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欣 郭书文 陈剑明 黄 琨 张 璐 陈 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齐欣郭书文△陈剑明▲黄琨张璐陈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现代文献冠心病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和选取2000年~2014年有关冠心病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总体症候类型频次出现在前10位依次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心阴亏虚、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心阳亏虚、气血不足、水饮凌心、心脾两虚。冠心病四种常见类型中,心绞痛、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证候类型以实证为主;心力衰竭证候以实证和正虚多见。冠心病病位以心、脉络为主(频率≥10%),以血瘀、痰浊、阴虚、寒凝、气滞为主要致病因素(频率≥10%),常见证候类型体现出致病因素常单独或夹杂致病,发病体现出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治疗在活血化瘀、豁痰、滋阴、散寒、益气的同时,不忘温阳、化饮、补血等治疗。结论:本病文献证候辨证复杂多样,而掌握冠心病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对治疗思路可以起到执简御繁的作用。
主题词冠状动脉病变证候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出现心肌坏死而诱发的心脏病,临床主要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心源性猝死等类型,中医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1-3]。长期以来,研究者为预防和治疗本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与经验,中医理论核心辨证论治满足了患者个性化治疗,故准确掌握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证候演变规律,对提高中医药对本病的深入研究与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4]。本研究拟通过对冠心病的现代文献证候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可以为临床、科研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研究资料笔者对近15年(2000年-2014年)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候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涉及文献数据库主要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为主。
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章依据西医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时具有中医证候的相关记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无明确诊断、和/或本病中医证候相关记载,以及文献出现雷同的文章,则不纳入分析范围。
研究方法在电子文献数据库的界面,分别输入检索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心力衰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悸”、“胸痹”、“真心痛”进行一次检索,根据首次检索结果后分别输入检索词如“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等进行二次检索。
截取方法:每一篇作为一个条目,对于文献中出现的中医证候选出,录入该条目下,且一篇文章中出现的证候只作一次计算。
证候名称的规范及证候要素的提取:对文献中摘录出的原始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将规范后的证候分解为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两类。规范依据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如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997-03-04发布)、国家发行的高等教育教材《中医诊断学》[6]以及主流参考书籍《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7],同时参考国家 “973” 计划项目 “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中 “证候规范与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对证候要素的初步研究结果[8-10]。
统计学方法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78篇,建立证候条目共2973条。
证候类型的总体分布在符合研究标准的678篇文献分析中,共出现证候类型累计15种,总频次累计2171次(规范后),前10种的证候类型出现频次累计1976次。冠心病具体证候类型、频次、频率数据见表1。证候的出现频率(%)=出现频次÷总频次×100%(计算方式以下同),如心血瘀阻证频率(%)=出现频次(450)÷总频次(2171)×100%=20.72%。
冠心病不同类型常见证候的分布状况 对符合研究标准的678篇文献分析中,有314篇文章对冠心病类型进行了分类(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心力衰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四种类型共出现证候频次为781,占总证候频率的35.97%。其中冠心病心绞痛证候类型11种,共出现频次251次,其中频次在该病前5位的证候出现频次218次,占该类型冠心病的86.85%。冠心病心力衰竭证候类型8种,共出现频次83次,其中频次在该病前5位的证候出现频次68次,占该类型冠心病的81.92%。冠心病心律不齐证候类型12种,共出现频次326次,其中频次在该病前5位的证候出现频次281次,占该类型冠心病的86.19%。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证候类型12种,共出现频次121次,其中频次在该病前5位的证候出现频次107次,占该类型冠心病的88.42%。各类型冠心病常见证候具体见表2。各类型冠心病类型常见证候的出现频率(%)=出现频次÷总频次×100%,如冠心病心绞痛中心血瘀阻证频率(%)=出现频次(72)÷总频次(251)×100%=28.68%。
证候要素的总体分布情况分析对符合研究标准的678篇文献分析中,不同种类型冠心病共出现证候要素累计19种,累计出现频次为5217次:病位类8种,累计频次3211次(61.54%),11种为病性类出现频次2006次(38.45%)。具体见表3。
