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三个自信”建设新青海共筑中国梦

2016-04-05 10:40许彩萍
群文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青海小康社会道路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这“三个自信”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逻辑必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内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的精华,总结了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的噩梦、喜梦及复兴梦、建国梦、强国梦、小康梦的历程,因此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调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能高度凝聚民心,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的几次重要讲话中,对中国梦涵义做了科学界定,他指出,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界定与十八大报告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一致。对中国梦的多元解释,决不能淡化、模糊这个本质内涵。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大众话语体系的简单表述,联结了历史与现实,描绘了今天与未来,把中华民族复兴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事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反映中华民族几百年生生不息、为梦想努力拼博的历史和历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经过艰苦探索开辟的胜利之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所以,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科学阐释,我们今后必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1840年以来,实现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不断的破灭,相伴随的是一连串的恶梦、噩梦。所以在许多志士、壮士及人民内心形成了“实现中国梦,路在何方?”这样的疑问、天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理论最早、最初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幕式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他在讲话中深有感触地说:“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有自己特色之路”。这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当时邓小平尽管没有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但其涵义是一致的,思想是共同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萌芽形态和雏形。直到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才第一次明确、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标明“自己的道路”、“中国道路”已明确并进入了崭新的实践阶段,理论上有了质的飞跃,实践上迈入了正确的轨道,这是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的起点,是中国梦付诸实践的开始。

自党的十二大以后,我们党连续六次党代会报告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加入新修改的党章。到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更加明确、明晰,进而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自信”并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三、“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中共十八大,是对于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所谓的“决定性阶段”,是指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目前这个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在这一时期,不允许在“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有半点闪失。为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和全社会的思想,把全党的认识和全社会的思想统一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加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的自信,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指南的自信,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的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之前所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要求变了。一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从“建设”到“建成”,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共产党人做出的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必须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形成巨大合力,朝着一个目标奋进。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三个自信”就成为必然要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一个是建党一百年的目标,一个是新中国建立一百年的目标,两个目标环环相扣。“三个自信”的提出,必将进一步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举什么的旗、走什么的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来继续前进,这是关系党以及国家工作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三个自信”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但是,最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未来的走向存在很大分歧,有人希望走过去的路,有人希望走改旗易帜的路。所以,必须用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来统一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告诫全党对自己创造的理论、行进的道路,设计的制度不要妄自菲薄,要保持理性自觉和清醒,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正确的理论航向。

四、坚定三个自信,建设新青海,共筑中国梦

在新青海建设的征途中,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青海的事情做好,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共同事业。为此就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定道路自信,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横向比,青海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当前,我们的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有待加强;民生保障水平尚待提高,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依然存在,发展环境需要继续优化;生态环境仍然脆弱,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如此等等,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没有青海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的发展,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就无从谈起。

第二、坚定理论自信,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不断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

第三、坚定制度自信,要着力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坚持和完善已见成效制度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一些符合青海实际的新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同时,要积极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符合青海实际、立足青海改革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就业机制等教育制度,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人才培养制度保障。

二十一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二十一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每个地区、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坚实。中国梦,要靠诸多青海梦的实现去保证。让我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共筑中国梦。

(作者简介:许彩萍(1966.6-)女,青海乐都人,法学硕士,教授,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海小康社会道路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道听途说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