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波
当今的散文写作理念多元面貌驳杂,我个人尊崇的是那种高能耗的散文写作。
之所以高能耗,与散文这种文体的先天体质有关。各种类型的散文写作理论都有相应的好作品支撑作者的信心,不过在我的阅读和写作体验中,最具肌理质感和精神光照度的散文还是在一手生活经验里炼金的非虚构性作品。
那种有体温、有呼吸的起伏感和思想的锐叫声的散文是离人心最近的文字。
我们阅读这样的散文时是幸福的,写作这样的散文时却可能是局促和痛苦的。
这样的散文,不仅大量消耗生活积累(如同用粮食酿酒,基本是一百比一,一千比一的产出率),还会大量消耗荷尔蒙和思想资源。
也像存硬币买电器,积攒的过程是琐碎和漫长的,挥霍的过程是奢侈和简短的。
你的现实人生能否为持续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热能?你的内心是否经得起写作的尖锐拷问与损耗?
高能耗是散文写作的瓶颈,却也是散文品质的必要保证。
《我与地坛》我读了许多年仍不厌倦。史铁生在地坛转悠了十五六年才拿出这样一篇。这篇散文的能耗是十多年的孤独加无数个分秒的苦思冥想。相对于这一篇,史铁生其他的单篇散文对我就没有这么强大的征服力,它们的能耗相对更低。
那些生命能耗较低、过于依赖资料和虚构等外在资助的散文易于量产,易于形成话题和标示,却很难携带足量的体温,这样的散文偶尔也会出名篇佳构,不过很难牵扯我的心跳。
世间偶有好散文问世流传,却罕有能够不断写出好散文的散文艺术家。
我想说的是,即便以散文为主要写作体裁的作者,也要警惕成为职业散文家的雄心。就如同我们有时会遇上爱情,却不可能成为恋爱家,我们不时会遇上友谊,却并没必要成为交友专家。
好散文其实是一种娇贵的恩赐,你可以等待、酝酿、诱导,却很难策划和炮制。那等待的过程,有时如稻谷的有机生长,需要耗费几个节气,有时如煤和石油的形成,要耗费的是几个世纪。
一个散文写作者比较务实的追求或许是,当日常生活渐趋有序和庸碌之后,能否让自己的嗅觉更细腻些,听觉更灵敏些,眼力更锐利些。当生命的虚无感日趋显现时,能否让自己的头颅更高昂些,筋骨更坚实些,心灵更自由些。
倘能做到这些,当一个疑似散文家的写作者在文坛的视线中淡出时,一些以散文的名义发表的温热文字,还会偶尔闪烁在知己和同道的案头与记忆。
它们或许寥若星辰,却也暖若星辰。
我想,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这是很低的定位,其实也是很高的理想。
2015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