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慧
节气饮食,舌尖上的姑苏味道
记者 陈佳慧
节气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不止在农耕,不止在穿衣,更在于丰富和改变着我们的饮食。对于物产丰富、百姓富庶的地域而言,节气的改变,就意味着舌尖上味道的改变。24个节气在推进,也总有餐桌上的惊喜等着人们。
寻找曾经苏州人的节气饮食,简直充满惊喜,仿佛打开一副华丽画卷。庆幸的是,尽管大部分饮食习俗已经不在,但不少时令美食依旧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跟着季节吃,跟着古人吃,且食且珍惜。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苏州人享受鲜美,从此开始。
春风时节,当早春万物萌动的时候,水里的,山上的,各种鲜美的食物开始被摆上餐桌,甚至可以说是苏州人盘子里鲜味最足的一个季节。
二月,江南渔民到河荡中捕捞蚬肉,价格相当便宜。买回家后,先用清水养几日,把泥土味去掉,在剖壳取肉,做成汤,或者直接和韭菜炒。菜花鲈鱼也来了,它们抱子产卵,自己会往渔网上撞。在春天里,它是最肥美的,苏州人家一般用扁尖一起烧成鱼汤,鲜美得不得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每年早春二月,河豚从海里溯江而上,来到太湖流域,正是吃它的好时候。
三月,且不说旧时白云茶和现在都闻名的碧螺春来了。到了春天,雨后春笋也上市了。据典籍记载,苏州以前还有一种“燕来笋”。这种笋要等待燕子南飞时,才掀泥而出,其形尖细,与粗壮的山笋不同,味道也是特别鲜美,所以被人叫做“燕来笋”。每年春天到来,桃花水发,鳜鱼也肥硕可食了苏州人认为,春天菜花开放之时的甲鱼最适合食用,所以称之为“菜花甲鱼”。姑苏人家也很会烹饪甲鱼。据《吴郡志》说:“庖鳖所在有之,而吴中烹治为佳,食市以为奇品。鳖之裙尤肥美。”苏州人把甲鱼的四边软肉称之为“裙边”,加鲜芦笋烧成羹汤,为人所称道。从前苏州一到春天,金花菜等野菜就长遍郊区。村妇会将它们采摘回来腌制,成了腌金花菜这样的风味小吃。
在苏州民间,农历三月初三还是荠菜生日。当年荠菜还是一种野菜,农家会采了沿街叫卖。荠菜馄饨、荠菜豆腐羹、腌荠菜……每到这个时节,都是吃荠菜的好时候。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艳阳里迎来味觉最饱满的季节。
四月立夏之后,苏州的樱桃就成熟了。在吴中的西部山区,过去有朱樱、紫樱、蜡珠、樱珠四种樱桃,其中前两种最为珍贵。传说光福、西山等地的樱桃色红如火,味甘如蜜。然后鱼鲜涌入街市。苏州的鲜鱼行,过去多集中于葑门外,货源除了本地的,更有来自湖州、无锡等处。每天夜里要平均到货三百五十艘船,鲜鱼达到五万斤左右。半夜起鱼行内外挂着打灯笼,特别热闹。菜场上卖鱼的都是腐女,伶牙俐齿、眼疾手快,被称为“卖鱼娘娘”,鱼都放在木桶里,活蹦乱跳,十分新鲜。
苏州人还喜欢清蒸鲥鱼,鱼汤鲜,鱼肉嫩,妙不可言,可惜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另外必吃的,还有端午节祭祀先祖的石首鱼。吴地濒临东海,盛产黄鱼,因其头盖骨有两枚豆瓣大小的骨头,白且坚,像石头死的,故有“石首鱼”之称。苏州有谚语道:“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絮被舞三台。”意思是说,当楝子花开的夏令季节,石首鱼上市了,即便是卖了棉絮也要买石首鱼来尝鲜。夏日里,天已微热,石首鱼极易发臭变质,但苏州人还是“忍臭吃石首”,可见对它的鲜美有多喜欢。
每到黄梅季节,大批白鱼从太湖经漕湖一路向东入海,白鱼之乡,声如雷响,这便是一年一度的白鱼阵。
除了鱼鲜,爱做点心小吃的苏州人也继续把夏天的时令美食端上桌。
苏州过去春夏之交盛行麦芽饼。即是将青苎头捣烂后,和于麦芽面或糯米粉中,揉蒸成饼,所以又叫“苎头饼”或者“谷芽饼”。如在饼内放上豆沙、猪油作馅儿,甜软甘松,味道就更好了。
节气常会提醒人们,是时候吃当季蔬菜时鲜啦!
