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抑”与“扬”

2016-04-06 05:31主讲人余一鸣
意林小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物性格文学奖记叙文

主讲人◎余一鸣

记叙文中的“抑”与“扬”

主讲人◎余一鸣

本期特邀名师:余一鸣(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级语文教师)

余一鸣,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任南京外国语学校高级语文教师。曾获评“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市作协理事,著有多部长篇及中短篇小说选,作品数次进入中囯小说排行榜。曾获人民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等奖项。

写记叙文时,老师常提到一个词——“欲扬先抑”。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写人物时先写人物的负面印象,然后逆转,在某一事例中正面展示和赞扬这个人物。这种写法可以成功地吸引读者眼球,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写法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成长型:原本是有缺点、犯错误的人物,后来因为某个契机,幡然醒悟,改邪归正,让人刮目相看。

还有一种类型,是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人物:从偶然的、表面的事件中产生了误解,后来经过深入了解,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

这样写人物,关键在于抓住人物性格。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人物性格也决定情节的发展,性格的变化也会使情节变化多姿。如《水浒传》里说鲁智深鲁莽,写他的粗中有细,更有看头;《西游记》里说猪八戒善良憨厚,但他贪吃时又常动歪脑筋。这种多层次的性格提供了“欲扬先抑”的写作空间。

在《我的“冤家”同桌》一文中,“我”的同桌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欲扬先抑”式的人物。小作者选择“大嘴巴”同桌作为描写对象,这个构思很棒。因为“大嘴巴”是一种很典型的性格上的陋习,文中的“三八线”和三番五次的小争执也使文章升温不少。但小作者在情节处理和人物性格的完善上还需要下工夫,不然会令文章的转折显得生硬,一些情节也有割裂感。如“三八线”是如何产生和消失的、“我”和同桌为什么因这条线而争执、同桌对“我”的影响和改变等。在抑写人物缺点时,适当放一些人物的优点信息埋下伏笔,会使后文的因果关系更顺畅、具体、更有说服力,而“三八线”的产生和消失,做到了首尾呼应,令情节更加饱满,结构也更加完整。

有些同学会问:“老师,我们该如何灵活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取材。比如,身边的某个熟人突然做成了一件很成功的事,或者成了名人,大家在聊天时就会谈到这个人的往事,如果这个人一贯优秀,往往没什么惊奇的;如果这个人以前普通,甚至有些差劲,就有得写了,所谓“反差越大,惊讶越多”,这就是“欲扬先抑”的效果。

当然,还有一种好方法就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几乎每部经典小说中都有这种写法,我们不妨多多留意并鉴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郑鹭航,10岁,喜欢唱歌、跳舞和弹琴,更喜欢写作。喜欢杨红樱姐姐的文字,梦想成为像她一样的作家。作品曾获龙门书局状元杯作文大赛二等奖、厦门青少年宫“小小消费者”征文比赛二等奖等,以后会继续在写作道路上努力的!

你想得到名师的指导,收获满分秘籍吗?赶快带着你的作文来投稿吧!

投稿方式:

①写下你在写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将一篇原创作文寄至《小文学》编辑部,或发至邮箱:xiaowenxue@yilin.net.cn。

②在信件或邮件里附上联系方式,如被选中,编们会及时联系你,并给出名师的辅导意见,指导你对作文进行修改。

猜你喜欢
人物性格文学奖记叙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解读《愤怒的回顾》中吉米愤怒的原因
文学奖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