广泛地融入杭州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在发挥好经济功能的同时,也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治理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异地在杭商会不仅为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各种服务,帮助政府处理和化解群体性事件,而且妥善处理会员企业间的经营纠纷和矛盾,帮助会员企业处理劳资纠纷、涉法涉诉问题。其中,帮助会员企业处理劳资纠纷、涉法涉诉问题高居首位,占比为87.27%;其次是处理会员企业间的经营纠纷和矛盾,占比为85.45%;有72.73%的商会曾为会员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有63.64%的商会帮助政府处理和化解群体性事件。
6.丰富杭商文化的功能
弘扬新时代的杭商文化,传递杭州城市文明的价值和精神气质逐渐成为异地在杭商会的重要功能。目前,各商会都非常重视文化办会,坚持文化引领,建设文化载体,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商会文化品牌。例如,2014年,杭州市天台商会举办了两届“问商论坛”;杭州市湖北商会成功举办了“楚商之春”新春音乐会和“楚商好才艺”活动;杭州市福建商会举办了“我的家乡、我的企业、我的员工、我的亲人”摄影比赛和环西湖自行车比赛、台球比赛等文体活动。2014年,各商会组织企业家沙龙、书画展览、文化论坛、浙江大学杭商大讲堂等活动70余次,参加人员达到3000多人次,丰富了商会文化,加强了文化交流,提升了文化内涵。
7.促进区域交流合作的功能
依托商会沟通两地联系、服务两地发展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异地在杭商会越来越多地成为杭州联系全国各地的重要窗口、国内友好合作的重要辅助平台。在杭州市对口支援、友好城市交往、都市圈建设、山海协作、融入长三角等各项重点工作中,几乎都有异地在杭商会会长或会员企业的身影。商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较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杭州和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比较典型的是,2014年,乐清商会先后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了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政府的浙商创业创新恳谈会、“云南-浙江经济合作交流会”、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杭州电商物流产业合作项目洽谈会等招商活动。2014年,舟山商会组团赴舟山群岛新区投资考察洽谈,会长单位赛丽正宏集团下的赛丽控股、赛丽新能源及赛丽文化与新区政府签订了三个项目,分别为文化保税区、风电二期及文创广场项目,签约金额为11.9亿元,均被列入当期28个重大项目。目前舟山商会企业在舟山的投资总额接近百亿元。
8.履行社会公益的功能
商会组织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动员能力,在履行社会公益事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传递社会正能力的强大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商会各类捐款、捐物价值共计15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余名,展现了大爱无疆,彰显了社会价值,释放了正能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基于平台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创新,异地在杭商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既是广大市场主体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结果,又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市经合办、市民政局、市工商联等职能部门创新服务模式、积极主动作为的结果。
杭州市民政局作为异地在杭商会的登记管理部门,不断推进异地商会的登记改革与监督管理工作,助推异地在杭商会健康快速发展。杭州市工商联作为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要民间组织,在凝结异地商会利益诉求、推动异地商会参政议政、反映要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杭州市经合办作为服务、规范和联络异地在杭商会的政府职能部门,近年来始终把服务商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制度和政策引导,搭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落实和助推商会发展的功能平台,努力打造规范建会平台、商会服务平台、政企对接平台、文化建会平台、社会公益平台和地区交流平台,在支持商会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引导商会广泛参与杭州经济社会建设,为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打造规范建会平台
规范化建设是商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事关商会长远性和根本性建设。市经合办通过编制大纲、抓好培训、加强督促等途径,积极搭建规范建会平台,不断提高商会规范化建设水平。一是编制大纲。在全面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基础工作全面到位、重点工作程序规范”的要求,经合办精心编制了《异地在杭商会正规化建设大纲》和《商会工作指南》,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建设、等级评定等方面做了科学设定,明确了商会筹备、正式成立、重要会议组织、重要事项报批等内容,为商会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南,在指导商会规范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统领作用。二是抓好培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每年多次组织商会负责人和秘书处工作人员进行正规化建设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手把手带教、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化学习,加深理解,逐步提高商会工作人员依法办会、规范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对新成立的商会,明确专人全程指导帮带,逐项抓好落实,切实打牢规范化建设基础。三是加强督促。利用走访调研、召开会议、组织活动、参加商会重大活动等时机,深入了解情况,及时提醒和督促各商会认真落实正规化建设大纲,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确保各项建设依法依规推进。杭州湖北商会被民政部门评为“5A”级社团组织,杭州市来杭投资企业(商会)联合会、杭州市泉州商会、杭州市温州商会、杭州市台州商会、杭州市天台商会、杭州市诸暨商会6家商会被评为“4A”级社团组织。杭州市湖北商会正规化建设的有关经验做法被《中国社会组织》《中国社会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刊载。
(二)积极打造商会服务平台
