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俊英
古镇牵我文史情
文孔俊英
孔俊英
这张照片是2012年冬在武安市伯延镇拍摄的。为何到此?那是为落实当年2月武安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第125号提案《建议筹建武安商帮展览馆》,我跟随市政协课题组前往伯延古镇实地调研,趁机拍下了这张照片。我之所以保留至今并一直放在我心上,是因为照片上那四个字“三多九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
伯延镇一直是武安市政协的基层工作联系点,我作为专题调研组成员,参与并见证了市政协助推伯延古镇保护恢复、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工作。也正是从那次调研开始,我与古镇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后,我多次来到伯延,走遍了所有的大院,院内院外但凡能看得见的石雕、砖雕、木雕字匾和对联都一一作了记录。大院门口门楣一般使用四个字,如“芝兰昌盛”“积德宝善”;院内小门或影壁多用两个字,如“敦厚”“仁安”;有的特殊地方用三个字,如“怡怡轩”;还有的写一个字:福、寿。对联呢,不同的院落有不同的立意:“立身首当立志,正行先在正心”,“门前绿水形势壮,楼左青山气概雄”。这种文字无处不在,其释放的能量早已让我感到震撼。
作为建筑装饰,这些许文字不是最起眼的,只是伯延民居外装饰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伯延民居建筑装饰还有着大量的雕刻和彩绘,家家户户有,里外处处有。其外装饰和内装饰,豪华而精美,丰富而深厚,不由你不醉。
我多次参加调研发现,伯延拥有庞大的古建筑群,以上这些仅仅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伯延现存清末民初建筑600余处,总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规模宏伟、格局别致、技艺精湛。创建于清末民初的徐家庄园,有对联曰:“里三门外三门三叄见九门门门相照,前俩院后俩院二贰合四院院院生辉”。其依照北京故宫格局设计,有房99间,坐北朝南,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两厢房建筑对称排列,四座四合院以南北顺序排列,门户贯通,九门相照。与徐家庄园齐名的房家庄园、王顺庄园、高树勋旧居都堪称古民居瑰宝。著名作家、原河北省省长李尔重生前视察伯延时,曾写下“天下民居哪里好?武安伯延第一家”的诗句。
“武俗尚房舍”,如此宏大豪华的古民居,源自于昔日伯延商贸鼎盛,巨贾辈出,回乡大兴土木。“武安商帮”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兴起于伯延,以一县之地独立为帮,号铺遍布全国各地,叱咤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商界,与晋商、徽商、苏商、潮商等并列称雄。
在近百年的经商历史中,伯延不乏开明绅士。如房锦云,1912年他结识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赠送他“敦厚相邻门匾”。1918年,他捐巨资修建北大红楼,北大校长蔡元培亲书“育我菁莪”匾额,赠与他当时创办的伯延尚德小学,即现在的伯延小学。
面对如此丰厚而魅力无穷的古建筑、古文化资源,市政协将保护、恢复和开发伯延古镇作为重点建言对象。从2012年至2015年,市政协关于伯延古镇建设的提案和建议多达18条,内容包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加快建设二环路以确保古镇交通便捷、关于古镇街道重修的意见、建议“伯延小学”恢复为“尚德小学”、建议在发源地筹建武安商帮展览馆等等。
后来,武安市委安排市政协承担了伯延古镇规划建设工作。其间市政协先后三任主席,均以助推伯延古镇建设为重点工作之一。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下来,亲自带队调研,谋划建设与保护方案,提出了要在伯延古镇建设中充分展示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等五大文化脉系。我曾随政协主席亲赴一线,先后协调实施了伯延大道建设、周恩来纪念馆兴建、徐家大院修缮、核心区街巷建设等八项工程。
为了挖掘伯延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结合文化部门搜集整理了武伦佩抗日、高树勋起义、杨秀峰旧居、薄一波旧居、戎伍胜旧居和边区政府旧址的相关资料;对农耕文化的代表《晚丰记》碑等进行了保护;高标准重修了伯延戏楼,建设了元宝坑广场,为地方戏----平调落子植入伯延古镇打下了基础。
为真实再现伯延在共和国新时期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们积极协助武安市委、市政府和伯延镇党委、政府联络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拍摄时也就在现场。影片重现了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伯延的情况,不仅展现了伯延古镇的风貌,更展示了周总理的伟人风采。
我还参与了伯延古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协助编制和完善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督促指导其在有效保护古镇风貌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开发了一系列由历史遗迹、珍贵文物、特色建筑、自然风光构成的人文景观。2014年伯延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照片中的2012年冬,我邂逅一句“三多九如”,促我情洒伯延古镇。几年来的严冬酷暑摸爬在伯延大地,几多汗水,几多欢欣,几多惊羡,几多深情。
(本文作者为武安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