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就在眼前

2016-04-06 03:46:22李淼
乡音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淼废柴霸主

文李淼



未来就在眼前

文李淼

有一天,打开微信,我被大量关于影视明星的八卦新闻淹没,这是我最害怕、最讨厌的社交网络从众现象。未来,越来越多的时间将被浪费在这种从众或被从众的全民狂欢中。

这种未来,肯定难以规避,并且将发展到极致,即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狂欢中的一滴泡沫,直至人数被最大化——我很想看到这个最大人数是多少,因为这个比例也许就是人类社会彻底智能化之后失去自我的人类的比例。

“未来就在眼前”,是一种流行说法。更加通行的翻译是“未来早已发生,只是尚未普及”,这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但愿真正的未来不是我们今天所经历的,而是更加正面的未来。我明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永恒不变。

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够看到已经发生的未来。多数人看到的是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多数人看到了互联网;六年前,多数人看到了微博,因为其时推特(Twitter)已经流行,新浪微博虽然草创但流行是不成问题的;现在,我们都看到了微信,可是三年前谁看到微信是社交网络的未来呢?恐怕张小龙本人也没有看到。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未来很快到来,只需要三五年。看看过去的技术普及历史:爱迪生虽然早在1879年就发明了实用电灯,美国都花了近半个世纪才普及。我小时候去乡下,大家还点着煤油灯,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灯才在中国广大农村普及。再看智能手机,第一代iPhone是2007年发布的,现在,几乎人人手中一部智能手机,少数不用的人是为了坚持“传统”,倒不是买不起。看来,改变我们生活的主要技术和应用,从发明到普及的周期确实在以指数的方式缩短。

没有人能够看到三年后将是什么新的社交应用取代微信,也许微信本身的活力催逼它自身不断革命,就像谷歌(google)至今依然维持着搜索界的霸主地位,但它是以不断变化以及不断扩展边界,如收购YouTube和摩托罗拉来维系其霸主地位的。我们已经看到,腾讯和微信正在做同样的事情。因此,我觉得主导中国的社交软件在可见的未来仍然是微信,如果他们将口号“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贯彻到底,他们将维持霸主地位。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很难预测三年后微信将变成什么样子。

我个人对未来一向持乐观态度,当然这种乐观是有限的乐观。首先,一部分人将被技术异化,这部分人数可能不少。自身缺乏意志力的人,很难不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社交应用带来的那些泡沫和垃圾上,但我们不必为此悲观,因为在移动网络之前有同样多的人迷恋网游,无论是买得起电脑的还是买不起电脑的,买不起电脑就去网吧。迷恋电子游戏的人没有成为废柴,将来,迷恋社交网络的人也不会成为废柴。在电子游戏兴盛之前,有一部分人迷恋电视,这种人在美国被称为“沙发土豆”,通常处于下层或中下层,肥胖,不爱运动。

移动网络不过是未来多数事物被非物质化的前奏。现在,照相机几乎消失了,手表也几乎消失了——除了少数戴名表展示身份的,电视也正在消失,有人担心纸质书将要消失,图书馆部分开始消失。未来呢?可以想象,信息获取的方便将使得医生和医院消失,我们每个人配备智能诊断设备,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自己为自己开药方,甚至可以凭借类似3D打印机的设备自己给自己制药,而所有这些设备也许就是一部手机或者更加先进的东西。你的生活用品部分可以自己制造,另一部分通过网购。而彼时的网购也将不同于现在,比如没有人为你送货上门,你需要的只是制造货物的程序,靠购买得到。

既然一切那么方便,我们还需要工作吗?需要。那时,多数人将从事服务行业,那真是人人为人人服务的时代。我很难想象我们将为他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因为十年、二十年之后,世界将变得“面目皆非”,没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预言。

但有一点不会变化:我们还将需要交流。那时,你打开最好的社交网络,跳出来的一定是关于谁谁的八卦立体影像,或者随便什么最新潮的八卦媒介。我们将以什么样的人作为八卦对象呢?这也是一个谜。

随笔

猜你喜欢
李淼废柴霸主
挑战海洋霸主
我就废柴怎么了!
你的轻而易举,我的力不能及
李淼艺术作品欣赏
海洋霸主
SAD ANGS
海上霸主I:太平洋之心
不平等条约
妇女之友(2018年1期)2018-03-02 08:40:16
30岁的她学会了全身而退
新青年(2017年11期)2017-11-23 19:33:52
你是哪一类“大废柴”
人生十六七(2016年8期)2016-07-11 12: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