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病原分析和流行研究

2016-04-05 11:49:55
兽医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衣壳病犬狂犬病

迟 曼

(辽宁省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彰武 123200)

狂犬病的病原分析和流行研究

迟 曼

(辽宁省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彰武 123200)

狂犬病也称恐水病,俗名疯狗病,是最古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描述,西方国家古罗马、埃及和希腊的古籍中也有记载。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V)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特点是潜伏期长,致死率高,发病后几乎100%死亡。时至今日,关于狂犬病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甚至已经进入分子水平,但由于该病的储毒宿主复杂,防治措施不易落实,以致除瑞典、芬兰、澳大利亚、夏威夷、新西兰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没有本病报道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有的发病率甚至还有所提升,这自然应该引起人们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狂犬病;病原分析;流行研究

1 病原分析

狂犬病病毒(RV)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外形似炮弹或枪弹状,一端纯园,一端扁平或稍凹,大小约75×180nm,外被脂蛋白性的双层囊膜,囊膜上密布有由糖蛋白(G)组成的钉状纤突,纤突长约6~7nm。囊膜包着一个由核衣壳合成的管状核心。核衣壳由作为基因组的单股负链RNA和核蛋白组成,展开长达3~4nm,向右盘曲成紧密的弹簧状。在核衣壳和囊膜之间分布着转录酶大蛋白和两种膜蛋白即衣壳基质蛋白和包膜基质蛋白。基因组由11932个核甙酸组成,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D。狂犬病病毒的复制周期大约为24h,病毒先通过囊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吸附,再通过胞饮和融合作用,使病毒的基因组DNA进入细胞,然后再在转录酶、多聚酶等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录复制出新的基因组,与核糖体上合成的N、M蛋白结合形成核衣壳,最后再于细胞膜上以出芽的方式组装成含糖蛋白的脂质囊膜,成为成熟完整的病毒。通过交叉中和单克隆抗体鉴定,狂犬病病毒可分为四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内又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亚型,这也是造成当前狂犬病疫苗效果不一的原因之一。

RV具有凝集温血人畜红细胞的特性,且可被特异抗体所抑制,但也易为牛血清、脂蛋白等非特异抑制物质所抑制,也可被热、脂溶剂和蛋白水解酶所破坏,因此中枢神神系统中和含血清细胞培养物中的RV测不出血凝活性。

RV在用50%甘油保存的感染脑组织中,4℃至少可存活数周,低温可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巴氏消毒和煮沸两分钟均可将其杀死,75%的酒精、2%的碘酊、1~2%的肥皂水、pH值小于3.0或大于11.2的环境,以及日光、紫外线、酸、碱、酚、甲醛、氯仿、乙醚、来苏儿、新吉尔灭等均可使其灭活,在腐败和自溶的脑组织中只能存活7~10d,唾液中的病毒,唾液干后在常温下数小时便失去毒力。2%的阴性犊牛血清和豚鼠血清盐水,对其有保护作用,常用作该病毒的稀释液。狂犬病病毒可在鸡胚、鸭胚、小鼠、地鼠、犬、人等多种原代细胞中生长繁殖。

2 流行病学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所有温血动物都能被感染。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大多数可能长期带毒并广泛流行,它们是自然界中传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源。本病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野生动物和犬、猫,RV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脑组织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即使没有临床症状的犬和某些野生动物,在其脑组织和唾液中也含有RV。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或破损的粘膜接触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发病率稍高,常以散发式流行。

3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视感染的部位和机体的免疫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短则几日,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平均为20~60d。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狂暴型、麻痹型和顿挫型三种类型,病犬表现狂躁不安,行动反常,主动攻击人畜,瞳孔散大,目光凝视,口流泡沫甚至带血的粘液,行走摇晃,消瘦脱水,最后因全身衰竭和呼吸肌麻痹而死。病犬死后可见唇、舌有损伤。胃肠空虚或有异物,脑组织有水肿并充血,在其神经细胞浆内常可检出嗜酸性包涵体。

4 诊断

典型的狂暴型病例,根据其狂暴流涎、主动攻击人畜等临床表现,再结合散发,具有咬伤史等流行病学材料即可做出初步诊断。最后还应该通过实验室确诊。通常采取被检动物的海马回等脑组织,制成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如发现有狂犬病病毒即可做出诊断。还可以结合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一步确诊。

5 小结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所以一旦发现动物发生狂犬病,一律立即扑杀。人畜被病犬咬伤后应立即进行处置,先用2%的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然后注射狂犬病病毒血清和狂犬病病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性治疗。狂犬病的控制根本在于预防,城乡狂犬病主要来自患病的犬、猫,边远山区则主要来自野生动物,因而狂犬病免疫预防的重点是城乡的犬、猫,荒野林区的野生动物和经常与犬、猫或野生动物接触,有较大感染的兽医或其他人员。国内目前使用最多的狂犬病疫苗主要有三种,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调查,通过疫苗免疫,可以明显地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RV疫苗的免疫效果,克服现有疫苗的某些不足,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个人正在进行本病的多肽苗、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许真,刘波,殷文武,等.2006-2008年全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5):360-364.

[2] 周航,满腾飞,李群,等.2009年中国狂犬病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2):934-937.

[3] 吴慧,宋淼,申辛欣,等.1996-2009年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6):427-430.

迟曼(1977—),女,辽宁省彰武县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工作。

猜你喜欢
衣壳病犬狂犬病
腺相关病毒衣壳蛋白修饰的研究进展
浅谈犬软骨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浅谈犬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犬急性肾损伤的治疗
打败狂犬病
《老年犬肝脏肿瘤并发子宫蓄脓的病例分析》图版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藏犬狂犬病的防治体会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5
高致病性PRRSV JL-04/12株核衣壳蛋白的表达与抗原性分析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