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万恩
(岳池县农业局,四川 广安 638300)
桑园建设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龙万恩
(岳池县农业局,四川广安638300)
我县桑园建设历史较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蚕桑生产的桑树基础主要是四边桑,八十年代中期四川提出四边桑、小桑园、间作桑“三结合”栽桑模式,各地才陆续发展小桑园或间作桑园,但主要分布在部分地区的少数农户,桑园面积总量不大,没有占据蚕桑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对桑园的建设关注不多,桑园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大力开展了蚕桑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逐渐成为蚕桑发展主流,成片桑园建设成为新栽桑的主要形式,桑园建设和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桑园快速建成投产、生产管理方便、长期高产稳产已成为蚕桑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此,笔者将我县桑园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于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供大家参考。
1.1封林投产慢,投资时间长
现行桑园建设主要采取“桑籽肥团温床育苗、幼苗移栽一步成园”栽植方式,春季育苗栽植,冬季嫁接改良,嫁接成活后再培养树型。一般培育实生桑苗要1年,第2年嫁接改良培育主干,第3年培育第一级支干,第4年培育第二级支干,第5年才能正式投产。如果实生桑苗长势不好,当年冬季不能全部嫁接,或者嫁接后不能100%成活,建设时间还得更长。
1.2耕作管理难,生产成本大
我县以丘陵地带为主,地势不平、耕地小块,很多地方的桑园都是在原有农地基础上栽植,没有进行土地整理,维持原有地形地貌,随意性较大,行向正对悬崖、岩坎,不接道路,进出不方便,物资搬运走很多弯路;行向过短或坡度较大、行间过窄或宽窄不一、土地起伏不平,不便于机械化耕作,只能靠人工翻地,工作量很大,增大生产成本。
1.3桑树长势差,使用年限短
我县地处四川盆地浅丘地带,成土母质多属沙溪庙层暗紫色页岩,平坝、台地土壤以大土泥、黄泥、夹沙泥为主,土质粘重、结构致密、通气性差;坡地多以石骨子土为主,吸收性差、抗冲刷力弱、土层瘠薄、不耐干旱,桑树生长的土质条件差。加之长期的四边桑、间作桑管理习惯,农民给桑树浇水施肥意识较弱,桑树长势不旺,栽植多年不能投产,投产后很快衰退,桑园使用年限短。
我县桑园建设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与我县的地势条件、气候特征、土壤质地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桑园建设方式和耕作管理不到位造成的。长期的四边桑栽植养成了“一锄一脚一窝桑,占点边角地、吃点巴边肥”等不良栽桑管桑习惯,形成了“桑树烂贱、栽植简单”的错误认识,并将这些习惯和认识用于成片桑园的建设和管理,没有针对桑园的生产特性,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要解决桑园生产中的这些问题,必须从桑园建设规划开始,从改进桑园建设、管理措施着手,改变桑园的生产状况。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桑园生产条件
四边桑、间作桑的栽植形式,桑树作为一种间作附加作物,可以通过主导农作物的水肥管理和耕种活动来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水肥供应和翻地、除草等耕作管理,不必单独考虑桑树的栽植和管理。桑树改桑园栽植后,必须以桑园生产为主来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改善桑园生产条件。
2.1.1完善道路网络。一是要建成连接桑园、蚕房、乡村公路的主干路,主干路宽不低于3m,以能够通过小型货车为宜,便于园区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物资进出;二是主干路到各桑园地块要建作业道路,作业道路宽不低于1.5m,至少要能通过电动三轮车,以确保所需肥料、种苗等生产物资能够用电动三轮车或摩托车运到田边地头,土地所产出桑叶及间作农产品能出地就上车,运输到蚕房或公路边,实现运输机械化,减轻物资运输劳动强度。
2.1.2修筑排灌沟渠。整个桑园要修筑主沟、支沟、厢沟连接成网的排灌系统。平坝缓坡地带,可以在地块中心纵向修筑一条主沟,两边耕地开厢,厢沟与主沟垂直;如果面积过宽,可以设计多条平行的主沟。山坡台地可以按等高线在地块内侧修筑盘山支沟,顺坡与支沟垂直修筑排水主沟。主沟宽1m、深0.6m,沟底硬化,两边用条石砌成,为了节约耕地,可在主沟上面覆盖预制板建成作业道路;厢沟和支沟深、宽不低于50cm,不需要硬化。要通过沟渠建设达到既能降低桑园地下水位、防止内涝,又能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还可以实现自流灌溉、提高灌溉效果的目的,确保桑园旱涝保收。