服务会员是商会立会之本,是商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市经合办始终积极引导各商会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多途径、多渠道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内容。一是搭建经贸活动平台。利用各种契机,五年来共组织5000多家商会会员企业参加在杭举办的各类经贸活动100多次,帮助商会会员企业寻找创业和发展机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帮助会员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市经合办联合各商会利用各种时机,借助各种平台,积极帮助商会会员企业协调解决发展难题,提振发展信心。为破解融资难的瓶颈,通过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上门走访对接等形式,大力推动银企合作,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达成银企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近200亿元,帮助会员企业有效地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融资难的压力。针对会员企业人才招聘难和用工难的问题,市经合办牵头组织各商会与在杭高校加强联系,多次举办大学生就业对接会和招聘会,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三是依法维护商会会员权益。各商会积极反映会员诉求,帮助会员企业协调解决经济纠纷、劳资纠纷等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全力维护会员权益。目前各商会均设立了法律维权机构,不仅为会员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咨询服务,而且帮助会员企业完善规章制度、修改各项经济合同文本,受理会员企业维权申诉,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联合商会多途径、大范围搭建服务平台,为商会会员企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增强了商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三)积极打造政企对接平台
商会、来杭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呵护,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商会及来杭投资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奉献。市经合办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搭建政府与商会以及来杭投资企业之间有效的互通交流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一是积极组织参政议政。每年市“两会”期间,组织各商会负责人列席旁听,全面了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重大战略部署;多名担任市、区人大或政协代表的商会领导,积极履行职责,深入搞好调研,直接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勤于建言献策,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坚定了扎根杭州、融入杭州创业创新的信心。每年及时组织召开杭州市经济情况通报会,通报情况,介绍部署,听取建议,更好地让商会和来杭投资企业全面掌握真实情况,增强发展信心。二是与区、县(市)和开发区搞好对接。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组织2000余家异地在杭商会会员企业参加了30多场各区、县(市)和开发区主办的各类经贸洽谈活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解答、项目推介、实地考察和部门对接等系列活动,积极为来杭投资企业寻找商机,同时也为政府招商引资提供实质性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是搞好部门对接。根据各商会的具体需求,组织异地在杭商会加强与公安、教育、民政、税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交流,为帮助商会有效解决投资落户、子女入学、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争取支持。
(四)积极打造文化建会平台
杭商文化是杭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经合办积极引导异地在杭商会重视抓好文化建会,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发展杭商文化内涵。2009年以来,连续五年举办杭商发展论坛,组织异地在杭商会和会员企业家深入探讨杭商文化,凝聚杭商力量,扩大杭商影响。2011年以来,连续三年组织异地商会领导赴江西、山东和浙江天台开展主题文化之旅活动,加深对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丰富发展杭商文化。各商会坚持以文化建设引领商会各项建设,创办了内容丰富的会刊和网站,广泛组织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和文化考察研讨活动,深入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商会文化品牌,有力地促进了杭州文化建设。此外,经合办还联合杭州市文广集团、杭州市电视台、《杭州日报》、《每日商报》等部门和媒体共同策划了“品质杭商”“新锐杭商”“商帮兴杭”“18创富导师团”等宣传活动,加大了对异地在杭商会及商会领军人物的宣传力度,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商会建设,逐步扩大商会的影响力,提高商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2013年第三届“品质杭商”评选活动中,市经合办推荐的6名异地在杭商会会员企业家成功入选“品质杭商”。在2014年世界杭商大会评比表彰活动中,市经合办推荐的来杭投资企业(商会)联合会、杭州湖北商会、杭州泉州商会被评为“优秀商会”,推荐的5家商会会员企业分别被评为“杰出杭商”“青年领军人物”“新锐企业”,展现了良好的“新杭商”风貌。
(五)积极打造社会公益平台
关注民生、反哺社会是商会的社会责任。市经合办积极引导各商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关爱弱势群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维护稳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各商会通过设立慈善基金、组织慈善活动、援建学校医院等,大力扶贫济困、捐款赈灾、支教助学,倾情奉献社会,释放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四川汶川、青海玉树、雅安芦山、云南鲁甸、昭通地震以及余姚水灾等灾情发生后,各商会迅速组织开展募捐,捐款捐物超过3亿元。一些商会还在震后专门组织考察慰问,认领震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得到了高度评价。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各商会共资助贫困学子近千名,捐献扶贫资金超过5000万元,展现了大爱无疆,彰显了社会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肯定。此外,各商会还利用广泛联系会员、沟通政企两界的优势,整合资源,积极作为,较好地帮助会员企业解决了经营纠纷、伤害赔偿等矛盾和问题,将可能引发的群体事件化解在萌芽之中,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杭州、平安杭州建设。特别是杭州市河南商会在妥善处理出租车停运事件中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迅速化解矛盾创造了条件,得到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六)积极打造地区交流平台
