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当伊斯兰教在世界上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后,伊斯兰文化必然影响着广大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它也必然对伊斯兰教生活场所的发展给予深刻影响,使伊斯兰建筑及装饰呈现出鲜明的宗教特点和艺术风格。
而追根溯源,其建筑形式是从拜占庭的美学建筑艺术沿袭而来。拜占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以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构成了闻名遐迩的拜占庭艺术,它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思想,它的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并与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它的艺术风格便呈现出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随着1453年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占拜占庭后,从此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便告终结。但其艺术形式仍为东正教会利用着,基督教神学设计思想的教堂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拜占庭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因此伊斯兰的建筑美学是融入了基督教堂建筑艺术精华而逐步形成的。
在进入公元十世纪前后,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西部的喀什噶尔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第一个清真寺,此时正值西迁之回鹘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后来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汗位的萨图克就成为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汗,喀喇汗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首领。以此为起点,中国伊斯兰建筑逐渐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
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伊斯兰教在中国很多民族中确立了地位,同时形成了中国伊斯兰建筑自己的风格体系,体现出伊斯兰的审美情趣及民俗习惯。如伊斯兰寺院的建筑(如清真寺、经学院)及陵墓建筑——麻扎等。其建筑装饰艺术在伊斯兰教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伊斯兰建筑在星月的辉映下肃穆、庄严。伊斯兰教教义规定,每个穆斯林必须积德行善,必须操行和修炼“念、礼、斋、课、朝”五项宗教功课。要笃信伊斯兰教,就需要有特定的场所和设施,于是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即清真寺)就在穆斯林聚居区成为首要的建筑物,也就是说清真寺是阿拉伯伊斯兰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我国早期的伊斯兰建筑多为清真寺、经学院、麻扎和普通民居等,大多数还是按照中亚或阿拉伯式建筑式样修建,有尖拱或圆拱式高大的正门,主体建筑的底部为方形,顶部为弯穹圆拱形式。由于呼唤礼拜的需要,一般在大门或主体建筑的两侧建有“邦克楼”(又称“唤礼塔”)。这种阿拉伯式样的建筑风格, 一直延续至今,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建筑中还有部分遗存,并被应用于纪念性建筑、民用建筑中。
作为伊斯兰建筑的另一种宏伟建筑物——玛扎,也是显示伊斯兰建筑工艺水平的典范,所谓麻扎就是“圣地”、“圣徒墓”之意。建筑形式是上部为圆顶拱拜形式的伊斯兰教陵墓。一般的玛扎为尖塔型和弯顶型顶, 把直角相交的侧壁和穹顶曲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是利用墙角尖拱衔接,从而使四角的空间显得更加广阔。作为纪念性建筑,玛扎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也保持着它显著的艺术特征。这样的建筑在我国新疆地区较多,这些纪念性的玛扎建筑多采用新疆传统的木结构体系。蒙古人的西征及统治使中西伊斯兰玛扎建筑比过去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其中新疆伊犁霍城的秃黑鲁·帖木儿汗玛扎(建成于1363——1369年间),是这种纪念性建筑的代表作品,它的形制和风格既采用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又继续发展了以伊斯兰拱券曲线为特征的完形空间及穹窿顶技艺,可谓是整个伊斯兰纪念性建筑的楷模。
透过伊斯兰建筑文化种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千变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表明它的发展和形成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展开:
(一)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和艺术
在阿拉伯半岛处于蒙昧时代,即伊斯兰教未产生以前,阿拉伯人一般是指沙漠上的贝者因人和闪族人,他们过着或游牧或定居的生活。自从他们有了自己的语言、散文、诗歌、故事、传说、星象学等,便有了自己的装饰艺术。
通过考证,游牧生活是形成阿拉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源泉。沙漠地带生物稀疏,甚至大部分地方人迹罕至,没有广阔的田野,没有壮丽的建筑,没有茂密的森林,进而形成了沙漠人特有的生活环境,即“烈日当空则脑际如梵,明月悠悠则心花怒放,星光灿烂则心旷神怡,狂风袭来则所当立摧”。正是这种沙漠生活环境锤炼了阿拉伯人的心胸,丰富了阿拉伯人的想象。使他们常常保持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和孤傲的性格,不向艰难屈服,不受困苦束缚,形成了阿拉伯人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也因此孕育出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的奇葩。
(二)伊斯兰教的文化
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兰教,并在七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宗教。伊斯兰一词为阿拉伯文“Islan”的音译,意为“顺从”,指顺从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自初期哈里发国家以来一直是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和近代伊斯兰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伊斯兰教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在穆斯林的宗教与世俗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立法、伦理规范、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础。而反映在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上最为明显的体现是: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学者大都主张表现人类和动物是真主独享的特权,侵犯这种特权的人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这种对表现艺术持严格控制的态度是《古兰经》严格的一神论和禁止其他偶像崇拜的必然结果。因此,伊斯兰艺术中做装饰用的纹样,几乎都是花卉和几何纹图案。艺术家们在这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从而形成了一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建筑装饰风格——阿拉伯式风格。
