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阮思雨
摘 要:笔记中的唐太宗入冥故事只是简单记事,并不具备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而后这个题材被佛教吸收和利用,根据自身宣传的需要改编成变文,将故事扩充丰满,并且披上了因果轮回的外衣。到后期,宝卷也收录同一题材故事并进行进一步改写,通过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发展出了丰富的游地狱情节。本文将从宝卷切入,探究其对文本内容继承,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演变。
关键词:唐太宗入冥;宝卷;佛教
作者简介:李丹(1990-),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变文在宋初被皇家明令禁止之后,寺院里不能再作为讲经的场所,宝卷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进入南北朝,本土冥界观和佛教教义结合导致大量入冥故事的产生,唐太宗入冥故事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故事被宝卷吸收,创作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发生了蜕变,增添了新情节,披上了因果轮回的外衣。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了唐太宗入阴司还魂的故事,一般认为这是故事的源头,此文记事简略,没有讲明太宗为何入地府,又为何被送还阳间。文中只提到“冥官问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事变”,然而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细究其因由,对事件加以评判。
《唐天子游地狱宝卷》保留了故事主要情节,但直接取材于西游记第九、十回中的故事。主要讲述袁天罡神机妙算,泾河龙王因此与之赌气,肆意篡改降雨的时辰和点数,危害人间酿下大错。后请唐王保命,却被魏征在梦中斩杀。龙王在地府鸣冤告状,太宗被追入地府对质。太宗因受到崔玨的庇护得以顺利还阳。在还阳之前,阎王命冥使带唐王游览地狱。宝卷中将打赌的人从袁守诚变成了袁天罡,增写了龙王私改下雨的时辰和点数对人间的危害,略去了为唐太宗增加阳寿的情节。同时宝卷还对地狱的情形做了大肆铺叙和渲染,突出地狱的可怖,其具有明显的说教性质。
(一)故事情节
宝卷对唐太宗入冥的原因加以论述。宝卷开篇讲述了“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唐王入冥是因龙王为自己鸣冤。文中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被作者一笔带过,“阎君叫判官展开生死簿子查看善恶,有那建成、元吉也说快快还命,吓得唐王魂不附体”,没有明显指责唐太宗残杀亲兄弟罪行的意味。其次,宝卷中还增加了游地狱情节。文中首先对地府的全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唐王一路经历了枉死城、恶报关、破钱山、望乡台、思乡岭、孽镜山、迷魂台、奈何桥、森罗宝殿、十八层地狱、六道轮回。文中对地狱系统的描写占据了整个篇幅一半以上,西游记中也有对地狱的描写,却绝没有这样极尽铺陈之能,表现地狱之恐怖,刑罚之残酷,让人心生畏惧。唐王在阴间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不但要经历地狱的重重关卡,还经常遭遇恶鬼拦路。冥界的官吏体系也更加完善。十殿阎罗代替了阎罗王一人掌权的局面,鬼魂来到阴间后的审判程序也更加严格,经过审判后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奖惩。这种描写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二)人物形象
宝卷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唐王有着诸多心理活动,“心中惊怕胆又颤,此事不能怨别人。知死不救有责任,耽误性命罪不轻”“唐王来到恶报关,抬头一看心胆寒”,唐王有了常人的情感,更突出了地狱的恐怖。至于崔判官,宝卷略去了他勒索赏赐的情节,他看过魏征的书信,便立即表示“本官保定唐王去游地狱”,护唐王周全,表明他很重视与魏征的友情,并在游地狱时作为唐王的引导员。文中借唐王游地狱展示地狱恐怖,又借崔判官之口劝诫世人。在宝卷中,李淳风这个人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魏征。魏征利用人际关系,助唐太宗化险为夷。在历史上,魏征以一个敢于讽谏的忠臣形象示人,在民间有很高的威信。因而增加魏征作为故事中角色更易于人们接受。
(三)主题思想
宝卷中大量的灌输多行善事,多做功德的思想。如在描写六道轮回如何分别时,“有那阴功大的上通玉帝,下通阴主,引入轮回,转送入天仙道,成仙成佛去了;有那阴功小的,引入人道,为官为臣去了;有那存心大、广行方便的,引入修罗道,脱化世上人去了;有那打爹骂娘歪斜不正者,后来罪满引入畜牲道,失去人身,再等来世修行去了;有那毁道骂佛、使奸耍巧、糟蹋食物者,引入饿鬼道;有那背义忘恩、奸盗邪淫、十恶造罪不轻者,引入地狱道。”这里明显告诫世人,人要品行端正,多行功德便可入天道,成仙成佛,不受轮回之苦。反之,则要投胎为下贱之物,忍受身心折磨。宝卷还宣传因果轮回的思想。“今生面白为何因?前世多扫神前尘。今生美貌为何因?前世多点佛前灯。……今生聪明为何因?前世念佛又看经。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为人周济贫。……今生贫穷为何因?前世骂道又骂僧。今生喑哑为何因?前世指人路不明。”前世是因,今生为果。如想得到善果,必多行善事,不可不敬佛。而十八层地狱刑罚的手段虽不尽相同,但却同样的残酷血腥。油锅地狱、拔舌地狱、剜眼地狱,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这不仅仅是劝恶扬善,更有威慑震慑的意味,让人们自觉的信奉佛教,遵从佛教教义。
综上所述,宝卷在对太宗入冥故事的传承中保留了故事主干,又根据宗教目的而增删情节。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故事在传播过程中文本内容、主题思想发生的蜕变,更可从细节中窥见冥界观的发展及佛教在民间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编. 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方步和编著. 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3]张旭主编. 山丹宝卷 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