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兵,罗 燕,尹 杰*,李洁萍,陈 华,周 兵
(1.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农业局,四川 遂宁 629000;2.四川省遂宁市农业局,四川 遂宁 629000;3.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畜牧食品局,四川 遂宁 629000;4.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畜牧食品局,四川 蓬溪 629100)
遂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谭小兵1,罗 燕2,尹 杰2*,李洁萍3,陈 华4,周 兵2
(1.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农业局,四川 遂宁 629000;2.四川省遂宁市农业局,四川 遂宁 629000;3.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畜牧食品局,四川 遂宁 629000;4.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畜牧食品局,四川 蓬溪 629100)
当前遂宁市农业生产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凸显,通过培育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遂宁市已着手采取各种形式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做法是:
1.1 减量化生产形式
主要是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其他农用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兽药、畜禽养殖用水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1.2 再利用运作形式
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中,将畜牧业与种植紧密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生态工程,将农作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形成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畜禽养殖-粪便-生物发酵-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1.3 再循环链接形式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了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如变质水果和蔬菜类可转化成肥料,次等粮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废弃物加工转化成农业生产资料,形成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等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2.1 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农业循环经济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市场机制、财政投入等机制尚未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较低。
2.2 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由于受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到位、消费者认知程度、消费能力不同等原因影响,导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有机肥、沼液肥力低于化肥且价格相对昂贵等原因,使得循环农业发展缺乏市场需求支持。
2.3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
第四,财务风险处理。国有企业为了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提高财务风险的问题处理效率,应建立健全企业资金成本的监督制度,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企业资产管理的比率进行考核,确定适合的资金管理和投放流动资金,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关注企业的变现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另外,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还应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建立风险损失防范基金,减少资产的流失。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与意识,同时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遂宁市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
2.4 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
目前遂宁市规模养殖场对干粪进行收集发酵,简单无害化处理后以初级产品向外销售或被遗弃;农作物秸秆除少量实现综合利用外,绝大部分就地焚烧和直接还田,深度综合利用比重很低,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一定的环境污染。
2.5 种养规模不匹配
由于受畜牧业用地、种养结合利益联结机制等因素制约,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衔接不紧密,种养循环发展、配套布局难以落实。导致土地无法消纳的畜禽粪污被随意排放。
3.1 坚持规划引领,出台工作细则
从遂宁市农牧业发展特点出发进行制度设计,明确遂宁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要求。不断完善循环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建立种养结合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2 健全配套政策,创新融资机制
各级政府要制定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明确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投融资政策。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农户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政策体系。二是要通过土地流转来充分供给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业主,通过政府补贴政策,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循环意识
大力的宣传农业循环经发展的理论,增强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
3.4 加强科技推广,推进循环利用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科技人才培养及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3.5 培育经济载体,形成集聚效益
政府应通过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农业信息服务方面投入,推动企业形成农业循环产业集群。使农业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循环利用,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
3.6 严格环境准入,实施源头管理
创新种养结合利益联结机制,着力解决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以“以种定养,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为原则,严格实施养殖场环境准入制度,提倡种养平衡的适度规模养殖。
2016-7-31
谭小兵,男,主要从事安居区农业局相关工作。
*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