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
玛沁县雪山乡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调查与防制
卓玛
(青海省玛沁县畜牧兽医站 青海大武 814000)
2015年对玛沁县雪山乡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牦牛巴氏杆菌病死亡率达48.47%,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该地区防制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
雪山乡位于青海玛沁县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4km,面积135km2。辖阴柯河、阳柯河2个牧委会,草场面积10.19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94266.67公顷。平均海拔4200m,年均气温零下2℃,年均降水量484.9mm。地形属典型的高原山地类型,春季较干旱,日照强、风速大,夏季多冰雹,冬季严寒,冬春易出现雪灾。
2015年存栏数:1598(头),发病数163(头),发病率10.20%,死亡数79(头),致死率48.47%。通过2015年疫情调查发现,该病在本地区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较低,致死率高。发病牦牛大多表现急性经过,来不及治疗便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8月至11月)多发,不同年龄、性别的牛都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膘情好的4~5岁青壮年牛,大多晚上入圈时未有任何症状,早上已死亡。同一草场发病的马、羊未见,
突然发病、抽搐、体温升高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呆立不动、鼻镜干燥、流涎、呻吟,嘴角挂有泡沫状液体。下颌、颈部及胸前皮下水肿、触摸坚硬、肿胀、病牛疼痛。高度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粪便初期为褐色糊状后为水样并混有粘液和血液恶臭,发病后数小时至2d死亡。病牛主要表现败血型、肺炎型和浮肿型、以浮肿型和肺炎型多见。临床上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病牛皮下出血、咽喉、颈部、胸前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位有淡黄色液体流出胸腔中有大量蛋花样液体,胸部、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心外膜有点状出血、心包有淡黄色积液、肝脏肿胀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
采取病牛心、肝、脾、胸腔渗出液涂片用革兰氏、美蓝染色。同时无菌接种血液琼脂平板,37℃厌氧和需氧培养24h,挑取疑似菌落,接种于肉肝汤培养基,37℃培养24h,染色镜检。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均形成湿润的水滴样闪光的小菌落,无溶血现象。
将病健牦牛隔离分群,加强饲养管理,对同群无临床症状紧急接种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病,肌肉或皮下注射,体重100kg以上的牛6ml,体重100kg以下的牛4ml,对病牛用10%葡萄糖、青霉素、维生素C,静脉注射1次/d,连用7d。病情较轻的患牛可治愈,对病牛的圈舍和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健康牛舍,周围环境经常预防消毒,对病畜死尸不得随意丢弃、剥皮、食用,应就地焚烧、深埋。
(1)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积极做好查源、灭原工作,严防疫情扩散,加强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对牛群每年全覆盖式注射一次牛多杀性号I氏杆菌病灭治疫苗,作好圈舍、运动场地及饲养管理用具的消毒,病畜严格隔离,死畜尸体无害化处理;(2)“一严”(严格按疫苗塑佳程序)“二准”(部位准、剂量准)“三集中”(人员集中、时印墨中、畜群集中)“四不漏”(村不漏社、社不漏群、群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2016–06–13)
S858.23
B
1007-1733(2016)09-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