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 李晶
【摘 要】根据东北重点国有林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以及不同森林经营目标,按照森林资源类型,分别采取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和改造培育三种经营措施,旨在为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关键词】东北林区;森林;经营措施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功能下降,可采资源匮乏,中幼林比例高,残次林面积大。为提高林分质量,尽快恢复顶极森林生态系统,按照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采取相应经营培育措施,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补则补,造、抚、改、补相结合。大兴安岭林区重点培育以落叶松等为主的用材林;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林区重点培育红松阔叶混交林,提高经济效益,兼顾森林生态与社会效益。
1 人工造林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尚有部分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采取人工造林方式,增加森林面积,加快森林植被恢复。人工造林要结合立地条件,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选择造林树种,一般采取植苗营造混交林。
1.1 类型分区
根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确定造林技术模式,造林地类为荒山荒地,造林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
1.2 技术思路
由于荒山荒地地块分布不均匀,比较分散,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选取造林地块。造林树种选取种源丰富,易于成活且生长速度较快的乡土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1.3 具体措施
1.3.1 整地
荒山荒地造林一般要求前一年秋季整地,采取机器整地或人工穴状整地,穴状整地规格要求直径为50cm,深度为20-30cm之间。
1.3.2 植苗
荒山荒地造林植苗时间应抢前抓早,顶浆造林,做到在整个造林过程中苗木根系不离水,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1.3.3 抚育管理
荒山荒地造林,要加强对新植幼苗的抚育管护,以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抚育次数按3年5次(即2、2、1)进行,特别是第一次镐头抚育,造林完成后马上进行,主要是培土、扶正、踏实,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1.3.4 管护方式
设专人进行人工看护,并在荒山荒地造林明显地点设立标示牌,杜绝在造林地内进行采摘和放牧等一切野外活动。
2 中幼龄林抚育
中幼龄林抚育主要针对林木株数较多、竞争激烈,已经出现自然分化,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林分。通过中幼林抚育,重点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生长环境,调整林木竞争关系,提高林分生长量。
2.1 商品林
2.1.1 透光抚育
对郁闭度在≥0.9人工幼龄林和郁闭度在≥0.8天然幼龄林进行透光抚育。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目的树种中生长过密、生长不良的树木。
2.1.2 生长抚育
郁闭度≥0.8中龄林分;郁闭度≥0.7中龄林分,且下层目的树种较多、分布均匀林分;郁闭度不足0.7,下层目的树种每公顷幼树≥3000株,或幼苗≥6000株,分布均匀,并受非目的树种抑制生长林分。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林木,以及目的树种中生长过密、长势落后、干形弯曲、病腐等树木。
2.1.3 技术要求
抚育应去劣留优,间密留稀,砍小留大,保证抚育质量。对针叶林应注意保留阔叶树,阔叶林应注意保留针叶树,以利于形成针阔混交林。
定性抚育强度人工幼龄林透光抚育可伐去原有株数(25-40)%或蓄积量(10-20)%,天然幼龄林透光抚育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10-20)%;人工中龄林生长抚育可伐去原有株数(15-30)%或蓄积量(10-20)%,天然中龄林生长抚育可伐去原有林分蓄积量(15-20)%。被伐木应选择林分内生长不良、感染病虫害或过密林木,包括枯立木、被压木、弯曲木、病腐木、多头木、霸王木、生长过密林木、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其它植物(灌木、藤本、高大草本等)和有害林木。
2.2 公益林
2.2.1 透光抚育
幼龄林林分郁闭度≥0.8,林木分布均匀,林下植被稀疏的林分,采用透光抚育,伐除病腐木和非目的树种以及过密的林木。
2.2.2 生态疏伐
中龄林林分郁闭度≥0.7,对坡度<25°,立地条件好,采用生态疏伐,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度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林木都能直接受光的要求,将林木分为优良木、有益木和有害木,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的草本、灌木和藤蔓。
2.2.3 技术要求
透光抚育株数强度(15-30)%,蓄积强度(10-20)%,伐后郁闭度应保留0.6-0.7。生态疏伐株数(蓄积)强度≤20%,伐后郁闭度≥0.6。抚育间隔期幼龄林(3-5)年,中龄林(6-10)年。
3 森林改造培育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目的树种较少,林下更新不良,目的树种幼苗幼树较少,林分结构单一,林地生产力低下,应采取改造培育措施。
3.1 培育对象
森林培育对象包括林相残败,功能低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林分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林分优良种质资源枯竭,具有自然繁殖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在每公顷30株以下的林分;遭受严重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死亡木(频死木)比重占株数20%以上的林分;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40%以下的林分等。
3.2 培育措施
针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状况,参照有关规定,森林改造培育主要采取补植补造和改造培育两种措施。
3.2.1 补植补造
根据林地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现状,现有林木分布比较均匀的林地采用均匀补植。现有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较多的林地采取块状补植。补植后现有林木株数、现有珍贵树种幼苗幼树和新植苗株数之和应达到合理密度以上。
补植补造树种为: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按照红松阔叶混交地带性顶极群落的目标要求,补植红松、水曲柳、胡桃秋、柞树和大青杨等珍贵树种为主,大兴安岭林区补植落叶松、樟子松等目的树种为主,补植后适时进行抚育管护。
3.2.2 改造培育
按照不同的林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造培育方式,对复层异龄残次林等选择综合改造的方式,通过采取补植、抚育、调整等方式,育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伐除部分影响补植、占用林地面积和空间较大的非目的树种,以及老龄过熟木、多头木、病腐木、断稍木、霸王树、树干弯曲破损木、散生木,为林下补植创造有利条件。
补植时应根据上层保留木胸径大小和株数、幼苗幼树分布以及立地条件等因素确定补植树种和密度。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补植红松、水曲柳和胡桃秋等珍贵树种为主,大兴安岭林区补植落叶松、樟子松等目的树种为主,补植后适时进行抚育管护。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