(三)与其他民族艺术的整合
公元七世纪中叶和八世纪初,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开始接触到了叙利亚文化、古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等,并积极吸收了拜占庭、希腊与罗马艺术和建筑风格,并进行多样化的再创造,进而变成丰富多彩且具有自己教义特色的文化与建筑艺术形式。这无不体现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建筑装饰艺术的两重性,即折衷性和创造性。
据此,在这三个主要因素的相互影响及融会贯通下,才发展创造形成了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面貌,即:
(一)抽象中的冥索
《古兰经》中所述:“我的主啊!求你使这个地方变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孙远离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确已使许多人迷误。”基于此伊斯兰教的真主是虚拟、抽象的,是不可见的“虚像”。真主创造万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真主无处不在,却无形无像、无始无终。诚然真主是某种理念的代名词,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其无处不在的“无形”,是感悟真主存在的唯一途径。而这种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质形成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抽象化的艺术面貌。
(二)浓密中的游走
由于阿拉伯半岛除边沿地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之外,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起伏的山脉和沙漠夹杂着零星贫瘠的绿洲,因而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梦想中的家园就如《古兰经》所描述的天国景象:繁花似锦、莺啼鸟啭、河流清冽、满目葱茏。而在现实环境中,稀疏光秃的地表植被和热浪蒸腾的空气却透出丝丝荒凉。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兰艺术家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样式。
此外参照《古兰经》教义的启示,即:认为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所以应以稠密的纹饰将其填满,以此可以阻止魔鬼的活动;认为真主无时无处不在,因而“无”的空间并不存在等。
因而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呈现出花枝满眼的浓密布局,构成了崇尚繁复浓密而不喜空白的艺术面貌。
(三)共性中的宣叙
由于伊斯兰学者吸收了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并以此来论证真主的本体和属性,使伊斯兰教义具有理性思辩的色彩。依《古兰经》中所述:“真主是最完美的存在,一切光荣归于真主。”因而个体的创造性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这使得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不注重个性特征的展现,而是以规整、统一、均衡和重复来勾勒出其鲜明的共性特征。因此纹饰的线条或以波状、弧形、螺旋状延伸,或连绵缠绕,但运动轨迹总体上趋向圆形。极富动感的曲线虽穿插、缠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仍保持清晰的脉络。这无疑展现了圆满自足的真主,其生命活力在于行动中的理智这种哲学认识在艺术中的宣叙。而这些颇具共性的装饰特征则是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又一独特艺术面貌的呈现。
基于伊斯兰建筑这些独树一帜的装饰艺术面貌,进而呈现出其独特的装饰艺术特色,即:
(一)纹饰
主要包括几何装饰纹饰、植物装饰纹饰、书法装饰纹饰。正如左力光先生所分析的那样:“透过这些装饰纹饰,可联想到天穹和下土、正中与方圆、精神及物质。伊斯兰艺术先于世界其他民族和宗教艺术使用几何纹饰,并将其作为主要装饰艺术。几何纹饰不仅表现了穆斯林对代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而且包含了他们的宗教热忱,表达了穆斯林的欣赏品味。”
(二)构图形式
具有伊斯兰风格的装饰艺术在对建筑物的整体包装上精细修饰,色调搭配尽善尽美。对圆屋顶、宣礼塔、柱廊等附属建筑物也是精心构架,而且很多清真寺院本身就有错落有致的门廊,环绕清真寺的围墙、凹壁等,使得建筑装饰艺术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长方形的露天庭院光线充足、宽阔明亮,内墙壁用釉彩瓷砖镶嵌,装修后展现出富丽堂皇的样子。表现了伊斯兰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坚定不移的审美理念。
(三)装饰材料
除了用各种颜色进行几何图形和花卉图案的彩绘外,我们不能忽略富有伊斯兰传统文化特征的雕刻艺术也是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使用的装饰材料通常是烧制的灰泥、砖、石、木头等,自然而然地就创造出富有伊斯兰风格的灰泥浮雕、砖雕、石雕、木雕等。
总之,伊斯兰建筑在伊斯兰人的现实生活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建筑装饰艺术虽包含多种文化体系的艺术成果,却是在服从伊斯兰教义自身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和统一,并以浓郁的色彩对比、密集的层次变化、繁盛满饰的布局及纹样组织编排的不同来造成丰富多变的装饰效果。而这种“浓烈、繁密与变化”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独特而明丽的神性光华,构成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邱树森.中国回族大词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2.
[2]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5-01.
[3]马坚.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3-01.
[4]左力光.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马燕.回族装饰艺术审美风格略论[J].青海民族研究院,2004,(1).
(作者单位:青海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