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日和时间制度

2016-04-06 02:23整理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6年35期
关键词:历法节气生产

整理 亦安冉

中国人的节日和时间制度

整理 亦安冉

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们的老祖宗一早就给我们定好了规矩。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节气,包含了中国人对四季变化转换规律的总结,它不仅跟农耕生活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在苏州这块土地上,顺应天道,根据时令来生活,是自古已有的传统,苏州人的节日和时间制度,实际上也是中国人的节日和时间制度。

节气是我们的时间美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们的生活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而节气,对中国人而言则是最为重要的生活法则。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人对时间的修辞艺术,我们的老祖宗将天意之美融化到自己的寻常生活之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更是我们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智慧的中国农人顺应天道,根据时令生活了几千年。由节气所派生的有秩序的生活,既是遥远的先人对时间的审美考究,也是对世俗生活的诗意追求。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节日是我们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的节日自古以来也和我们的时间制度联系在一起。岁时节日是中国人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看外国人的节日就会发现,他们的节日通常是和宗教相关联的,而我们对节日的安排,却意在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节日的起源跟我们的历法节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我们老祖宗的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春天播种、秋季收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有祭拜土地之神的活动,所谓“社祭”,所谓“春祈、秋报”,这种在仲秋佳节喜庆丰收、对大自然感恩的活动,即使到了今天也警醒着我们人与自然须和谐共处。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写道:“节气堪称中国文明的智慧,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我们的节日核心是我们自己和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系统的时间安排。

节日里有我们中国人的信仰

节气其实是天的意志,只可顺应,不可违背。

在生产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当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禁忌和迷信观念。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放爆竹习俗原意是避山魈恶鬼,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团圆、娱乐等内容。据说桃木能避邪驱鬼,所以,旧时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削桃木,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画像置于大门之上,以防鬼进门。春节还有许多禁忌,如禁水土出门,不能扫地泼水,以免财气出门。忌说“死”,称这类话语为“乌鸦嘴”。这类禁忌迷信也反映了人们趋吉避祸的愿望。

再比如说清明节,清明节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它实际上是将三个节日并在一起了,清明、寒食节、上巳节。我们的先辈把一年切割成二十四个节气,清明是其中的节气之一,后来演化为清明节。

中秋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我们并不陌生。然而,神话并非是中秋节的唯一文化内涵。对月的崇拜是我们民族先祖敬畏自然、亲近自然、把人类社会的活动和自然界及其运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表现。

许多传统文化学者认为,在我们的节日中有很多健康的,鼓励着我们向前走,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拥有幸福感的因素。我们因为有了这些节日,因为有了这些节日里面非常有意义的仪式性活动,生活就变得特别有情趣,我们的幸福感就变得特别实在,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特别和谐,这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来说是有好处的。

节气,对中国人而言则是最为重要的生活法则

猜你喜欢
历法节气生产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发明新历法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