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书于室町时代初期的《庭训往来》,凭借其生活化、平民化、百科全书的性质经久不衰,凌驾于早于它出现的诸多往来物,更广泛地为时人所接受,是近代教育制度确立之前,中世到近世这段时期日本初等教科书的代表之作。产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往来物,在江户时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关键词:庭训往来;教育;衍化发展
作者简介:沈霞(1979-),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
日本南北朝时期到室町时代这段时间(十四世纪中叶到后半叶),武家子弟和上层庶民的子弟,延请教师在家中授课,或去寺庙接受教育、识字习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进入江户时代,教育惠及庶民阶层,这时期儿童们一般在藩校、私塾、寺子屋[1]接受教育。为了适应儿童教育的需要,出现了数量相当多的基础教材,其中有一部叫做《庭训往来》的往来物,流传广泛,是近代教育制度确立之前,中世到近世这段时期日本初等教科书的代表之作。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内容
《庭训往来》成书于室町时代初期,它的作者及成书确切年份不详。往来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石川谦氏认为,该书的成立时期应该在室町时代初期,即十五世纪初叶[2]。
关于这部往来的作者,江户时代以来普遍认为应是玄惠法师(?-1350)。玄惠法师生于镰仓时代末期至南北朝时代初期,是天台宗的法印大僧都,他精通儒学和汉诗文。据传玄惠法师参与过『建武式目』的制定,还是『太平記』的作者之一、狂言大藏流的始祖。通过对书中内容的考证发现,书中涉及的某些事·物是玄惠法师圆寂后才出现的,据此,现今学界转而相信,作者应该是晚于玄惠法师存世之人,具体不详。
书名《庭训往来》的“庭训”二字,语出《论语·季子》。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子第十六)
孔鲤因敬畏父亲孔子,快步经过孔子所在的厅堂,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后世之人遂以“庭训、鲤对、过庭闻礼”等泛指家庭教育。《庭训往来》的命名方式,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全书由二十五封书信组成,采取每月一对往复书信、按照一月到十二月的顺序编排而成(八月多一封:日期为八月十三日)。在书信礼仪规范的掌握方面煞费苦心。
在书信中穿插大量词汇,全书具备书信文例集的体例,同时兼备了词汇集合的特色。
书中内容涉及国家政事、家庭事务、士农工商之事、武艺、神祗、释教、礼仪、军旅、衣服、器械、宴乐、疾病等诸多方面,所用词汇种类丰富。使用最多的是衣食住相关词汇,计370个;职务职业相关词汇紧随其后,计217个;佛家相关条目有179个词汇;最少的是文学相关词汇最少,仅有16个[3]。不同类别的词汇数量的差距,表明了《庭训往来》的编写者注重该书在实际社会生活功用的用心,体现了《庭训往来》生活本位、实用本位的特点。词语的罗列不仅仅提供了大量的词汇以供学习者记忆,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了诵读时候的节奏感、流畅感,这也是《庭训往来》长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二)庭训往来的历史地位及深层原因
《庭训往来》作为教材被武家社会使用,长达百年。江户时期的朱子学家、政治家新井白石(1657-1725)在自传《折薪记》如此描述自己年幼时学习《庭训往来》的情形:“十岁之秋,余修习《庭训往来》。时至十一月,受命于十日内誊写全书。余不负命。成册敬献于户部,赞声不绝于耳。”[4]这段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江户时代中期,武家子弟把《庭训往来》作为习字的课本来学习的社会现象。应该说,它在传授武家阶层必需的知识和教养这一点上,没有其他往来可以出其右。室町时代,公家、武家甚至佛家都热衷于以《庭训往来》做子弟的学习用书;随着时间车轮的滚滚向前,江户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教科书为目的的往来,但《庭训往来》却没有被新出现的往来物取代,其地位依然稳固,不仅武士阶层的子弟学习使用这部往来,町人阶层对它也格外重视。
