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环 魏丽君 刘来可 丁 艳 刘德锋(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
小反刍兽疫及防治措施
丁 环 魏丽君 刘来可 丁 艳 刘德锋(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
小反刍兽疫又叫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及一些野生小反刍动物。该病的临诊表现与牛瘟相似,故也称为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上消货道溃疡与肺炎,发病率极高,严重爆发时致死率极高。
该病于1942年在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首次爆发,其后,非洲的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等有本病报道,尼日利亚的绵羊和山羊中也发生了本病,并造成了重大损失。亚洲的一些国家也报道了本病,根据国际兽疫局(OIE)公报,2004年国际上共有29个国家暴发该病。到2006年初,我国周边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老挝、俄罗斯和缅甸等先后暴发了大规模PPR疫情。2007年,世界上共有41个国家发生PPR疫情。2007年7月,我国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首次发现并确诊小反刍兽疫疫情。2013年12月份以来,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湖南、宁夏、吉林、安徽、江西、黑龙江、贵州、云南、广西、陕西、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浙江、江苏等省(区)连续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而且疫情传播快、跨度大、风险高,给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严重威胁。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同属的其他成员还有牛瘟病毒、犬瘟热病毒、海豹瘟病毒等。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小反刍兽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在50℃ 1h即死亡,在412℃h和pH6.7~9.5之间最稳定,在pH<4.0或pH>11.0条件下失活。试验感染山羊的尸体,在4℃保存8d后,从淋巴结内仍然可以找到PPRV但是滴度显著降低;即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醇、醚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岩羊、野山羊、盘羊等小反刍动物,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或被其污染的饲料、用具包、饮水等,还可能经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感染,感染的母羊发病前1d至发病后45d期间经乳汁传染。尚无间接传染的病例报道。非疫区多因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故需要管制感染动物及相关物品的移出。患病羊康复后不会成为慢性带毒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也不能引起疾病的传播。该病潜伏期为4~5d,最长21d,《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d。如同其他动物传染病,首次入侵时,所有感受性羊群即暴发本病,但一旦常在后,变为散发,随季节性羊羔的出生而病例增加。
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该病临床症状和牛瘟相似,但只有山羊和绵羊感染后才出现症状,感染牛则不出现临床症状。自然发病多见于山头和绵羊,由于动物样品、年龄差异以及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敏感病不一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类型。
4.1 最急性型 在平均2d的潜伏期后,出现高烧(40~ 42℃),精神沉郁,感觉迟钝,不食,毛竖立。同时出现流泪及浆液、粘性鼻液。口腔黏膜出现溃烂,或在出现之前死亡。但是常见齿龈充血,体温下降,突然死亡。整个病程5~7d。
4.2 急性型 潜伏期为3~4d,症状和最急性的一样,但病程较长。自然发病多见于山羊和绵羊,患病动物发病急剧,高热41℃以上,稽留3~5d,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流脓性分泌物,并很快堵塞鼻孔,呼出恶臭气体。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从发病第5天起,黏膜出现溃疡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乳头、舌等处。舌被覆盖一层为微白色浆液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漏出鲜红和很容易出血的黏膜。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表现。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母畜常发生外阴—阴道炎,常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孕畜可发生流产。病程8~10d,有的并发其他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型。
4.3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病程延长至10~15d,常见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饥饿脓包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包混同。
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相似。本病最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开始为白色点状的下坏死灶,直径数微米。待数目增多即汇合成片,形成地面红色的糜烂区,上覆易脱落的上皮碎片。在舌面、齿龈、上腭这些溃疡很快就被一层由浆液性渗出和脱落碎屑以及多核白细胞混合构成的黄色浮膜,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6.1 预防措施 (1)因该病的危害相当严重,是OIE及我国规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因此加强国境检验、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验监管、强化疫情监测,防止该病的传染和蔓延,受威胁区可注射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或小反刍兽疫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山东省统一发放新疆天康畜牧生产的活疫苗,通过2年来对本地山羊、波尔山羊、杜泊、小尾寒羊统一免疫证明,该疫苗首免,抗体存活率达60%,7d后强免后,抗体存活率达90%。(2)养羊场(户)应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21d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3)养殖户发现疑似小反刍兽疫患病动物后,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限制其移动,加强消毒,并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4)确诊疫情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应急处置措施,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患病和同群动物、彻底消毒,严格封锁疫区、防止扩散,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6.2 治疗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对于抵抗力较强,耐受过的动物,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控制,以降低死亡率。(1)碘可安消毒剂:直接用于羊体水泡、破溃部位的涂擦消毒,无刺激性、可快速改善溃疡灶的持续恶化,避免炎症病灶对羊体的持续影响。(2)温和病例:采用沃瑞特(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或普佑宁(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配合温严清(双黄连口服液)、芪美(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2次/d,连用3~5d。发热40℃以上羊只同时注射普得平(5%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2mg/kg体重,1~2次/d,连用2~3d。(3)采食量严重下降病例:可采用温严清配合芪甘素,混饮,2~3次/d,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6.3 消毒措施 (1)舍内消毒:可采用碘可安(5%聚维酮碘) 100~150倍稀释,1~2次/d;高效消毒剂普易佳(2%戊二醛)或奥妥威(5%苯扎溴铵)100倍稀释,1~2次/d。(2)舍外消毒: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普易佳(2%戊二醛) 100倍稀释,1~2次/d;奥普威(10%月苄三甲氯铵溶液) 100~200倍稀释,1~2次/d;奥妥威(5%苯扎溴铵)100~200倍稀释,1~2次/d。
S858.99
B
1007-1733(2016)11-0029-02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