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 262600)
奶牛隐形乳房炎快速诊断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 明(山东省临朐县畜牧局26260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乳业已经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是畜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奶牛养殖业作为乳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乳业的发展,奶牛各类疾病发病率尤其是普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业的一种常见疾病,尤其是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极高。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及时诊断奶牛隐性乳房炎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在预防并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中尤为重要。
据报道,临床型乳房炎与隐性乳房炎发病之比为1∶15~40,即使在美国、日本这些饲养水平较高的国家,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也在50%以上。目前,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乳房炎。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在国外乳房炎的发病率为25%~60%[1]。在美国30%~70%的母牛至少有一个乳区被感染。在英国 Mrode对来自63个场的10427头母牛统计,平均乳房炎的发病率22%[2]。在我国,据调查奶牛乳房炎的阳性率在46.4%~85.7%,发病率普遍高于国外。由于发生隐性乳房炎时无明显乳汁异变,无任何临床症状,常被人们忽视,但是进行细菌学和生化检查时则有明显的变化,乳的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可使产后发情和妊娠时间延长,并且可间接危及人的健康,因此所带来的危害性也就更大。目前,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缺少必要的检测控制的快速诊断手段,常因贻误病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1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将奶牛乳汁样品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是实验室确诊奶牛乳房炎病原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当在桶奶中发现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霉形体时,就要注意这些病原菌可能引起该牛群乳房炎的暴发[3]。将无菌采集的新鲜奶样接种于培养基,经培养、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等过程反复纯化病原菌,通过生化实验鉴定菌株。
2.2乳汁细胞学检查根据乳汁中体细胞数的多少来判断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乳汁细胞学检查的方法很多,其中乳汁体细胞直接计数检验的方法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刻度管检验法,直接显微镜细胞计数法,荧光电子细胞计数法等[4];间接检验体细胞数的方法有美国加州乳房炎检验法,以及国内类似的方法:如兰州乳房炎检验法、吉林乳房炎检验法、杭州乳房炎检验法等。国际奶牛联合会也规定,SCC超过50万/ml认为是乳房炎阳性。但是,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根据实验提出在治疗乳房炎判定疗效时,乳汁细胞数降至100万/ml以下就可定为正常,国外也有相似的报道。
2.3乳汁的电导率测定乳腺感染后,血乳屏障的渗透性改变,Na+、Cl-进入乳汁,使乳汁电导率值升高,故可通过检测乳汁的电导率来监测隐性乳房炎[5]。1983年,山西农大推出SX-I型乳房炎诊断仪,这种仪器不但能区分健康乳、可疑乳、隐性乳房炎轻度乳、中度乳、重度乳等5类乳汁,还可初步测定乳汁的营养成分,以电导电极为传感器的便携式奶检仪,体积小,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掺假加水牛奶、酸败牛奶和乳房炎牛奶。但该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使用前应注意采样杯内的电极是否清洁,操作者手上擦的润肤霜、干燥的奶牛脂肪和其它污染物都均会影响检测结果(数值偏高),一般可用浸有酒精或洗洁精的纱布、面巾纸擦去油迹,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2.4酶检测法研究证实,奶牛患乳房炎时,体内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酶活性发生变化[6],另外,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甙酶(NAGase)活性变化,也常用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但目前为止,这些检测都只能作为奶牛乳房炎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或几个参考指标,是乳房炎诊断的辅助诊断手段。另据报道,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可作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指示性物质,应用先进的ELISA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技术来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是一个快速简便的诊断思路,生产实践中尚无涉及。
2.5乳清电泳诊断法乳腺发生炎症时,乳中血清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升高相当明显,β-乳球蛋白的下降也相当显著,而α-乳白蛋白有下降的趋势[7]。有研究证实牛乳清电泳图谱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关系,通过试验发现不同的季节对隐性乳房炎乳汁及其正常的乳清蛋白质组分影响不大。因此,乳清蛋白是一个较为稳定且能反映乳房炎性程度的一个指标。
2.6乳汁pH值检验法现已证明,乳房炎乳汁的pH值呈碱性,碱性的高低决定于炎症的程度。因此可以通过测定乳汁pH值的方法来检测乳房炎[8]。乳汁pH值检验法操作比较简单,常用的是溴麝香草酚蓝(BTB)检验法和乳房炎试纸法。
2.7PCR法因PCR技术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等优点,近年来许多国家研究开发出用于鉴别诊断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PCR方法[9]。2006年,我国有人研制出用多重PCR方法同时检测乳房炎奶样中的3种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技术,并经过对送检的36 份来自奶牛乳房炎或隐性乳房炎的奶样进行多重PCR检测,其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一致,证明用多重PCR方法检测奶牛乳房炎特异性好、敏感性强,无需进行繁琐的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但该检测方法技术操作要求较高,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
隐形乳房炎检测方法众多,各有优劣,有的适合实验室中操作,有的可以应用在生产一线,综合上述方法的特点,笔者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考虑结合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建立一个快速诊断技术体系,例如首先用乳汁的电导率测定对产奶牛进行初筛,再对疑似病牛通过体细胞计数法进行确诊。这两种方法相互取长补短,简单易操作、准确性高,特别适用于一线工作人员,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隐性乳房炎发病牛群。
[1]韩庆功, 崔艳红, 张智勇. 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 2007, 35(3)∶ 79-82.
[2]李洪杰. 应用高新技术诊断和治疗奶牛乳房炎[J]. 牛羊病防治兽医导刊, 2001(4)∶ 38-39.
[3]孙福先, 王恩满, 赵德龙等. 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技术的试验[J].中国奶牛, 1996(1)∶ 36-37.
[4]单志贵, 孙骏.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监控技术[J]. 中国奶牛,1996(3)∶39-40.
[5]赵德明, 沈建忠译. 奶牛疾病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6]赵小刚, 谭支良, 汤少勋等. 奶牛乳脂率降低的生物学机制[J]. 家畜生态学报, 2006, 27(3)∶ 5-9.
[7]王芳, 胡松华. 体细胞含量与牛奶质量的关系[J]. 中国奶牛,2005(4)∶ 51- 52.
[8]汤伟, 王明伟, 董文宾等. 牛奶主要营养成分的数学模型[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5(2)∶ 50-56.
[9]李睿文, 李铁拴, 关鸣等. 康贝防治奶牛乳房炎疗效观察及对乳汁体细胞数的影响[J]. 中国兽医杂志, 2002, 38(2)∶ 11-13.
S858.23文献标识码:A
1007-1733(2016)08-0087-02
201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