商会具有沟通两地联系、服务两地发展的独特优势,是杭州联系全国各地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实际工作中,市经合办动员各商会积极为杭州与全国各地的企业交流和经济往来牵线搭桥,在推动杭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家乡经济繁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积极推动杭州与各地的合作交流。在杭州市对口支援帮扶、友好城市交往、都市圈建设、山海协作、接轨大上海等各项重点工作中,各异地在杭商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较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杭州和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交流。二是积极引导各地企业来杭投资发展。近年来,杭州市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福州、深圳等地举办经济合作及科技人才合作活动期间,各商会积极帮助邀请知名企业参会,协助搞好相关部门的联系及会务工作安排,为招商活动的成功举办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各商会与有关部门和城区建立了密切联系,积极为家乡企业来杭创业提供咨询和协调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杭州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三是积极引导商会支持家乡发展。近年来,各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了陕西、安徽、辽宁、河南、青海等省份的多个城市在杭举办的合作交流和项目洽谈活动,一些商会还组织企业家回乡实地考察,寻求合作机会,共同投资项目,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当前异地在杭商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异地在杭商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认为现阶段严重制约异地在杭商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商会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开展”,占比达到54.55%;其他受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依次是“会员参与不积极”“企业对商会的认同度不高”“政府没有下放权力给商会”“商会的法律定位与职能不清”,占比分别为41.82%、40.00%、36.36%和27.27%;受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商会领导人领导不力”和“商会内部机制不健全”,占比分别为9.09%和7.27%。
具体而言,当前异地商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
对于自筹经费的商会组织来说,经费保障程度是决定商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现阶段制约异地在杭商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商会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开展”,占比达到54.55%;其他受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会员参与不积极”和“企业对商会的认同度不高”,占比分别达到41.82%和40.00%。
2.商会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分化较为明显
数据显示,55家异地在杭商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约1/3的商会内部治理机制建设较为规范完善,会员企业凝聚力较高,功能作用发挥得比较到位,涌现出了若干个明星商会。大约1/3的商会内部建设和功能发挥较为普通。而另有1/3的商会内部建设、功能发挥和会员参与等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3.商会与政府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够顺畅
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5.45%的商会能够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在调研中,商会的会员企业普遍反映,除了会长单位以及部分大企业之外,其他普通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利益和政策诉求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的意见无法有效传递到政府决策部门。
4.政府部门对商会的服务管理缺乏有效整合
目前,对异地商会的登记、管理、服务等相关职能主要在市民政局、市经合办和市工商联等部门。同时,作为异地商会,还接受家乡所在地的工商联等相关部门的指导。这种多头管理服务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异地商会得到多方的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容易使商会多头应付、顾此失彼。
(二)进一步提升异地在杭商会功能作用的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与原则:以构筑新杭商成长基地与促进新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依法登记、健全组织、理顺关系、强化自律、提升服务等要求,逐步建立机制健全、结构合理、行为规范、功能完善的异地在杭商会组织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异地在杭商会在杭州经济转型、社会治理、城市建设、文化弘扬、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为杭州更好地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贡献更大的力量。
1.建立完善与异地商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为异地商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从国际上看,借助专门立法,强化商会监管服务,促进商会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条通行原则。杭州市作为异地商会发展的先行地区,应积极在依法服务和管理异地商会发展上率先探索,为异地商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规则和政策环境,改变当前无法可依的局面,协调推进包括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社团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使异地商会的运行和管理尽快走上法治化轨道。用法律形式明确商会的性质、职能、宗旨、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形式、活动范围、经费来源等。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商会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机构设置的独立性。
