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凤 审 校 孙 颖 亓 晓
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烟台 264001)
中药茶饮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孙丽凤审校孙颖亓晓
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烟台 2640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茶饮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方法:从中药茶饮的历史发展、中药茶饮的现代发展以及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用药机理等方面,分析中药茶饮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详细地阐述了中药茶饮对哮喘患者的治疗作用,为中药茶饮治疗哮喘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论:中药茶饮具有一定临床治疗作用。
主题词中药 茶饮 支气管哮喘 研究
中药茶饮可简称为茶剂,是指通过饮片(提取物)与茶叶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辅料混合配制而成的一种内服制剂,其通常有三种类型:块状茶饮、袋装茶饮以及煎煮茶剂,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在临床上可预防、治疗某些疾病,由于中药剂型的“强身益寿”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其中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或咳嗽等,中医认为,哮喘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因外邪、饮食等诱发,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发病,本病常迁延难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据报道,哮喘的发病率达5%,根据病情发展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以及缓解期[2]。减少哮喘复发率的关键是在缓解期对患者进行加强调理,目前,采用中药对缓解期哮喘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这是被公认的可阻止哮喘反复发作的有效方法。采用中药茶对哮喘患者进行观察和治疗,简单易行,服用方便,疗效显著。
1历史发展药茶其最早的定义为:茶中含有药方或者治疗时所需的仿茶的药,其不仅局限在一些药方中含有某种茶叶的制剂,抑或者是中草药(有单方或复方之说)通过冲泡、煎熬等步骤配制的药方,类似于日常生活中所饮之茶,其也属于一种药茶,而现代的较新型的茶药试剂大多数是通过提取加工而制成的一种颗粒,然后将其散装在滤纸袋中,以备冲泡饮用[3]。林乾良教授在1983年第一次提出“茶疗”的概念,其可分为单味药、茶加药以及代茶三种类型,三者的含义分别为:“把茶作为药、以茶药以及以药代替茶”,其也正成为药材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的主流方向。
1.1以茶为药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相关的”茶”的文献记录,西汉时,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将茶归为药物,而在《本草经集注》也称之“好眠”,到《唐本草》茶被首次正式立条于中国主流本草的相关著作中,其中道:“主瘘疮,利小便,祛痰热喝,令人少睡,之后的《食疗本草》也言利大肠,去热解痰,下气则好睡等。”
1.2以茶入药茶饮的方剂最早被记载在三国时期的《广雅》:其言道“荆巴间采茶做饼则可成米膏出之,若饮,需先炙令色赤,以汤活覆之,用葱、姜毛之,其可醒酒使不眠”,其药方有配伍、服法和功效。自宋元后,药茶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在历代的文献中详细的被记载,其中有文献记载报道称:石膏茶方可治疗伤寒头痛以及烦热等,而薄荷的茶饮则可治疗伤寒、焦躁、鼻塞疼痛等[4]。硫磺类的茶方则可止泻、宿食冷气等,石南芽茶方可以治风补暖,且有茶叶者4方,无茶叶者亦4方,均依从“煎茶”的方法饮服。
1.3以药代替茶以药代茶的说法开始于唐代时期,在那个时期,其茶文化较为盛行,而在此时一些可以代替茶方的植物类的饮料开始出现[5]。有相关文献记载有:竹茹芦根茶,其配方为竹茹、芦根和生姜等,其没有包含茶叶却可代替茶方,另外唐朝的一位名医将玉竹、葛根等相关的药剂经过加工后制成饼阴干,其具体过程完全按照茶方的煮饮法,可被称为代茶的新饮方[6]。
2中药茶饮的现代发展许多历代的医学家在临床的实践中采用药茶治疗疾病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药茶由于其方便、口味好以及卫生等显著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到生活中,其不仅是历代的大量的茶方被传承沿用,而且近几十年药茶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7]。
2.1中药茶饮的配方以及制备工艺袋泡是现代茶饮出现最多的形式,它的用途也从其药用转变为日常生活的饮用或者长期服用的饮料,因而其原料大多是药物而且还是食品,它的研制的评价指标为口感好、有效成份的含量多少,把此作为原料配制的比例。有中医学家将山楂、茶叶以及枸杞按照90∶10∶1的比例配制成具有保健功能的袋泡茶,李大伟等以竹叶、绿茶、红枣、枸杞等为原料配制成为又一种竹叶保健茶饮,其不仅提高了竹叶茶的保健效果,而且也改善了其分味,而另外医学的专家等把荷叶、菊花以及绿茶作为原料,制成的一种袋泡茶饮其不仅口感好(口味香醇)且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较高[8]。
2.2中药茶饮制备工艺以配方工艺为基础,为了提高其药方的有效产率,近几年对它的制备工艺的研究也较多,且有一定的研究成绩。有关中医学家应用正式交验的方法来提取三花茶剂,其中对其提取温度、浸出时间以及加水量和次数进行了筛选,其所得结果是次数为3次、浸出时间为20min,15倍的加水量[9]相关文献报道称:采用超声波的技术来提取灵芝袋泡茶,且对其进行了多因素的分析,结果为:在PH=10时,灵芝袋泡茶经过超声提取1h左右可得的含量最多,且对其与未处理的多糖比较,超声波在0.5h~1h的粗多糖可增加10%左右[10]。
3哮喘相关病因病机哮喘发作的关键病机为风痰阻肺、胸阳痹阻。中医学认为,外感之肺风,饮食不慎之脾风,忧思之肝风,可循经上扰、引动伏痰,致使气机发生逆乱,闭阻胸阳,则喘息咳嗽、喉鸣不断、胸闷如窒息。或是因风其气道拘挛,由风生痰,由风而痰阻的认识观点,一些专家依据哮喘患者的发作具有季节性,发病前的临床表现大都为鼻痒、喷嚏等,其发病一般较为迅速,有时发时止的特征,因而提出“风盛而痰阻、气道而挛急”,其被认为是此疾病主要的病机,本病反复发作,由实致虚,本虚标实,缓解期以虚为主[11-12]。
