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向 楠 胡 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运用伏邪学说从肾论治痛风病
周慧敏向楠△胡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摘要目的:探讨伏邪学说指导痛风病从肾论治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伏邪学说的形成及发病特点,分析伏邪与痛风发病的联系,证实痛风发病初期表现与伏邪致病特点具有统一性,“伏邪学说-从肾论治”贯穿痛风的整个病程。结论:运用伏邪学说诠释其发病机理,从肾论治痛风病各个时期,重在温阳补肾,配合活血通络、祛湿泄浊等治法,倡导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疗效、降低复发、减少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 痛风@伏邪
痛风,又称为“痹证”、“历节”,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本病早期多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往往未能发觉或不予重视,致使尿酸晶体在关节沉积而突然发病,出现红肿热痛,发作剧烈时患者自觉疼痛感在发作关节处呼啸游走,故最初命名“痛风”[1]。本病不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还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据统计,全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84%,长期痛风伴显著损害的占41%;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伴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2]。由于临床上常用的西药长期服用对肾脏毒副作用较大,应用受到限制。而在中医伏邪学说指导下,运用中药从肾论治此病,能取得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1伏邪学说的源流1.1伏邪学说的形成《黄帝内经》奠定了伏邪学说的理论基础,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晋代王叔和则明确提出“伏邪”之说,认为人体感受外邪以后,有时不立即发病,而是伏藏于体内。若正气充足,可以驱邪外出,则不发病;若正气不足,不能驱逐邪气,或邪气伏藏于正虚之处而未祛除,致邪气留连,待时而发,成为“伏邪”。明清时期医家采用伏邪学说,来解释当时部分疫病流行的病机,并提出不只有“伏寒化温”,而是六淫、疫毒皆能伏而后发,促进了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多种内伤杂病亦具病邪(或致病因素)伏而后发的特点,也有研究者将伏邪学说的“伏邪”内涵拓展为六淫、疫毒及体内的病理产物。
1.2伏邪致病特点伏邪是指致病因素,可以是外环境的六淫、疫毒,或者机体内的病理产物等。具有隐匿性,伏邪留连体内,初起常无症状,易被忽视。具有积聚性,邪气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突然发作。
2伏邪与痛风发病的联系2.1明显的致病因素《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认为痛风是因外受寒凉,致使体内热血痰浊凝涩,每逢夜间阴气旺盛发作痛甚。说明朱丹溪认识到痛风发作是由于体内的致病因素,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能推测为“热血痰浊凝涩”。现代研究表明,痛风发作是关节内尿酸晶体堆积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尿酸的结晶体就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2.2发病初期具有隐匿性伏邪具有“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这与痛风的发病特点极为相似。痛风病发作前,除开血尿酸水平升高,多无明显症状,往往被忽视。但是此时体内尿酸代谢已经出现问题,如血液中嘌呤合成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尿酸排泄不良等情况。
2.3能自我积聚,发病后变证繁多研究表明,血尿酸浓度过高日久易在体内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沉积在关节、滑囊、滑膜及肾组织中的结晶体,并引起炎症,可见本病发作经历了一个致病因素积累的过程。中医认为本病为浊毒伏藏,滞留血中,积聚渐强,最后发作为痛风性关节炎,后期邪气留连而正气虚衰时,可导致痛风性肾病、痛风性肾结石甚至肾衰竭等变证。
3“伏邪学说―从肾论治”贯穿痛风病程3.1肾与痛风病发病的联系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对水液具有气化蒸腾作用,将有用成分蒸腾气化重新回到机体,将代谢产生的废液化为尿液排出体外[3]。可见,若肾的生理功能正常,则水液代谢有序,体内浊毒不易伏藏;若肾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则易致“热血痰浊”(代谢产物)蕴结成毒,成为伏邪留而为害,瘀滞肢节、皮肉而导致痛风发作。可见,要阻断内生伏邪伏藏体内,就必须固护肾阴肾阳,维持肾脏的生理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痛风的发病与肾脏密切相关,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清除率下降是部分高尿酸血症形成的病理机制[4]。肾脏对尿酸盐的排泄是由肾小球滤过,但滤过的尿酸盐有部分会被近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最终尿酸从肾脏排泄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12%。若肾脏生理功能异常,导致尿酸盐滤过减少或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可引起尿酸盐肾排泄的降低,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进而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则发为痛风。此外,长期痛风患者往往伴有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尿素氮、血肌酐等肾功能指标轻中度升高,后期可发展为痛风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等。研究表明,人类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肾素活性具有相关性。高尿酸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出现高血压及肾小球内高灌注、高压力及肾脏纤维化[5]。故该病要提倡早发现、早治疗,在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和痛风缓解期使用药物治疗,增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量,降低肾脏损害,有效截断病情进展。
3.2从肾论治的临床运用在伏邪理论的指导下,痛风初期及缓解期虽无症状,但也要积极治疗。经文献整理,发现使用温肾类方剂结合临床辨证对痛风进行治疗,收效良好。具体为①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此时内生伏邪留连体内,虽无明显症状,但应“未病先防”,截断疾病发展,如钱氏[6]以排浊温肾方为基础方(含补骨脂15g),采用补肾健脾、泄浊通络法治疗高尿酸血症,发现对血尿酸降低程度与西药苯澳马隆相当,但改善症状方面优势明显。②痛风关节炎发作期:内生伏邪积聚到一定程度,被诱因引导而发作,此时应尽快清除伏邪,如姜氏[7]采用补肾利湿法,自拟痛风宁方治疗痛风关节炎发作患者,总有效率达93.33%,且无西药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③痛风发作缓解期:此时不能因症状一时缓解而放松,应坚持清除体内伏邪防止复发,如陈氏[8]和张氏[9]均以温阳通络合剂(含温肾阳之肉桂)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缓解期,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④痛风并发症期:此时应在祛除伏邪同时兼顾扶正,以改善并发症,如陈华[10]认为痛风病具有脾肾两虚为本,湿浊血瘀为标的病机特点,采用补肾健脾、活血泄浊法(方中含杜仲15g,淫羊藿10g)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疗效满意。
总之,结合痛风的伏邪致病成因以及受累脏腑看,临床上不论是早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痛风发作期、间歇缓解期还是痛风并发症期,都以温阳补肾为主。但单纯补虚扶正,易助邪气,还应注意攻补兼施,配合活血通络、祛湿泄浊等治法,对提高疗效、降低复发、减少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和波,魏玲丽. 通络除痹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8例[J].陕西中医,2011,32(12):1522-1523.
[2] 阎胜利,赵世华,李长贵,等. 山东沿海居民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五年随访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7):987-988.
[3] 狄鹏桃,方春凤,李兆福,等. 浅述从脾肾论治痛风[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5):1206-1207.
[4] 汪巧荣,杜引会,董晓杰. 痛风性关节炎超声诊断3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7):901-902.
[5] 刘湘源,郑晓娟. 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467-468.
[6]钱玉中,苏于纳,刘雪冰,等.排浊温肾方治疗高尿酸血症6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0): 1465-1466.
[7]姜德友,安伟涛,韩洁茹,等.补肾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2,44(10): 35-36.
[8]陈红森.温阳通络合剂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缓解期53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13,21(7): 53-54.
[9]张蓉,李爱民,许宁,等.温阳通络合剂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缓解期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7): 44-45.
[10]陈华,朱激扬.补肾健脾活血泄浊法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45例[J].福建中医药, 2012,43(4): 15-16.
(收稿2015-10-30;修回2015-12-07)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9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