2.1.3适当平整土地。平坝缓坡地带应消除田坎土埂、适当削高填低,达到耕地基本平顺、土壤厚度一致;丘陵坡地应按等高线修筑梯田,内侧开沟排水,外侧建成随坡逐弯的盘山条带状梯地。瘠薄地块要搬运客土增厚土层,使耕作层达到50cm以上。通过土地整理,使桑园建成后能够用小型旋耕机翻地,解决桑园翻地难、多年不翻地的问题。
2.1.4合理设置株行距。根据我县雨水、日照、气温、土壤等气候条件,桑园栽植密度以每667m2栽桑800~1500株为宜,确保正式投产后有枝条8000~10000条。一般采取宽行密株或宽窄行栽植,单行栽植或宽窄行的宽行行距不低于1.33m,株距0.33~0.67m,行向与道路垂直,单行土地尽量平直或平缓弯曲,在每行转弯处留出足够空株位置,以便于旋耕机通过。
2.2改进桑树栽植方式,提高桑园建设质量
改实生苗栽植为良桑嫁接苗栽植,缩短桑园建设投产周期;变“一锄一脚一窝”栽桑为大窝深沟栽植,促进桑苗快速生长,快速成型,快速投产。
2.2.1深翻土地改良土壤。桑树栽植前应清除园区内杂树、杂草,平整土地,然后用拖拉机翻耕、耙平,翻耕深度不低于30cm,然后按栽植株行距开挖栽植沟或栽植穴。坡地、长期没耕种的抛荒地,可用挖掘机按栽桑株行距开挖栽植沟,栽植沟深、宽各50cm;采取宽窄行栽桑的,以窄行两边各加25cm为栽植沟的宽度。开挖栽植沟将沟内心土取出后,向沟内填埋一层有机质肥,再覆盖一层表层熟土,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2.2施足底肥规范栽植。栽植沟或栽植穴开挖好后,先施底肥,每667m2土地施用堆肥、厩肥、或秸秆青草加畜禽粪便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kg,有机肥上面覆盖10cm厚的表层熟土,然后栽桑。栽桑前要对苗木进行分级排队,同一地块栽植同一品种、同一级别的桑苗,以确保今后长势一致。栽植时要扶正苗木、排伸根系,再填土。填土时要把土块打碎,先填表土,后填心土,边填土边提苗干,使苗根伸展、与土壤密接,填至全部根系埋没,将根部土壤踩紧踏实,然后浇透定根水。
2.2.3栽嫁接苗快速养成。为了缩短桑园建设投产周期,可采用良桑嫁接苗栽植、低干树形养型。在冬季或春季发芽前栽植,栽植后随即定干,主干高度20~30cm。春季发芽后,待桑芽长到约10~15cm高时,每株选留位置适当的2~3颗新芽,其余全部疏去,促使其健壮生长,冬季在20~30cm处剪枝蓄留成第一支干;第二年春季发芽后,每根支干上端选留2~3颗位置适当的芽,其余全部疏芽,冬季在枝条10~20cm处剪枝培育成第二支干;以后每年春季发芽后,每根枝条选留新梢2~3颗生长,冬季在枝条基部留3~5cm处修剪,形成冬重修无拳式树型;也可在第二支干培育形成后,每年在第二支干顶部夏伐,形成有拳式树形。如果水肥条件好、桑树生长旺盛,可以在第一支干所发新稍长到预留高度时摘心或断梢,促使侧芽萌发长成第二支干,一年培育两级支干,栽植第二年正式投产,将桑园建成投产周期缩短到1年、最长2年。
2.3规范桑园管理,延长盛产时间
桑园建设管理必须纠正“重栽轻管”的错误观念,规范进行耕耘除草、水肥管理、树形维护、病虫害防治,以促进桑树旺盛生长,增强树势,获得桑叶优质高产,延长桑园盛产时间。
2.3.1及时翻地除草。新栽桑园和冬季桑树休眠期间,桑园土地覆盖率较低,容易生长杂草,争夺桑树水肥营养,应推广桑园间种,在桑园行间套种蔬菜、豆类、块根作物、绿肥等,通过间作耕种来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地表覆盖、防治桑园杂草。成林桑园一般每年冬季和夏季各翻耕一次,翻耕深度以10~13cm为宜,宽窄行的窄行不便间种,可以用秸秆覆盖,实行免耕。要在翻地、覆盖除草的基础上结合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防止桑园杂草生长。
2.3.2合理灌溉施肥
要根据桑树生长和当地降雨情况对桑园进行灌溉和排水,做到桑园雨季不积水,旱季桑树不缺水。要保持桑园沟渠畅通,雨季多余水分能够通过沟渠自动排除,旱季引水入沟后能自流漫灌桑树,减少排灌劳力成本。实行土壤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搭配各种营养元素,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配合使用,以满足桑树生长需要。
2.3.3强化树势维护。每年桑树发芽后要适时疏芽,促进养分集中,枝条生长健壮;冬季要进行全面的修枝整型,促进枝条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桑树生长旺盛;冬季重修桑树在投产一定年限后,应采取“小腰”或“大腰”等技术措施,降干复壮,恢复树势,维持树型整齐;夏伐桑树应适时采取春伐复壮、截干复壮或提拳复壮等措施,维持桑树旺盛生长,以提高桑叶产质量。
2.3.4加强病虫防治。桑园是成片栽植,通风透光差,桑树病虫害滋生、传播、速度快、危害大,因此,桑园病虫害防治比四边桑更为重要,尤其是桑蚧壳虫、红蜘蛛、桑萎缩病等,对桑园危害特别大,要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减少桑园病虫危害,提高桑叶产质量,维护桑树生长树势。
龙万恩(1962-),男,本科,农艺师,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