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按摩联合中药湿热敷对小儿面瘫的疗效观察

2016-04-05 15:36:08吕忠礼
陕西中医 2016年6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针灸

贾 鲲 吕忠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91)



针灸按摩联合中药湿热敷对小儿面瘫的疗效观察

贾鲲吕忠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91)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按摩联合中药湿热敷对小儿面瘫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面瘫患儿按照康复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瘫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FDIS评分显著下降,FDIP评分显著升高,并且三个月后观察组的FDIS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9.37±0.89 vs. 11.31±1.02),FDIP评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21.45±3.17 vs. 18.22±4.27)。治疗后1、3个月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87±2.45 vs. 15.43±2.13; 9.17±1.98 vs. 12.56±2.83 )。结论:针灸按摩联合中药湿热敷在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改善面部神经功能以及面部残疾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主题词面神经疾病/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湿敷疗法

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通常是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炎症所引起的,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1]。近年来由于儿童在夏季过度的使用空调,冬季室内温度过高等,小儿面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西医对小儿面瘫的治疗主要是进行对症处理,但缺少特殊的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而中医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疏风活络,改善面部肌肉肌力的作用,已经被认为是治疗面瘫的一种较为有效方法。但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在针灸过程中患儿以及家属的配合度往往较低,为进一步改善康复效果,针灸配合其它外疗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本院将针灸按摩联合中药湿热敷运用到了小儿面瘫的康复治疗中,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2013年9月~2015年9月共有80例面瘫患儿到我院进行中医治疗,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将其随机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女患儿的数量分别为24例、16例;年龄最小的为8个月,最大的为10岁,平均6.13±2.65岁;病程为1~57d,平均11.32±5.78d;面瘫部位:左侧22例,右侧18例。对照组:男、女患儿的数量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的为11岁,平均6.42±2.71岁;病程为1~61d,平均13.47±6.24d;面瘫部位:左侧24例,右侧1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以及面瘫部位无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中拟定的面瘫标准;年龄小于10岁;面瘫部位为单侧面瘫的患儿;能接受针灸治疗的患儿;家长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非原发性的,继发与其它疾病,比如中耳炎、腮腺炎等的面瘫;有严重的驱体障碍以及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儿;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针灸按摩疗法,其具体的方法如下:患侧取风池、 阳白、 四白、地仓、下关以及颊车穴;双侧取合谷、 关冲、足三里以及耳尖穴;患者仰卧位,将患儿面部进行全面消毒后进针,在进针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而对合谷穴使用平补平泻法,每留针10min后进行行针 1次,每个穴位留针总时间为0.5h;采用指掌摩揉法在患儿的颜面部进行按摩,每次15min;针灸按摩1d1次,连续6d后休息1d,4周为1疗程。观察组在上述针灸按摩治疗的基础之上进行中药湿热敷,湿敷自拟方剂:白附子、去毒全蝎、蝉蜕、川芎、金银花各10g,伸筋草20g,葛根、当归、白芷各15g,甘草5g,将上述中药严格按照比例放入棉布袋中扎紧,在药锅中加入3500mL的水后进行大火煮沸,0.5h后将一块专用敷布进入到药液中湿透,待药液温度降至50℃左右时将敷布去除并拧至半干,敷于患儿的患侧面部,每次热敷15min,早晚各1次,4周为1疗程。

疗效标准中医疗效判定:治愈:康复治疗后所有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自然。口眼端正,额横纹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有明显的改善,面部表情无明显的异常,在进行轻微的鼓腮或者龇牙时有轻度的口;有效:面瘫症状有好转,但有明显的口眼斜,面部表情不对称;无效:面瘫相关症状无明显的改善,甚至有加重现象。对两组患儿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评分,包括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量表评分以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依照House-Brackmann( H-B) 分级量表对两组患儿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岁患儿进行额纹、眼裂、闭眼、鼻前庭活动以及鼻唇沟等10项检测、每项按照0~3分等级计分,0分为正常,1~3分分别表示轻度、中度、重度异常。

统计学方法采用数据处理的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的方式表示,并分别进行t、χ2方法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疗效比较观察组中有19例治愈,12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中有13例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瘫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FDIS以及FDIP评分治疗前两组面瘫患儿的FDIS以及FDIP评分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1、3个月FDIS评分显著下降,FDIP评分显著升高,并且观察组的FDI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的高于对照组,FDIP评分升高程度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H-B面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两组小儿面瘫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讨论 小儿面瘫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面瘫的发生与气候、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免疫障碍、病毒感染以及周围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2]。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会导致患儿出现面部的血管痉挛,严重的会导致面部神经的缺氧、缺血以及水肿现象,同时由于受到周围狭长骨质神经管的限制,面部神经受到了较大的压力从而产生神经麻痹症状,导致面瘫的发生[3]。中医认为,小儿面瘫属于 “面瘫”、“受风口眼斜”以及“口僻”等范畴,其主要的病机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 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从而引起了气血痹阻, 面部经脉失养, 肌肉弛缓不收,导致面瘫[4]。因此,对于小儿面瘫的治疗主要是以祛风散寒、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为主。

中医实践认为,针刺风池、 阳白、合谷、 关冲、足三里以及耳尖穴等穴位具有活血止痛、活血通络以及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的调节面瘫患儿局部神经组织,缓神经、组织的水肿以及充血症状,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配合按摩手法增加了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了周围组织的微循环,进一步改善了神经功能恢复。研究发现,中药湿热敷方法不仅可以发挥药物本身的作用,还具有较好的热疗作用,加之良好的湿热相应,能够促进药物成分快速直接的渗透进入面部深层组织中,起到良好的药物作用[5]。本研究自拟的药方具有清热解毒、升散祛风以及活血通络的作用,而湿热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管血液循环能力,改善局部微循环的障碍,从而达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结果也发现,针灸按摩联合中药湿热敷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的高于单纯针灸按摩,FDI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的高于对照组,FDIP评分升高程度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针灸按摩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少兰,徐胜珍.中药湿热敷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96例的效果及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4,20(1):147-149.

[2] 孙燕,曹铁民,李莉.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36(9):1234-1235.

[3] 程月芳,魏军绒.仿生电刺激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J].陕西医学杂志,42(6):756.

[4] 王志华,张光茹.双银纠正汤联合针灸治疗风热证周围性面瘫54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9):158-161.

[5]马天安.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4,25(43):4113-4115.

(收稿2016-01-08;修回2016-02-25)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6.039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6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2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