苏州的农村,常常利用屋角田边种点蚕豆、毛豆等作物,入夏后进入熟豆季节,兰花豆、焐酥豆、笋豆、熏青豆等风味豆类小吃就出现了。
此外木渎藏书等苏州西部山区一带的村民都会自制“乌米饭”。
“下浜啦,开洋屋喔,啊要买西瓜——”到了夏天,自然要吃西瓜。每每听到西瓜船上的吆喝,沿河的苏州人家就会打开临水的后门,让船拢过来,买西瓜。过去买西瓜,一买就是几只、几十只,堆放在饭桌下面阴凉的方砖地上,要吃西瓜的,用绳子编制的网袋或竹篮兜着,放到井水里降温。
对,老底子苏州人在夏天就吃冷饮了。清顾禄在《清嘉录》中写道:“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
不过再热,就要给味觉做个休息了。 六月天气炎热,苏州人有断荤吃素的习惯。在吃素开始前和结束后,亲友往往互送荤腥佳肴,称之为“封斋”和“开荤”。据说六月之中,苏州吃素的“十之八九”。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丰收的日子里食物格外香甜。
秋天来时,苏州人享受的味道开始变甜、变糯。
七月乞巧节要吃巧果,也是苏州的一种特色食品。七夕下午,用面粉和糖拌匀,揉结实,再切成两寸左右的条形,扭成结,放入油锅里炸,冷却后使用,香脆可口,别有风味。
八月天气渐凉,菱角就在这季节悄然上市了。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板栗也在八月开始进入果期。栗子糯性强,最适合熟食。苏州人喜欢在煮饭的时间,“呛”一碗栗子放饭锅上蒸熟,然后放些盐、酱油后食用。另外还会将板栗剥去外壳后,与鸡、鸭或者猪肉一起红烧。
吃藕的时候也到了,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煮食,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吴邑志》云:“藕出横山南荡者佳,花白者松脆且甘,食之无渣。”
直到现在,秋天都是苏州人全城吃芡实也就是鸡头米的季节。芡实是果中佳品,可以落汤、磨粉、做饼、蒸糕、炒菜,还有止咳益肾开胃助气等药用价值。
还有芋头,《吴郡志》道:“芋头有水旱两种,小曰‘芋艿’,大约‘芋魁’,亦名‘芋婆’。”过去苏州人喜欢煨芋头,将芋和黄砂糖一起,煨成糖烧芋艿,甜美松香。另一种是以酒和酒糟来煨。
九月寒露已过,苏州本地的茭白也好吃了。苏州东郊原来多水泽,有许多茭白田,葑门即是因为该地盛产茭白而得名。苏州产的茭白,嫩、糯、纤维少,蒸、炒、炖、烹均宜。
美味的还有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
重阳糕也是这个时节要吃的美食。“糕”与“高”谐音,有登高之意,又有步步高升之愿。古书有言:“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重九各以粉面蒸糕相馈,上插剪采小旗,糁丁果实,如榴、栗、银杏、松实之类。”
当然,鲜这个字也不会轻易从苏州人的生活中消失。秋天是吃鲃肺汤的大好时光。鲃肺汤鱼肝肥嫩,浮于汤面,鱼肉细腻,汤清味美。秋霜之后,鲈鱼肉白如雪而无腥,《大业拾遗》载:“吴郡作鲈鱼脍,须八九月霜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脍置盘内,取香橙皮,细切为缕,与鲈脍相和,拨令调匀。”