讨论中医药将冠心病属纳于 “胸痹、心痛”范畴,随着本病发病不断增高,且发病急骤,演变迅速,类型复杂多样,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4]。长期以来,中医药有关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特色疗法[11-20],正确把握冠心病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对提高临床诊治和推进中医药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4,21]。但笔者通过对文献研究[11-20],发现不同地域、不同学者、不同科研机构、甚至有些研究者常凭自身对同一种疾病的证候辨别描述过于个性化,存在较大差异和随意性,缺乏统一诊断标准、症状和证候术语描述,对日常临床诊疗及科研带来不少争议。故通过文献研究,一方面加强了中医疾病的规范化诊断、证候以及症状的规范化描述,可以为疾病的多中心协作和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掌握冠心病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为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研究表明,冠心病总体症候类型频次出现在前10位依次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心阴亏虚、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心阳亏虚、气血不足、水饮凌心、心脾两虚,结果显示本病仍以实证多见,心血瘀阻是本病的关键。在不同冠心病类型中,冠心病心绞痛以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阻心脉、气滞心脉、心阴亏虚为常见证候类型,以邪实为主;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心血瘀阻、心气亏虚、心阳亏虚、水饮凌心、寒凝心脉为常见证候类型,以邪实和正虚多见;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以心血瘀阻、气滞心脉、痰阻心脉、心气亏虚、心阴亏虚为常见证候类型,以邪实为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心阴亏虚为常见证候类型,以邪实为主。结果显示冠心病四种类型中,证候以邪实为主,其中以血瘀、痰阻、水饮、寒凝为最常见,虚证则以心气亏虚、心阳亏虚、心阴亏虚最为常见体现出本病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为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辨证组方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证候要素的分析可见,冠心病病位类证候要素总体分布依次为:心、脉络、心包、脾、肾、胆、肝、肺;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瘀、痰浊、阴虚、寒凝、气滞、阳虚、气虚、血虚、水饮、热蕴、湿阻。由此可见,冠心病病位在心、脉络为主(频率≥10%),以血瘀、痰浊、阴虚、寒凝、气滞为主要致病因素(频率≥10%),常见证候类型体现出致病因素常单独或夹杂致病,发病体现出以实证为主,解释本病治疗需以活血化瘀、豁痰、滋阴、散寒、益气为主。通过研究结果可见,除出现频率≥10%的常见病位及病性类证候要素外,本病病位涉及脾、肾、胆、肝、肺,病性类证候要素涉及阳虚、气虚、血虚、水饮、热蕴、湿阻,突出了本病病因复杂,脾、肾、胆、肝、肺脏腑功能病变均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而病性类证候要素涉及阳虚、气虚、血虚、水饮、热蕴、湿阻,体现出上述脏腑病理产物对本病致病的关键因素所在,反映出本病主要以虚实夹杂为多见,治疗在活血化瘀、豁痰、滋阴、散寒、益气的同时,不忘温阳、化饮、补血等治疗。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药诊治的特点,笔者通过对冠心病进行文献研究,一方面突出本病证候辨证的数目繁多,不同医家存在辨证、证候描述不规范。彰显出中医对疾病的规范化进程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对掌握冠心病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对治疗思路可以起到执简御繁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4]封伟奇,顾宁.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85-87.
[5]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6] 季绍良.中医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 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 王天芳,杜彩凤,王庆国,等.基于症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10(7):901-904.
[11]徐萌.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对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24(6):39-41.
[12]吴同启,顾宁.顾宁教授从气虚血瘀论治冠心病经验撷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75-76.
[13]张卫海,刘爽,刘福旭.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2):1531-1533.
[14] 邱丽芬,马月香.近十年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4):311-313.
[15]范虹,安静,刘超峰,等.丹曲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毒互结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8):973-974.
[16]王道成,李七一.李七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中医药导报,2011,16(4):11-13.
[17]李京,张明雪,金跟海,等.中医学关于冠心病证治研究概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274-2276.
[18]张明飞,寇玮蔚,郭茂松,等.郭文勤教授豁痰化癖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25.
[19] 毕颖斐,毛静远.运用AHP与delphi法进行冠心病中医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初步调查.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2120-2122.
[20]康海静.王化良教授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59.
[21]毕颖斐,毛静远,陆一竹,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的初步调查[J]. 环球中医药,2011,6(4):434-437.
(收稿2016-01-07;修回2016-03-04)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6.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1173142)
▲解放军251医院(张家口 075000)
·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