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冬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2016-04-05 13:47刘爽
戏剧之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曹雪芹红楼梦

刘爽

【摘 要】李辰冬先生作为中国现当代卓有成就的古代文学专家,红学研究硕果累累,收获颇丰。但除却其红学专著《红楼梦研究》外,其他著作并未在大陆出版过。笔者认为,李辰冬专注于从作者的眼光去评论、认识作品的研究方法对于现当代红学研究来说仍具有学术生命力。本文将全面介绍分析李辰冬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的评论,并从人物描写、小说结构、写作风格、情感表现四个方面来看李辰冬对曹雪芹创作形式的剖析。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李辰冬;《红楼梦研究》;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7-02

李辰冬(1907-1983),河南省济源县人,1928年于燕京大学毕业,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3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回国。曾执教于燕京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中央政治学校、西北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等校。李辰冬对于《红楼梦》的感情是特殊的,在巴黎留学期间,他把《红楼梦研究》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他说:“我想把《红楼梦》介绍给西洋人,意思是说,我们也有与你们同样伟大的作品。”①由于历史的原因,1949年之后,他的著作除《红楼梦研究》以外,都没有在中国大陆出版过,但他的小说研究历年多次再版,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本文中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李辰冬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评论。

一、《红楼梦》人物描写

《红楼梦》的描写很多运用的是移情手法,曹雪芹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无生命的客观事物中,使这些事物具有温度和品格,使人接近、亲热。李辰冬认为,《红楼梦》一草一木,一花一柳,皆有情;同时,他认为《红楼梦》书中人皆会移情,曹雪芹将自己移情的手法传授于宝玉,宝钗,黛玉,湘云,探春等人身上,他只是客观地述说着探春房中的陈设,你便能看到这一定是探春的房间: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房子并不曾断隔,当地放着一张梨花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着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磐,旁边挂着小槌。”

这样大气爽朗,不是探春的房间还能是谁?又如宝钗不喜欢花儿粉儿的,朴素娴静,她的房间又是这样的:

“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空瓶,中供着树枝菊花,并两部书,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轻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一色“只”“无”“而已”显得朴素但不清寡,沉静但也端庄,这不是宝钗又是谁?除因人物性格迥异而移情的陈设外,曹雪芹还将人物的不同体态架构在性格上,李辰冬说,“黛玉多愁善感,且常生病,故弱不胜衣;宝钗温柔忠厚,故体格丰满。反之,从一个人的外貌,也可知道一个人的内心。雨村生的是‘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虽衣服褴褛,甄士隐的丫环也预知他是‘必非久困之人。”只因曹雪芹描写人物的目的,是客观无辜的,他只是平心静气一一描写着各式各样的性格而已,只有善于移情的人,才可以做到以灵魂贯穿书本,所以往往一段话,一句话,有时几个字,都可以表现出活生生的人物来。

李辰冬说:“一切艺术,愈能使读者忘记其人造性,则其作品愈成熟。”他所认为的曹雪芹的“成熟”,也就是曹雪芹的移情。《红楼梦》之所以是不朽之作,因为它不局限于事物的本身,而通过移情,看到了事物的灵魂。“鉴别一位艺术家的高下,只有以移情作用的强弱为标准,换言之,就是他所表现的愈是灵魂多而事实少,则其移情作用也最强,孤儿艺术家的地位也愈高。”②

二、《红楼梦》的结构

人物景物的灵魂有了,将之串联起来的大背景,就是故事的结构了。《红楼梦》的结构在李辰冬看来,漫篇伏笔,却无甚规章,错综复杂,有时高潮陡然而至,有时原委娓娓道来,像极了茫茫大海:“前后左右,波涛澎湃,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也不知起于何地,止于何时,不禁起茫茫沧海无边无际之叹!”③这不正是每个人读《红楼梦》的感觉吗?李辰冬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旁,认为在行文结构上他们有一样的特色。他引泰纳评价莎士比亚风格的语句:

“没一点准备,没一点安排,没一点用意,为的让人家了解。好像一匹最凶猛、最肥硕的马,它只是跳,并不知怎么跑。两个字的间隔,它已经跳了很远,转瞬之间,又是另一世界,读者简直找不到他的结构的过程。”

曹雪芹的手法不也是如此?《红楼梦》这篇汪洋,一浪接一浪,没有间歇可停,没有踪迹可寻;读完一回,意犹未尽,然不知何时,新的一浪又起。就说宝玉挨打这回,宝玉被宝钗讥笑,心中不快,出去园子里散步,逛到王夫人房中,与金钏说笑,金钏说错话被王夫人掌嘴撵了出去,自此就没有再写金钏了;转而写宝玉,显示遇到一个女子在地上画字,然后踢了袭人,晴雯撕扇;接着竟转而写起了湘云,又再写回湘云与宝玉说话,宝玉被传话,贾雨村要见他;接着路上宝玉又见黛玉,说了会子话。这中间的故事都和宝玉挨打无甚关系,只是一层一层的小波浪。突然,听闻金钏投井,宝玉“心中早已五内摧伤,茫茫不知何往,背着手,低着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信步来至厅上。”贾政看到宝玉这个样子肯定不快,可正在这时,忠顺府长官又向他讨宝玉藏起来的琪官,最后又听闻金钏投井。不知不觉的,宝玉这顿挨打的大波涛就被造就了,之前的伏笔,在此了结。李辰冬便把这样的结构方法归纳为“海潮式”或“《红楼梦》式”,只因它如海潮般波澜壮阔,又只此一书是如此,想来这样的命名十分合理。