该书编成于室町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中讲述的一些内容后人已经无法看懂,江户时代编写的大量的注释书和插图本就说明了这一点。可是,懂得了武士阶层的弓马之术的相关词汇,对于江户时代的农户子弟、商人子弟来说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去地方赴任的官员如何管理田地和农民、如何建造宅邸、该引入什么样的匠人和商人来营造市场、应该如何招待贵人、追击贼人、进行裁决、法事诸种等等,几乎都是从领主的视角而撰写的。书中一些内容侧重于向武家子弟传授社会生活的实用知识,与庶民阶层的生活无甚关系。为什么这样的一部往来,会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受到如此广泛阶层的支持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包罗万象:读、写、百科知识、书信礼仪、社会生活的礼仪礼法、社会万象(各种身份阶层、职业、生活世态)。这一特质让它的地位牢不可破。书中有大量衣食住相关词汇和农工商、百工诸商诸艺有关词汇,谷物果树、器物工具、地方特产、匠人职种等等。这些内容对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是需要了解的。《庭训往来》的生活化、平民化、百科全书的性质让它经久不衰,凌驾于早于它出现的诸多往来物,更广泛地为时人所接受。
另外在江户时代,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庭训往来》的撰写者是学识渊博的玄惠法师。玄惠法师是一位学识深厚的人,他编撰的书其学习价值自然很高。江户时代的人尊古倾向比现代人要强烈,对传统的规范意识也驱动了当时的人们无比重视《庭训往来》。
(三)《庭训往来》在江户时代的衍化与发展
随着模版印刷技术的发达,江户时代出版文化隆盛,《庭训往来》分化发展出了字帖系列·课本系列·注释本系列·插图本系列四个系列。
字帖类:以练习毛笔字为目的而编写的一类。书本开版大、字大,字体通常为行书体。江户时代中期以后,还出现了标注句点、返点、送假名、甚至旁训的字帖。
课本类:以识字认读为目的而编写的一类。元禄年间,这种课本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为便于诵读,在正文右侧标注平假名、左侧标注该字的其他读音的本子;在卷首、卷末、眉批等处刊载其他教材的本子。
注释本类:以注的形式对文中的单词、短句、段落大意等进行解说。例如《庭训往来具注钞》(1834),把一封信分解为数个段落,每段采取行间小注的形式进行注解,最后对段落的大意进行归纳。注释书现今存世的版本就有近200种。这其中既有用汉文编写的,也有和汉混淆文编写的。用汉文编写的《庭训往来》注释书,现存抄本二十余种,和汉混淆文编写的《庭训往来》也有不下二十种。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庭训往来》的流行程度。
插图本类:文中配有插图的一类,这种插图本通常都配有大量插画,插画的位置不定,有集中在眉批部分的,也有根据需要在文中行间穿插的。对于帮助江户时代的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书中的内容非常有益。例如《永乐庭训往来》、《庭训绘抄》、《庭训往来绘抄》、《庭训往来图讚》等。
结语:
《庭训往来》凭借其生活化、平民化、百科全书的性质经久不衰,凌驾于早于它出现的诸多往来物,更广泛地为时人所接受。产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往来物,以《庭训往来》为标志,在江户时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幕末时期,往来物刊行本多达7000余种,其中有约1500种是专门为女子编撰的。往来物的这种盛况不仅让人感叹庶民阶层的活力和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出色的创造力。
注释:
[1]寺子屋是江户时代庶民教育的主要机构,传授读、写、算等基本技能.
[2]参见石川谦《日本教科书大系 古往来(三)》解说·题解部分.
[3]参见石川松太郎校注《庭训往来》(东洋文库242).
[4]参见《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95)戴恩记 折薪记 兰东事史》186页。该段文字为笔者译.
参考文献:
[1]石川謙.庭訓往来についての研究[J].东京教育大学教育学会纪要.东京:金子书房.1950.
[2]石川謙.日本教科書大系 古往来(三)[M].东京:讲谈社.1968.
[3]石川松太郎校注.庭训往来(东洋文库242)[M].东京:平凡社.1973.
[4]山田俊雄. 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庭訓往來·句双紙[M].东京:岩波书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