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精准扶贫背景下沙市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李超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434000)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是服务于“共富共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文章首先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内涵,然后探讨了沙市区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了沙市区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精准扶贫;沙市区;农村经济
(1)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非国家贫困县与集中连片区域贫困人口、贫困村识别不清的问题。而从现实情况看,要识别贫困村相对简单,而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生活与温饱问题,也就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对贫困人口仍大量存在,而且相对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所以这就导致超越绝对贫困人口基础上的相对贫困人口识别变得相当困难。精准识别强调要通过民主、科学和透明的程序来将贫困户识别出来,这里的重点就是相对贫困群体中的贫困户识别,要在有限的贫困规模下,识别出最贫困、最需求扶持的人。
(2)精准帮扶。所谓精准帮扶是针对以往一刀切、大而全的帮扶内容、方式而设计的。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必须重视片区贫困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此才能制定具有地方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扶贫攻坚战略”的原理一致,精准扶贫下的帮扶将会充分考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手段。在帮扶中要确定贫困村的帮扶人和贫困户的帮扶人,在可以动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范围内集中力量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3)精准管理。精准管理首先意味着所有贫困户和贫困村的信息都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同时通过贫困户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与统计,发现导致农户发展能力不足或是贫困状况恶化的关键因素。同时精准管理还意味着对建档立卡农户的扶持将是动态化的,当信息系统监测发现农户已经脱离贫困状态时就可以将该农户调出贫困户范畴,而一些新的农户则可以再次进入。最后,精准管理也是对扶贫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其各项工作的进展,对扶贫资金与项目等工作进行督促和提醒。
(4)精准考核。通过贫困人口信息系统的监测,上级扶贫部门能够清晰和准确地发现下级扶贫部门在贫困户、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方而的准确性与认真态度,能够及时查看扶贫资金和项目的使用与落实情况,对地方干部的考核也将主要依靠扶贫工作的内容和指标来完成。精准考核的建立,将改变以往农村扶贫领域考核的形式化问题,通过量化考核,精准评价不同层级扶贫部门的工作成效,同时在结合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基础上,精准扶贫也将建立与驻村干部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此充分调动驻村干部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保持扶贫工作的必要压力。
(1)谁来扶——扶贫主体意识回归。一方面,公共管理视角下探寻扶贫开发工作主体,一般基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公益和济危助困性质,一般认为政府是扶贫开发的当然主体,政府可以利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和行政资源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其生计水平,契合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社会经济良好秩序构建和维护的初衷,藉此而形成了传统政府主导型扶贫开发模式。另一方面,从社会参与和公共治理视角出发,则认为扶贫开发是社会公众之事,政府、社会和扶贫对象自身都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组成,只是进行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减贫脱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主体认定方面,应该按照“利益及责任”原理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区域、不同程度的扶贫开发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大程度上保障扶贫开发工作主体各司其职,协作共赢。
(2)扶持谁——扶贫资源供需对接的基础。①涉及扶持对象的确定。即贫困程度的衡量和在此基础上的扶贫对象身份识别(建档立卡),其中的关键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贫困生成机理的深度剖析,国内外贫困标准设定、多维贫困成因的指标体系设计与准确衡量。②精准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开发资源与扶贫对象发展意愿的供需对接是精准扶贫的精髓,如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中应关注不同的扶贫开发方式对接贫困水平不同的扶贫对象、相同的扶贫开发方式对应不同类型的扶贫对象等问题。③扶贫对象的“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面对人类社会绝对贫困比例下降和相对贫困逐步增加的现实,建构于贫困科学测量、依托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基础之上的贫困人口“进入——退出”扶贫开发工作体系的工作机制亟待健全和完善,减贫脱贫工作将成为一种常态,需要进一步清晰和发现贫困人口动态贫困行为机理,构建扶贫对象正向退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贫困风险防范体系,尽可能防止贫困进入、贫困持续以及再次返贫。
(3)怎么扶——扶贫工作的“业务流程再造”。精准扶贫工作的“怎么扶”另一考虑重心,是发展方式的传承、创新和兼容问题,不同的发展方式对于劳动力、土地、组织、技术及其他发展资源有着不同的诉求,不同时代发展环境下的发展方式转变与跨越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潜在的贫困对象产生生计影响,影响其生计策略转变和即将面临的生计风险。
(1)加强贫困对象的自身发展能力,“拔根”贫困。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采取法治手段,加大对赌博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贫困者的发展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之关键。一是鼓励无业、失业人员参加政策优惠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充分为技能合格者推荐对口对接工作岗位。再次要大力发展教育,从根上废除贫困毒瘤。一是要加强贫困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二是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确保贫困生有书读、读好书。
(2)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精准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完善精准扶贫识别程序、联合帮扶制度、工作经费专项制度、效果评估机制以及监管机制等各项制度。精准扶贫也是一件艰巨的社会事业,必须统筹社会力量共同为之。从宏观层面上看,要采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方式,整体推进扶贫工作。从微观层面来讲,要建立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多元帮扶制度。
(3)实行贫困村分类机制化,结合国家政策实施不同减贫措施。不同贫困村贫困程度不同、致贫因素各异、资源条件差别大,根据这些因素对各地区的贫困村分门别类,有利于整合资源,靶向扶贫。
综上所述,通过对精准扶贫背景下沙市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明确了减贫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时期下,需要进一步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内涵,明确影响精准扶贫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以更好地推动扶贫工作。
Research on Rural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Shashi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LI Chao
(School of Economics,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00,China)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source optimal allocation in new norm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promotion,as well as a key way to realize win-win situation in well-off society.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and then discusses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hashi City,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ing path of Shashi Cit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Shashi City;rural economy
F327
A
2095-980X(2016)09-0082-02
2016-08-11
李超(1990),男,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