2.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和政策资源,构建统一协调的商会综合服务平台
在进一步理顺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研究探索成立综合性的商会服务机构和平台,整合各方的人、财、物以及政策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搭建统一、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商会服务网。
3.加强人力和资金的保障,进一步增强职能部门服务异地商会发展的能力
目前,异地商会的迅速发展与经合办等职能部门的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适当增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编制与经费支持十分有必要。就杭州市经合办来说,它作为异地在杭商会的业务主管部门,十年前仅管理几家异地商会,十年之后的今天还是同样的工作人员却要管理50多家商会。工作量的巨幅增加以及工作压力的加大对经合办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政府服务,引导商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建议适当增加经合办等服务部门的人员编制以及经费支持,以保证他们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履行服务异地商会发展的各项职能。
4.构建更为有效的激励式商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当前,异地在杭商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不足。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现阶段严重制约异地在杭商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商会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展开”,占比达到54.55%。同时,在调研中,不少经济实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的商会想建设商会大厦,却缺少合适的地块。因此,商会的扶持政策,必须体现激励性和利益导向性,既要对登记注册的商会给予普惠式扶持,又要给职能履行较好、运行规范、作用突出的商会给予激励式的重点倾斜扶持。具体而言,对于已登记注册的异地在杭商会按照会员企业规模,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助。同时,建立分级分类考核体系,对于作用突出的商会给予数量较大的资金奖励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引导商会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和作用。积极协调建设、国土、规划等部门,帮助有实力、有需要的商会解决建设商会大厦所需的地块、资金、信贷等问题。
5.构建更为开放的异地商会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机制
在调研中,商会的会员企业普遍反映,除了会长单位以及部分大企业之外,其他普通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利益和政策诉求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的意见无法有效传递到政府决策部门。因此,必须多渠道构建政府与商会、政府与企业的表达机制。要提升商会的政治地位,增加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中的商会领导名额,更好地参政议政,提高商会的话语权,扩大商会的影响力。在公共政策制定,尤其是经济性、产业性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征求异地商会的意见,科学评估政策对企业的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定期化和制度化的政商、政企对话交流机制。可以每期确定相关主题,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政商、政企对接会,将商会的利益诉求和意见有效有序地传达给公共决策部门。
6.探索建立更具自主性、灵活性的商会登记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
以保障落实商会依法自治权利为导向,进一步改革创新商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有效激发商会发展的活力。具体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先行探索实践:一是在异地商会名称的确定上给予商会更大的自主性,不要求严格按照行政区划名称来确定;二是允许设立跨行业、跨区域的异地商会组织,允许地域相近、文化相通的异地商会合并或整合;三是支持商会组织探索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治理机制,鼓励异地商会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7.建立健全政府与商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协同机制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政府直接从事招商引资的职能将趋于弱化,异地商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商会具有“天下商会是一家”的网络优势、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熟知优势、渠道广和朋友多的联络优势、非政府组织的对接优势等。因此,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商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政府推动、商会联动、企业主动的良好局面。
8.进一步加强商会的组织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商会会长和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对商会班子成员和秘书长进行培训,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其管理商会和服务会员的能力。二是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严格按照商会章程,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使商会运作有制度可依、有章程可循。三是提升影响力。以优质服务不断吸纳新会员,扩充新力量,扩大行业覆盖面,全面提升影响力和代表性,努力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商会知名品牌。
(责任编辑 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