更重要的是,大闸蟹来啦!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温暖和甜美是寒冬里最美好的味道。
立冬之后,天气渐冷,水果开始减少,不过洞庭红橘大量上市了。洞庭的橘子品种很多,有早红、朱橘、了红、福橘、橙子、香圆、黄皮橘、西山大橘、温柑等等。洞庭红橘皮红瓤黄、汁多味美、酸甜适宜,老幼喜爱。它耐贮运,立冬后采收,可贮藏至来年二月,照样色泽鲜艳,味甜汁鲜。《本草纲目》记载:“橘非洞庭不香。”
入冬后,咸菜、咸肉渐渐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田间蔬菜多时,苏州城乡都习惯囤一些,加盐腌入瓮中。腌的菜有两种,青菜和雪里蕻,此外还有“春不老”萝卜。除了咸菜之外,苏州人还会购买猪肉回家,腌制成咸肉,备着过年用。
想不到,大雪前后的老苏州人也流行吃乳酪。顾禄《清嘉录》里说:“寒冬,乡农畜乳牛,取乳汁入瓶,日担于城,鬻于主顾之家,呼为‘乳酪’。”其实早在清代,苏州人就有了吃牛奶的习惯。据《吴郡岁华纪丽》介绍:“牛乳出光福诸山,田家畜乳牛,冬日取其乳,如菽乳法,点之为乳饼。其精者为酥,或作泡螺、酥膏、酥花。”
苏州人说,冬时风燥糖脆,这个时候吃麦芽糖,也就是饧糖可以“利人牙齿”,而且价廉物美,很得人们喜欢。苏州城里的糖坊更是品种繁多,其中精巧可口的寸金糖、芝麻糖、玫瑰五香兰白糖等,更是受人欢迎。
天一冷,羊肉自然来了。苏州人在明清时期就有了冬令吃羊肉喝羊汤进补的习俗。当然,后来的藏书羊肉更加有名。
除了羊汤,苏州人还有自己的暖锅。冬天,食物易冷,人们便常用一种锅炉合体的铜制炊具,边煮边吃,蛋饺、肉圆、咸肉、蔬菜投放其中,在寒冬里给人带来暖暖春意。
冬至那天,对于苏州人来说是要享受舌尖上的隆重的。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古城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阳酒是要冬一夜的,当代商人套用了这一俗语,把冬阳改成了冬酿。甜甜的有着桂花香的冬酿酒简直是老少的最爱。旧时,冬至节前家家户户还要磨粉做团子,以糖、肉、菜、豆沙、萝卜丝等为馅,祭祀神灵祖先,又馈赠亲友,叫做“冬至团”。从此时开始,十二月二十四要做谢灶团,岁末年初要做糖年糕,年初一要吃百岁小圆子,春节期间要吃欢喜团,正月十五要吃元宵……
大寒来临,腊八这天,苏州人要喝腊八粥,这个习俗出自寺庙,苏州寺庙施粥大多是甜粥,腊八一大早走进寺庙,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红枣、赤豆、桂圆、大米……好多种食材的香味扑面而来。和腊八粥相比,苏州民间还有吃口数粥的习俗。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赤豆参入米中煮粥,全家老少都要吃,就连婴儿也要喂几口。外出的人也要留一碗,就连家里的猫狗都要吃。据说,吃了这种粥,能够驱疫鬼避瘟气。冬天里的苏州人,给嘴里的甜美寄托了更多来年美好的愿望。
(参考书籍 《苏州传统礼仪节令》 蔡利民 高福民 主编 古吴轩出版社)
从小雪开始,羊肉就开始成为了苏州人的心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