三、曹雪芹的写作风格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就前八十回来说,曹雪芹十分讲究“社会大背景”。李辰冬在评价《红楼梦》的风格时特别研究了曹雪芹运用北京话的功力,他评价到:“本来表现社会的文字,应以社会的环境为转移,有某种环境,就有某种文字,如果想表现中国大家庭的琐事细闻,就得用中国家庭通用的语言,不然,就形容不出它们的微妙。”④大观园这个大家庭放在浓重的北京话大环境下更加具体生动了。李辰冬认为,曹雪芹所处的社会大家庭让他见多识广,感情丰富,以至《红楼梦》中的人物从上到下没有不能言善道的,每个人说话都有其独特的感觉:宝钗说话敦厚得体,湘云说话烂漫可爱,凤姐说话泼辣爽快,宝玉说话撒娇任性……除此之外,《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还关乎情绪、腔调、性别等等,李辰冬总结为:“我们每句言辞,除表现思想外,还有我们的姿态和腔调。喜有喜的表情与语法,怒有怒的表情与语法,恶有恶的表情与语法,爱有爱的表情与语法。总之,因思想不同,表情与声调也随之而异。不但如此,因人的年岁、性别、职业、个性的不同,表情与语调也就不同。”⑤这便是为什么我们读湘云的话就能联想到湘云的纯真模样,读凤姐的话就能看到凤辣子撒泼,读黛玉的话就可以看到她宜喜宜嗔的样子。

曹雪芹不但善于把谁的话放进谁的嘴里,还善于引用谚语,且不同角色运用不用的谚语恰到好处。刘姥姥从凤姐那得二十两银子,笑道:“我们也知艰难的;但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凭他怎么,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平儿骂贾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账东西!”紫鹃劝黛玉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李辰冬认为曹雪芹给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新的教训:“要改良文学,丰富文学,必须往日常的语言里找,唯有这些正活着的语言,才能表现现实的生活。”⑥也正是这样“活着的语言”,使《红楼梦》成为不朽的珍宝,成为中国将来文学的模范。

四、《红楼梦》的情感表现

李辰冬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极其善于运用中国文字的人:“他要喜,文字也喜,他要怒,文字也怒,他有多少情感,文字也就有多少情感。”⑦曹雪芹不仅善于移情、善于运用环境,还善于赋予文字情感,使人读之产生意象而非意念。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其言辞一定极其准确,其对于故事的叙述是拿捏到位的,对于动作的模仿是极其到家的。《红楼梦》中的文字极端写实地摆在那里,不偏不倚,读完产生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多样的。例如宝玉挨打,我们为宝玉流泪,因为他实在可怜;为贾政生气,因为宝玉也十分该打;为王夫人,黛玉,宝钗,袭人心疼,因为打在宝玉身,也痛在她们心。一段故事能够引发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或意象,而且丝毫不相互冲突,这就是曹雪芹的写实功力。

李辰冬在红学研究上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石昌渝曾这样评价李辰冬:“如果胡适,鲁迅等是‘五四现代学术的第一代的话,那么李辰冬则属于第二代。”⑧以胡、鲁为代表的新文学家善于把西方文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引进白话小说研究,使这些小说拥有了现代学术研究的风格特征;李辰冬作为现代学术研究的推进者,不仅承接了中西方比较研究的方法,更能够较为完全的评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并科学的揭示出作品创作时的内在规律,所谓“从作家的本身来认识作品,从作家的时代来认识作品。”⑨他对《红楼梦》写作技巧和艺术价值的评价,现在还为广大《红楼梦》读者所乐于称道。

注释:

①李辰冬《红楼梦研究合版·自序》(1958年)。

②李辰冬.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71.

③同上,P72.

④同上,P77.

⑤李辰冬,寿鹏飞.民国文存16·红楼梦研究两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92.

⑥同⑤,P97.

⑦同⑤,P101.

⑧⑨石昌渝.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6.5.

参考文献:

[1]李辰冬.红楼梦研究[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

[2]李辰冬.李辰冬古典小说研究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4]曹雪芹撰,高鹗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王人恩.红楼梦新探[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6]邓庆佑.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J].红楼梦学刊,1995(04).

[7]王人恩.李辰冬对潘重规《民族血泪铸成的红楼梦》的“疑问”解读[J].甘肃社会科学,2012(01).

[8]熊飞宇.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管窥[J].红楼梦学刊,2010(01).

[9]丁瑜.港台红学研究的进程与启示(1949—1978)[J].洛阳师范学院校报,2012(10).

作者简介:

刘 爽(1990-),女,河北霸州人,集美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小说。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曹雪芹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