脾为生痰之源,而肺为贮痰之器,若肺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脾虚则健运失职,痰浊内生,若从脾治,则可杜绝生痰之源,进而抑制哮喘的发作,在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被认为是一种控制哮喘发作的非常重要的方法[13]。近年研究表明,把六君子汤作为基础方,利用从脾论治的方法,成功治愈的总有效率为81.2%,并表明此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哮喘复发率[14]。
肺为气之主,而肾为气之根,若根本不固,则气无所主,进而摄纳异常,患者出现上下不济哮喘连续不断,有专家指出,患者的肾阳亏虚为哮喘复发不被治愈的病机的本质,哮喘患者后期常见肺脾肾三脏不足,在缓解期对患者应用健脾补肾固本法预防哮喘发作,临床疗效显著[15]。
4中药茶饮组成以及用药机理李刚等[16]研制的茶疗方如下:茶叶、款冬花分别5g,橘皮3g。然后用开水冲泡,代替茶来饮用,每日1剂,其具有化痰、止咳以及平喘的功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哮喘的方剂。细茶叶、白疆蚕各15g,将其研成细末并混和均匀,备用,每天早晚分别服1次,且用温水冲泡,每次用量为15g,其具有润肺和化痰以及平喘的疗效,对哮喘气促者疗效显著。红茶1g,荔枝干肉25g(鲜品50g)用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其功效为:生津溢血、止咳化痰、理气平喘等,其适合于治疗血虚性的哮喘。
孙丽凤等[17]研制的扶正防哮茶饮为例,其中药茶饮组方为:黄芪8g,白术4g,防风、当归各3g,虫草菌粉2g。将诸药粉碎成粗末, 干燥,按处方比例混合均匀, 分装于特制滤纸袋, 10g/袋, 封好, 灭菌, 即得扶正防哮茶, 2 袋/d, 开水冲泡后频频饮服。该方是由古方玉屏风散加味而成,方中黄芪、白术、防风补肺健脾,固表止汗;虫草菌粉是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的菌丝体,经发酵培养所得菌丝体的干燥粉末,可补肺益肾兼化痰[18]。又“久病入络”,故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本经》言:当归“主咳逆上气”;诸药合用,能起到补肺益肾,益气固表,健脾活血之效。另一方面,本方采用茶饮制剂,可直接冲泡, 不拘时间随意饮用, 方便快捷,既保留了中药复方的特有疗效, 又克服了其它剂型的弊端,且价格低廉,患者乐于接受, 依从性好,非常适于长期口服,其充分展现了中医剂型的慢病缓治的原则,此药剂经过临床证实疗效非常可靠,能够调节哮喘患者的相关免疫功能,减少哮喘复发率。
5小结综上所述,目前中医治疗哮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其治疗方法也更加多样化,诸如中药茶饮、中药穴位贴敷、中药汤剂等,临床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可以有效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尤其在患者的缓解期[19-20]。
参考文献
[1] 林娟,林兰婷.中医辩证喝药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1):529-530.
[2] 石志红,石志福.支气管哮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11(3):62-65.
[3] 龚佳,韩坤,王斌,等.中国药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14,14(8):19-20
[4] 吴小丽,黄良喜.慢性咽炎中药茶饮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3,13(29):356-356.
[5] 李艳晖.那些代茶饮的中药[J].中国药店,2012,12(11):153-154.
[6] 崔璀,范振远.中国药茶的起源现代应用及发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7):148-149.
[7] 刘莹,郑小伟.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26(12):112-114.
[8] 李玉卿,赵文娟,韩妮萍,等.活血化瘀单味中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4(9):33-34.
[9] 宿英豪,苏奎国,马蕴蕾,等.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1):1323-1325.
[10] 赵四林.加减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热哮证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6):37-38.
[11] 罗胜,李俊雄,凌孟晖.肃哮方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6):805-806.
[12] 岳兴元.射干麻黄汤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6):85-86.
[13] 张素华.小青龙汤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85-86.
[14] 李竺,孙志佳.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1,44(05):127-128.
[15] 叶翔.支气管哮喘的最新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 14(7):5-7.
[1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5):331-336.
[17] 孙丽凤,杨华,韩峰,等.扶正防哮茶饮对哮喘缓解期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J].新中医,2015,47(10):48-50.
[18]Lee SY,Rim SJ,Kwon SS,et a1.Distribua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of CD and CD,T--lymphocyte subsetsin pafients with aeuteasthmaattaeka[J].Ann Allergyasthmalmmunul,2001,86(6):6591-6595.
[19] 张秋萍,朱慧志,吕园园.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5,12(4):198-200.
[20] 裴海寅,奚肇庆.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3(1):21-23.
(收稿2016-01-26;修回2016-03-02)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6.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