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勇 殷丽霞/黑龙江工业学院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朱二勇 殷丽霞/黑龙江工业学院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小反刍兽疫病毒不感染人,不属于人畜共患病。此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确定为A类疾病,同时也是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于1942年首次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发生,近几年该病在我国的周边国家频频发生,2007年在我国西藏首次发现,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区发生小反刍兽疫,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宁夏、安徽、重庆、吉林、江西、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浙江、湖北、河南、江苏、黑龙江省、湖南、广西,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2016年1月份报道在我国江苏南通又发生一起小反刍兽疫,现已严重威胁到我国小反刍动物的健康。
本病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山羊及绵羊为主要易感动物。山羊较绵羊感染性高且临床症状较严重。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潜伏期一般为4~6 d,最长潜伏期为21 d。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该病临床症状和牛瘟相似,但只有山羊和绵羊感染后才出现症状,感染牛则不出现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多为4~6 d,发病急,高热可达41℃以上,持续3~5 d,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鼻镜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渐变成脓性粘液,如果病畜不死,这种症状可以持续14 d。发热开始的4 d内,口腔黏膜先是轻微充血及出现表面糜烂,大量流涎,坏死通常首发于牙床下方黏膜,其后坏死现象迅速向牙龈、硬颚、颊、口腔乳突、舌等黏膜蔓延。坏死组织脱落,出现不规则且浅的糜烂斑。部分羊的口腔病变者,2 d内痊愈,这些羊可能恢复。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怀孕羊可能流产。随之体温下降,因二次细菌性感染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
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相似,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肠可见糜烂或出血,大肠内,盲肠、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灶病变,原发性的支气管肺炎显示为病毒感染,具有诊断的意义。
镜下可出现多核巨细胞,肺最易看到;此外,可见嗜伊红性核内或细胞质内包涵体。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剖检病变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样品采集:以拭棒采取睫膜炎分泌物及鼻、口腔及直肠等拭子,以及剖检采取淋巴结、扁桃体、脾、肺、大肠等组织块,以干冰或冰袋冷藏输送至实验室,如输送时间超过72 h,则病检材料先加以冷冻以干冰冷冻输送。供病理切片组织则以10%中性福马林液保存及输送。另采取抗凝血剂的全血,供病毒分离、血液学及血清学使用。
小反刍兽疫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毒粒子电镜观察、病毒分离培养、病毒中和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夹心ELISA、PCR、免疫组化等。
小反刍兽疫诊断时,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做鉴别诊断。
1.牛瘟。牛瘟俗称“烂肠瘟”、“胆胀瘟”,是由牛瘟病毒主要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临诊病理特征是消化道黏膜的坏死性炎症并伴以剧烈腹泻。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病是养牛业中一种毁灭性疫病。建国以来,通过大力防治,至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绝迹,从而消灭了长期流行于我国的牛瘟,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世界上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有本病发生,为了防止本病传入我国,应经常保持高度警惕。
2.蓝舌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以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变化为特征。主要侵害绵羊。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一般发生于5月至10月,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秋季,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3.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如牛、羊、猪、骆驼、鹿等)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易感染动物约有70多种。其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在民间俗称“口疮”、“蹄癀”。是国际兽疫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传染途径多、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痊愈羊可带毒4~12个月。口蹄疫通过空气传播时,病毒能随风散播到50~100 km以外的地方。
4.羊痘。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包括绵羊痘和山羊痘。侵害绵羊的为绵羊痘,侵害山羊的为山羊痘,山羊、绵羊互不传染,绵羊比山羊更容易感染。绵羊痘是多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痘病,特征是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俗称“羊天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春季节。山羊痘病多发生霉雨季节、蚊虻活动频繁,加速传播。该病一旦传播到无本病地区,易造成流行。羊痘对成年羊危害较轻,死亡率为1%~2%,而患病羔羊的死亡率则很高,可达50%以上。
小反刍兽疫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对该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1.紧急免疫。在已发生小反刍兽疫的疫区及受威胁区要及早进行紧急免疫。目前,我国使用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效果显著,保护率高,一次有效的免疫保护期可达3年。对于受疫区及受威胁区的羊只全部进行免疫,不考虑可能引起的应急及发病影响,必须保证高的免疫密度,建立免疫保护带,迅速控制疫情。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疫苗瓶要高温煮沸或用消毒剂浸泡,不得随意丢弃。为保证免疫效果,应尽量不和其它疫苗同时注射。
2.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 d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切实提高生产安全水平。养殖户发现疑似小反刍兽疫患病动物后,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限制其移动,加强消毒,并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抓好疫点、疫区和高风险区免疫,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工作,特别是新生羔羊的补免。对患病动物及时扑杀,尸体要焚烧、深埋;有疫情的畜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对小反刍兽疫疫情认真做好监控工作。疫点内最后一只羊死亡或扑杀并经无害化处理后,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至少21 d,疫区内没有新发病例,经风险评估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上级申请,方可解除疫区封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